






The Application and Reflection of PAD Class Teaching Mode in Logistics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JIA Weili" (Huizhou University, Huizhou 516007, China)
摘" 要:《物流系統分析與設計》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多媒體傳統講授式教學已經無法滿足當代高校教育要求。社會在發展,技術在進步,教學改革迫在眉睫。2014年張學新教授提出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得到社會廣泛認同,對調動學生積極性、提升教學效果卓有成效。本課程嘗試以學習通為平臺,采用對分課堂進行課程教學設計和實施,并對實施前后教學效果進行評價,以期能夠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關鍵詞: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物流系統分析與設計
中圖分類號:F253; G642文獻標志碼:A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3.19.045
Abstract: Logistics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is a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course. The traditional 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edu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 is imminent. In 2014, the PAD class teaching mode proposed by professor Zhangxuexin was widely recognized by the society, which was effective in mobilizing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 This course attempts to take learning communication as the platform, design and implement teaching process by using PAD class, and evaluate the teaching effect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so as to effectively achiev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Key words: PAD class; teaching model; analysis and design of logistics system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大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建構已經發生巨大變化,“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方式遭到了質疑和批判,無法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個性化需要和社會對創新人才的需求。高校肩負著培養大學生知識素養和社會技能,為社會輸送高質量的專業人才的任務,實施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是高校順應時代發展之必然選擇,也是其自身發展的時代使命。2014年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立足中國高校教育實情提出創新性教學模式——對分課堂(PAD),其核心思想是將課堂劃分為兩個部分,一半由教師講授,一半通過組織學生討論進行交互式學習。這種教學模式是課上教師引導性教授、課下學生結合教授內容和自查資料進行內化吸收,然后再返課堂開展深入討論。對分課堂不是以“教”為中心也不是單純以“學”為中心,而是一種“教”“學”相長的“以學生中心”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旨在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和創新應用能力。
對分課堂提出后深受全國高等院校及中小學教師的認可,并快速得以推廣應用和不斷創新。其中在中國知網(CNKI)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中以“對分課堂”為關鍵詞進行檢索,近幾年有關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論文呈現井噴式增長,在2019—2022年期間對分課堂的論文就有2 202篇,其中2020年一年內就高達756篇,2021年629篇,2022年截至5月份也已有152篇。其中偏理論論文數量較少,有關對分課堂應用到具體課程中的論文占比較大。如張大海、徐夢潔、楊成林、王藝、鄒慧、馮吉波、華蕊等分別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大學英語》《美學教育》《獸醫內科學》《水利水電專業英語》《本科生藥理學》《理論理學》等,均一致認為對分課堂充分體現了學生是教學主體的地位,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提高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對分課堂教學已經不僅僅應用于高校教學中,而且被廣泛運用到中小學教學過程中,如鄭艷蘋、張雪琴、張春燕等將對分課堂應用到中學思想政治教學中,張露宵、黃盈倩等應用到中學地理學教學中,發現對分課堂對提高中小學課程學習也體現出良好效果。對分課堂的研究范圍和視角也在不斷發展。徐芳芳等對SPOC+對分課堂,以及在線開放課程+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探討,晏瑾等對雨課堂+對分易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探索,郭燕俠對翻轉課堂與對分課堂進行了結合。這說明對分課堂在實踐中得到反復檢驗,是一種靠得住的符合中國國情的創新性教學模式,對傳統教學模式帶來了深刻變革。
