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數字化技術已經在農業、農村金融、醫療、教育等多個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為鄉村振興帶來了新的機遇。在該背景下,各地應加強農業的數字化建設與應用,加強鄉村經濟的數字化產業發展,加強鄉村教育的數字化、現代化建設,加強鄉村醫療的數字化、智能化建設,加強鄉村文化的數字化傳承和傳播,推動鄉村振興邁上新臺階。
關鍵詞:數字化技術;鄉村振興;農業智能化
中圖分類號:F49;F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3)13-14-4
0 引言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發展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鉚足干勁,抓好以鄉村振興為重心的“三農”各項工作,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而努力奮斗。數字化技術是一項新興的智能化、現代化技術,其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對各行各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將數字技術應用于鄉村振興,能提高農村生產效率、改善農村生活條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因此,要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的重要作用,助力鄉村振興。
1 數字化技術的概念、類型和發展
數字化是指將物質世界中的信息用數字表示和處理的過程,如數字圖像、數字音頻、數字視頻等。數字化技術主要包括以下5種技術。一是計算機技術。計算機技術是數字化技術的基礎,包括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計算機硬件通過數字化電路實現信息的存儲和處理,計算機軟件通過編程語言實現對計算機的控制。二是區塊鏈技術。區塊鏈技術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數據庫技術,通過密碼學算法實現數據的不可篡改性,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三是人工智能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是一種模擬人類智能行為的智能化技術,可以實現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功能。四是云計算技術。云計算技術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計算方式,利用互聯網資源實現數據存儲、處理和傳輸,解決傳統計算模式中的瓶頸問題,具有較高的可擴展性和靈活性。五是物聯網技術。物聯網是一項綜合技術和系統工程,融合應用了嵌入式芯片、傳感器、無線通信等多種技術[1]。
數字化技術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但真正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是在21世紀初。最早的計算機只能完成簡單的計算和數據存儲,而現代計算機已經具備了強大的數據處理和存儲能力,能實現圖像、音頻、視頻等多媒體信息的處理和傳輸。互聯網的出現和應用使信息傳輸變得更加快捷和便利,催生了電子商務、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多種數字化應用場景。隨著各種數字化技術的不斷成熟,人們將其應用到工業、農業、醫療、文化、教育、交通、金融等領域,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2]。
2 數字化技術應用于鄉村振興的意義
鄉村振興是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要戰略,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舉措。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對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2.1 增強鄉村經濟活力
大力應用數字化技術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合理利用數字化技術能加速農村現代化進程,能提高農村地區的競爭力和活力,可推動鄉村經濟快速發展。在農業生產方面應用數字化技術能提高生產效率和農作物品質。例如,在種植、養殖中應用物聯網技術能實現精準的智能化管理,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利用云計算等技術,能監測和記錄土壤、氣象等有關信息,提高農業生產管理的精度和可靠性,提高農產品質量,提升農業的現代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促進傳統農業向多元化、現代化、智慧化農業轉型。在農村電商方面,數字化技術能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如通過電商平臺和數字化營銷手段,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為農村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在鄉村旅游方面,借助數字化技術能打造更加智能化、個性化的鄉村旅游產品,吸引更多游客到鄉村旅游,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2.2 改善鄉村生產生活條件