《物流系統分析與設計》作為物流管理專業必修課,一直以來都采用多媒體全程講授式傳統教學方式。由于缺乏良好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的應用,教學效果差強人意。據對畢業生的調查,約50%以上的學生反饋對學習內容模糊不清,知識結構不明確,難以達成課程教學目標和專業培養目標,更談不上未來知識的遷移和應用。因此該課程嘗試將對分課堂應用于教學中,借助學習通教學軟件,發揮網絡教學優勢,將校內校外資源有機結合,線上線下教學密切配合,力求提升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成效。
1" 《物流系統分析與設計》采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意義
大學教育不再僅關注學業成績,更應該注重學生畢業要求達成度和對未來的職業影響力和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物流系統分析與設計》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必修課程。理論抽象、系統性強,對前期專業知識基礎要求高,學生難以短時間對新知識點消化吸收,單純教授式教學效果不佳。依照前期畢業學生信息反饋,總結反思產生此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一是課程難度指數高。由于課程綜合性強,理論較為抽象且方法多,學生初步接觸時學習難度大;二是課堂學習效率低。采取傳統教學方式,僅僅課堂講授,學生參與度低,無法調動其主動思考、積極鉆研的能力,致使接受程度有限;三是知識掌握不牢。課下作業量少質差,缺乏鞏固性學習和練習,知識點理解有限,容易遺忘。
對分課堂是一種創新型教學模式,將課程教學劃分為教師教授、學生內化、小組討論和師生互動四個過程。借助學習通平臺可以有效解決本課程存在的問題(如圖1所示)。
對分課堂教師由“演員”變為“導演”,課堂上引導性講授知識框架和重點難點,在大腦中對本課程勾勒出整體的知識輪廓和結構體系,清楚“學什么”;在獨學內化環節,學生可以借助學習通線上相關資料和自查自閱資料進行知識點梳理和內化吸收,發動大腦獨立思考,找出疑點難點,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動力和潛力;小組討論環節中通過“亮考幫”環節梳理知識點,解答疑惑,通過同伴學習方式,進行問題自我探索和創新,提升其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師生互動環節強化學習效果。教師就提出的共同難點進行全班討論并予以總結,提升知識點的深度和高度,強化學生對問題的認知程度。總之,對分課堂的引入對《物流系統分析與設計》課程存在的問題有顯著改進作用。學習通作為學習軟件是一款具有手機端、PC端等多端口的“一平三端”線上學習平臺,具有資料上傳下載、多媒體課件投屏、小測驗和作業發布與自動評閱和學習記錄統計等強大功能,可以為學生課下內化吸收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良好的師生互動平臺,較好地保障該課程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順利實施。因此,本課程選擇以學習通軟件為工具實施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實踐。
2" 《物流系統分析與設計》對分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
2.1" 教學內容設計
本課程總共48學時,理論學時40學時,實驗8學時。具體內容設計如表1所示:
2.2" 對分課堂在《物流系統分析與設計》的實施過程
(1)課堂對分方式選擇。每個章節教學難易程度不同,在實施過程結合各部分內容需要,巧妙應用當堂對分、隔堂對分和隔周對分等多種對分方式。①當堂對分。對于較為容易理解的概念性和理論性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系較為密切,如系統、物流系統的涵義與特征,通過知識梳理和引導,學生即可以當堂理解掌握,采用當堂對分。結合貼近現實生活中的小題材進行小組討論,激發學生多角度發散性思維,提升學生的系統思維能力。②隔堂對分。對于理論性很強,理解難度稍大的內容,如物流系統的運行機制和物流系統的結構及內部運行原理。不僅需要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而且還要學會如何應用于解決具體企業問題。先教授相關原理知識,然后布置課下任務,借助學習通軟件讓學生完成線上學習(課件、視頻和案例等資料),或者先完成相關測試和課后思考作業。從中發現自己的困惑點,再次回課堂組織小組討論和全班交互式討論,即為“隔堂對分”。③隔周對分。對于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內容,如企業物流網絡布局、物流節點設施內部規劃和運輸系統規劃部分,課堂上不能僅僅是知識框架的介紹,重點要進行思路和方法的引導。課下節選全國物流設計大賽部分案例,讓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和方法完成一套物流系統設計方案,需要兩周時間完成。期間一周穿插課程小實驗,隔周再組織課堂討論,即為“隔周對分”類型。