數字化技術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動力,能為改善鄉村生產生活條件提供有力支撐。利用數字化技術,能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活品質,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利用數字化技術可以提供更便捷、更高效和更智能化的服務。通過數字村莊建設,可以破除鄉村信息孤島,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例如,通過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物流配送等服務,為農民提供更加便捷的購物體驗,拉動鄉村經濟發展,改善鄉村生活條件。在農產品溯源與環境監測方面,通過數字化技術可以實現農產品的全過程管理,包括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可追溯性,滿足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需求。
2.3 促進鄉村文化發展
利用數字化技術有助于傳承和弘揚鄉村文化,豐富農民文化生活,促進鄉村文化的發展和繁榮。首先,有助于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利用數字化技術可打造數字化博物館、數字展覽等展示平臺,讓鄉村傳統文化得到廣泛傳播,為鄉村文化創新提供廣闊的空間。其次,有助于提供更豐富、更多元的文化體驗。通過數字化技術,推動鄉村文化遺址數字化,讓遠離城市的鄉村居民更方便地了解古老文化,同時吸引城市居民前往鄉村參觀游覽,推動鄉村旅游和文化旅游的發展。最后,可為傳統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新的機遇。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為傳統文化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通過數字化技術,傳統文化產品可以迅速進入市場,被更多人欣賞和消費。因此,數字化技術在鄉村振興中的應用,能滿足人們對鄉村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需求,為鄉村文化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2.4 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
數字化技術能幫助鄉村建立數字化治理體系,提高鄉村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以信息化平臺優化農村治理。數字化技術可以為鄉村治理提供信息化支撐平臺。這些平臺可以收集與整合數據,為政府決策提供支持。同時,利用數字化技術也能提升政務公開程度,為全民參與鄉村治理提供更多機會。二是以數字化方式推進新型農村社會管理。現代化治理需要更多的市場機制和公民參與。借助數字化技術,政府可以更靈活地運用社會管理手段,讓農民更方便地獲得幫助和服務,讓農業發展與人口流動更加有序,打造出更加安全、穩定、和諧的“數字農村”[3]。
3 數字化技術助力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
數字化技術助力鄉村振興,就是要把數字化技術應用于鄉村的農業生產、經濟發展、醫療健康、教育教學、文化旅游等各個領域,推動鄉村的數字化、智能化和現代化。
3.1 加強農業的數字化建設與應用
數字化農業是以數字化技術為基礎,以農業智能化、自動化和信息化為主要特征,促進數字化技術與農業融合的一種新型農業模式。在農業生產中應用數字化技術,可以提升農業的生產效率和農產品品質,優化農業生產管理,改善農民生產和生活條件,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而建設數字化農業,需要加強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機器人等數字化農業設施與設備的建設和應用。一方面,建設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各地應加快建設農村高速寬帶網絡和智能基站,使5G網絡覆蓋向農村延伸,使城鄉之間實現更加可靠的數據傳輸和互聯互通。另一方面,應用智能化農業終端設備。在農業生產中,各地應積極使用智能化監測等設備,監測和記錄農作物生長情況、土壤情況、天氣變化等數據,讓農民更好地管理農業生產,提升農作物產量和品質;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開展數字化農業種養殖,分析種養殖等相關數據,提供數字化農業管理服務,提高種養殖的效率和品質,降低種養殖成本,分析市場需求和供應情況,使農業生產供應更加精準;利用農業物聯網、衛星遙感和區塊鏈技術,保障農產品品質,加強農業資源信息的采集和監測,提高農業生產的信息化程度,促進數字化農業的快速發展。
3.2 加強鄉村經濟的數字化產業發展
數字經濟是數字技術與經濟融合的產物,是一種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產業數字化為主要特征的經濟形態。運用數字技術發展農村經濟,就是將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于農村電商、旅游、養殖、種植等產業,以提高農產品品質和生產效益,促進鄉村產業轉型和升級,促進鄉村經濟的現代化發展。以農村電子商務產業為例,各地要利用數字化技術,建設農村電子商務平臺,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幫助農民增收致富。建設農村電商平臺需要遵循以下步驟。一是調研分析農產品市場。對一個成功的電商平臺來說,了解當地農產品市場的供需狀況和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是至關重要的。二是搜集相關農產品信息。收集當地農產品的信息,包括品種、價格、銷售量、供應商、銷售渠道、銷售特點等,為平臺順利運行做充足的貨源準備,使電商平臺擁有豐富多彩的商品,可滿足不同消費者的購物需求。三是選擇合適的電商平臺建設技術。在建設電商平臺的過程中,要以平臺安全順暢運行為第一原則選擇建設技術。四是確定電商平臺的功能模塊。電商平臺的功能模塊要根據當地農產品市場需求進行調整。常用的功能模塊包括產品搜索、購物車、在線支付、訂單處理和客戶服務等。五是確定平臺的盈利模式。建設農村電子商務平臺的目的是實現盈利,促進農產品銷售,增加農民收入。電商平臺常用的盈利模式主要包括收取交易傭金、廣告收入等,要根據平臺特點和當地市場需求選擇合適的盈利模式。六是建立農產品供應鏈和物流體系。建立從供應商到消費者的完整的農產品供應鏈和物流體系,是成功的電子商務平臺最基本的標志。要想保障農產品銷售的供應鏈和物流體系順暢運行,需要與多家物流公司合作,同時制定規范的運輸標準和質量保障體系,從而確保農產品能快速、安全地送達消費者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這些步驟,開展多樣化和個性化的農產品營銷,從而為消費者提供良好的購買體驗,為農民提供方便的銷售途徑,為鄉村帶來新的銷售渠道和經濟增長點,最終提高農村經濟活力,增強鄉村經濟的數字化發展能力[4]。