(2)對分課堂模式實施過程。主要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完成課程系統性學習(如圖2所示)。①線下講授環節:針對課程較抽象、難理解的特點,采用情境式教學法。引入案例或者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出本章節知識點,引導學生明確要學習的核心內容,逐步展開重難點講解。②線上內化吸收環節:在學習通平臺上上傳國家精品課程名師授課,如西南交通大學張錦教授、武漢理工大學張慶英教授、廣州大學謝如鶴教授等的授課視頻、授課課件和經典案例以及相關閱讀文獻資料供學生自學參考;在平臺小測驗和作業板塊設計當堂小測驗和思考題;以作業為抓手,通過觀看視頻和課件查缺補漏,查閱資料和案例分析進行自學和內化吸收,并將自己學習的所得所感和所惑匯總形成讀書筆記,帶入下次課堂進行“亮考幫”小組討論。③線下課堂討論和總結環節:再次上課就按照學生座次隨機選取4~5位同學組成小組,進行專題討論和“亮考幫”討論。隨后借助學習通平臺隨機選人功能選出3~4名學生代表闡述小組討論的要點和難點問題。匯總各小組未解決的疑難問題,進行全班交互式討論。最后由教師點評總結本節主要內容。④線上線下知識應用和實踐:在知識點基本掌握的基礎上穿插課程小實驗加以鞏固強化,或者結合全國物流設計大賽案例進行分析并完成方案設計等實踐環節。讓學生對知識點從認識到運用,逐步由淺到深,強化學生的知識遷移和應用能力,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課后作業設計。為配合課堂教學,鞏固提升教學效果,設計多樣化作業形式。①個人作業形式。每個章節設計小測驗或思考題等個人作業形式,要求在下一節課前每人必須完成,學習通自動評分。對主觀題則采用生生互評的方式,讓學生相互之間取長補短。②小組作業形式。對于實踐性較強的章節如物流需求預測、物流戰略規劃、物流網絡規劃、節點設施規劃和運輸系統規劃等,節選全國物流設計大賽案例進行方案設計,按照全國物流設計大賽要求,5人一小組完成一份小型方案設計。對方案的設計作業,每次采用學習通隨機選人功能抽取3名同學代表小組在全班分享作業一次。其余小組對分享小組方案進行評分。③綜合性作業。在課程結束時,要求每個組自選一個主題(可以從七屆全國物流設計大賽案例中選題或者可以組織一次社會實踐調查)完成一次能覆蓋整個課程內容的綜合性作業。要求從問題分析到框架形成,再到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完成一次系統完整的方案設計,作為課程代表性作業。綜合性作業可以讓學生完成從知識的碎片化到系統化的轉化和整合,培養學生的整體性思維。
(4)最終成績評定。為體現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且結合《物流系統分析與設計》課程在對分課堂模式實施過程中,課下學習任務多、作業量大、討論頻繁等特點,成績評定采取以下做法:①重平時輕考試。學生最終成績評定時將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比例設置為6:4(見圖3),其中平時成績占比高于考試成績。平時成績從學校標準占總評30%提高到60%,目的是將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精力投入分散開,充分利用平時碎片化時間,真正做到學習重過程輕考試,徹底打破靠考前突擊、死記硬背、考試舞弊得高分的不當行為。(2)全方位考核學生。借助學習通平臺的強大輔助系統自動評分功能,將平時成績分為線上學習參與度自動評價、作業完成數量與質量、線下的討論參與度以及實驗操作成績幾個板塊(見圖4)。作業(占比為40%)分個人作業和小組作業,完成上傳學習通平臺,部分是系統自動評分,一部分需要教師打分;線上觀看視頻、閱讀自主學習資料(占比為30%),根據學生的觀看和完成情況,系統自動統計成績;課堂參與討論部分(占比為20%),根據每個同學小組討論參與情況和課堂上回答問題積極性以及作業分享的積極性,在學習通進行一一記錄,系統自動匯總評分;平時上課的到課率(10%),通過學習通軟件簽到情況系統自動給予評分,請假或曠課給予適當扣分。最終學習通將按照比重進行最終平時成績匯總。通過多元化全方位評價,提高考核的全面性和準確性,真正讓成績準確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
2.3" 實施前后教學效果對比分析
由于物流管理專業培養方案調整,18物流和19物流開課時間相同,因此本次選取了對分課堂實施之前的17物流2班和對分課堂實施對象19物流2班的學生考試成績進行對比分析(見表2)。兩屆考生考試題型相同,難易程度相當。
對比實施對分課堂前后兩個班的成績,發現實施后平均成績有一定程度上升,且優良成績的比率出現較大幅度的上升。可以發現對分課堂實施后的確有利于提升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時從優良人數占比可以看出,小組討論式學習提升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提升了學習效果。
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狀況問卷調查,實施對分課堂后,90%以上學生反映學習成效比較好,對知識點比較明確的學生人數要占到96%(見圖5)。這說明對分課堂的確能夠有效提升課程學習效果。
3" 對分課堂實施中的難點與反思
對分課堂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由于不同課程之間的差異,在實際應用中存在一系列問題需要不斷加以反思和調整。
3.1" 對分時間如何把控因課程內容而異
對于對分課堂的時間安排,張學新教授提出討論和講授可以一分為二,可根據課程性質、教學內容、教材和學生特點靈活調整。杜艷飛和牛樹林也提出對分課堂時間和形式不拘泥,可視情況靈活調配。在該課程教學實踐過程中因各章節內容存在較大差異,教師經常會發現對分時間分配上難以界定。這可能取決于教師對結構框架和知識點重難點的理解以及學生對知識點的接受能力。講授時間過長會淡化教師作為“引導者”的角色,重新回到“滿堂灌”的狀態。但如果講授時間過短,學生對知識點理解不到位,勢必會影響學生進一步探索的積極性和小組討論的質量,成為對分時間安排的障礙。建議采取新老教師“傳幫帶”形式,或者優秀示范教師指導的方式來推動對分課堂在教學單位逐步實施和完善。