3.3 加強鄉村教育的數字化、現代化建設
數字化教育是數字化技術與教育融合的產物,是一種以數字化技術為基礎、以教育數字化為主要特征的教育模式。在鄉村振興中發展數字化教育,就是要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推動鄉村教育的智能化和數字化發展。這是健全鄉村教育體系、提升鄉村教育質量、提高人才素質的重要途徑。發展鄉村數字化教育通常采用以下路徑。一是建設數字化教育平臺。數字化教育平臺可以為鄉村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和服務。建設鄉村數字化教育平臺,要明確建設目標,了解鄉村教育的實際需求,制訂可行的建設計劃;要建設包括網絡設備、計算機、投影儀、服務器等設備在內的數字化教學環境;要將教學教材、教學課程、教學工具等鄉村教育資源數字化,使其能通過互聯網實現在線教學和資源共享;要對鄉村數字化教育平臺的數據進行備份,加強安全防護,以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二是開展鄉村數字化教學。數字化教學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降低教育成本,推動鄉村教育現代化。開展鄉村數字化教學,要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確定教育內容,包括各種學科的基礎知識、技能;要選取適合鄉村學生的在線教育平臺、數字教學視頻、教學軟件等數字教學資源;要在數字化教學環境下,利用數字教學資源,采用多種數字教學方式(如在線教學、多媒體教學、視頻教學、網絡電子書等)進行數字化教學。三是發展數字化師資隊伍。教師是數字化教學的關鍵。因此,要用數字化技術武裝鄉村師資隊伍。各地應對教師進行數字教學能力培訓,使其學會使用數字教學資源、制作教育教學視頻和管理在線教學平臺等專業技能,提高教師的數字化教學水平和素質,從而促進鄉村教育的數字化發展。
3.4 加強鄉村醫療的數字化、智能化建設
數字化醫療是數字化技術與醫療融合的產物,是一種以數字化技術為基礎、以醫療數字化為主要特征的醫療模式。數字化技術在鄉村醫療領域的應用,能為農民帶來更好的醫療保障,推動鄉村醫療服務的升級,促進城鄉醫療服務一體化,縮小城鄉醫療服務差距,推動“健康中國”目標的實現。開展鄉村數字化醫療,可以利用遠程醫療技術,對患者進行遠程評估、診斷和治療,打通城鄉醫療服務“最后一公里”,提高醫療資源利用率,緩解鄉村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問題,擴大醫療服務的覆蓋面,提升鄉村醫療服務水平。同時,應對醫療信息進行數字化管理,建立電子病歷系統,使病歷管理更加規范,方便醫生進一步深入探究疾病診斷和治療方案;應推動醫療設備智能化,讓患者自主進行病情監測。
3.5 加強鄉村文化的數字化傳承和傳播
傳承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數字化技術在鄉村應用的主要領域。利用數字化技術能推動鄉村文化的傳承和傳播。第一,數字化記錄鄉村文化遺產。各地可利用數字化技術記錄鄉村文化遺產信息,建立包括歷史文物、傳統手工藝品、民間故事等內容的數字化檔案,為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提供便利。第二,數字化整理鄉村文化資源。各地可利用數字化技術對鄉村文化資源進行整理和分類,制作關于鄉村文化的數字圖書、數字影像等,為鄉村文化傳播和傳承提供便利。第三,數字化展示鄉村文化內容。各地可利用數字化技術將優秀的鄉村文化以圖像、音頻、視頻等形式生動形象地呈現出來,讓人們更加直觀地了解鄉村文化。例如,將傳統的鄉村節日、習俗等內容制作成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游戲或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互動體驗,讓人們能身臨其境地感受鄉村文化的魅力。第四,數字化傳播鄉村文化特色。各地可利用微信、抖音、微博、快手等新媒體平臺,讓更多人了解鄉村文化特色,關注鄉村文化發展,增強人們對鄉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第五,數字化傳承鄉村文化精髓。各地可利用數字化技術實現鄉村文化傳承的數字化。例如,將傳統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數字化,讓更多人可以學習和掌握這些制作技能。總的來說,加強鄉村文化的數字化傳承和傳播,有助于促進鄉村文化振興,保護和傳承鄉村文化精髓[5]。
4 結束語
應用數字化技術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路徑。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有助于實現鄉村經濟的轉型升級,鄉村文化的傳承發展,鄉村環境的改善提升和鄉村治理的現代化改革。數字化技術可以幫助鄉村實現信息共享、資源共享、智慧共享,讓鄉村和城市實現協同發展。因此,要大力推進數字化技術在鄉村振興中的應用,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爭取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郝松.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的作用機理、困境及路徑研究[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23(5):23-25.
[2]普凌,戴熙,陳欣輝.數字化賦能西部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J].生產力研究,2023(2):48-52.
[3]李曉昱.農村經濟發展數字化轉型的困境及對策[J].科技經濟市場,2022(8):43-45.
[4]李健.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的內在機理與政策創新[J].經濟體制改革,2022(3):77-83.
[5]彭志剛.數字化技術助推鄉村振興的現實困境及路徑思考[J].中國農村科技,2021(8):60-63.
作者簡介:馮帥(1977—),男,本科,助理編輯,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