3.2" 對分方式可以視章節內容加以創新
張學新教授提出對分的類型依據課程內容確定,可以采用當堂對分,也可以采用隔堂對分,這個觀點得到大家一致認同。但陳瑞豐認為可以采取“當堂對分+隔堂對分”的混合式對分。在課程實踐過程中,發現該課程比較適合大家所認同的主流模式“隔堂對分”。但很多章節為保障知識點系統性和完整性,防止因為學生對知識掌握不充分使得討論效果欠佳問題,需要靈活改變對分策略。在知識點講解過程中先穿插一些時間較短的小討論。等章節內容全部完成后,要求學生小組完成一次方案設計,隔周課堂上小組之間進行交互式討論。有時還根據需要在其中穿插課程實驗環節,讓學生通過實踐加深知識點理解,然后再組織小組討論,就出現“隔周對分”形式。
3.3" 主題明確的課下任務可以保障課堂討論效果
因為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最具特色的是內化吸收環節,在小組討論前學生需要利用課余時間閱讀、思考、完成作業的形式消化吸收課程內容,這個環節直接決定再次上課小組討論的質量和效果。因為課程開設在大三上學期,學生學習任務繁重,致使大部分學生無法高質量完成獨學環節和作業,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發現自己的疑點,難以按照預期要求開展小組討論。面對學生無備而來或不愿意參與討論,導致討論不起來或者效果不理想。據課前問卷調查,42.5%的同學不贊同課前做大量準備任務,50%以上的同學只喜歡聽老師教授。因此對于習慣于傳統教師教授、被動聽課的學生來說,如何提升討論的效果是對分課堂的難點問題。在課程實踐中,為防止對分課堂討論流于形式,課下安排主題明確、形式多樣化、難度適中的學習任務可以有效保障課堂討論質量。比如要求學生觀看某些視頻并思考所感所想;向其提供閱讀材料并給予一些思考題;或者發放案例,圍繞某些問題對案例進行分析。以及課后設置以選擇判斷類的客觀題為主的測試題。上課就課前思考題或閱讀資料、案例實施引導性討論,或針對大家的測驗題出錯較高的問題進行全班討論。不僅減輕了學生課下獨學沒方向、任務負擔重的問題,而且可以保證課堂討論質量。
3.4" 教授內容與留白需要因勢利導
張學新教授提出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課堂上作為引導者,只講授知識框架和重難點內容,留給學生進一步探索的空間,這是對分課堂最困難的環節。實踐操作過程中,不同課程因知識點難易程度不同,有些系統性很強、方法多的章節,只講知識框架,很難達成預期教學效果。通過對學生的多次訪談,很多學生反映老師不介紹方法,只通過獨學環節完成自學并組織課堂討論,他們無所適從,嚴重影響了討論和能力提升效果。另外,盡管每個部分根據學生要求安排的內容有粗也有細,但每個學習班的學生掌握知識程度存在差異,對于教授內容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有的同學認為老師講解太細,部分學生又感覺太粗聽不明白,存在較大分歧。對此,建議在該課程上課前先在學習通系統進行調查學生對這部分內容學習的預期,或者根據學前案例分析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有針對性安排知識點講解時間和內容,然后再結合小組方案設計和作業情況進行方法介紹,最后再組織小組討論。
4" 結束語
基于學習通教學平臺的對分課堂教學在激發學生內驅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物流系統分析和優化能力具有顯著效果。線上獨學環節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碎片化的時間,借助豐富的網上資料更好地完成課下的內化吸收。課堂小組討論式教學可以增強師生互動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同時讓教師擺脫繁重的教學任務,可以把更多的時間、精力用于課堂內容設計和如何引導學生更好的學習,從而從根本上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學新. 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 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5-10.
[2] 朱峰,紀兆林,錢坤. 基于“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普通生物學教學探索[J]. 生命化學,2020,40(3):448-453.
[3] 雷蕾. 基于學習通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市場營銷》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2(4):120-122.
[4] 楊成林,等. 基于學習通軟件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獸醫內科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 中國家禽,2021(7):117-120.
[5] 趙永梅,安利,拓明福,等.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設計[J]. 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19(12):76-80.
[6] 華蕊,袁慶丹. “學生主體型”教學改革背景下的對分課堂設計與實踐[J]. 職業技術教育,2021(2):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