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文章從中醫藥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的經營調研入手,通過分析眾多中醫藥學術微信公眾號是如何運營的,獲取成功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運營的經驗,以供借鑒參考。【方法】本次調研使用清博大數據平臺(www.gsdata.cn),借助微信傳播指數(WCI)評估工具,對中醫藥學術期刊微信公眾平臺的運營情況進行了調研和分析。【結果】調研結果發現,128本中醫學與中藥學期刊中85本期刊開通了微信公眾號,最終選擇了79個樣本在清博大數據平臺(www.gsdata.cn)進行搜索后,僅有45本期刊進入了清博大數據平臺數據庫中,對以上具有代表性的45本中醫藥學術期刊的微信公眾平臺進行調研和分析,WCI排名前5的訂閱號分別是《中國中藥雜志》《上海中醫藥》《中草藥雜志社》《中醫雜志》《中國現代中藥》,服務號分別是《中國針灸》《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中國天然藥物雜志》《中國中藥雜志》學術服務號、《遼寧中醫雜志》。【結論】調研和分析結果發現,WCI排名前5的中醫學與中藥學期刊訂閱號和服務號微信平臺的原創性文章較多,并且活躍度也較高,值得借鑒。
關鍵詞:微信公眾平臺;中醫藥學術期刊;微信傳播指數(WCI) " " " " 中圖分類號:G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134(2023)06-047-05 " " " "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3.06.009
本文著錄格式:周冰冰,張豐豐,顧雪竹,孫叢叢,劉德文.中醫藥學術期刊微信公眾平臺運營的調研與分析[J].中國傳媒科技,2023(06):47-51.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全媒體的產業形態和用戶的閱讀習慣不斷發生改變,傳統媒體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期刊內容的生產方式與傳播方式也要隨之改變。微信公眾號也稱之為微信公眾平臺,微信公眾平臺是新媒體在互聯網融合媒體背景下的新產物,為人們的群體信息交流和發布創造了便利渠道,也為期刊的出版與傳播提供了新的平臺。微信公眾平臺的信息傳播價值在于二次傳播,只有用戶的分享與發送才會給公眾號帶來新用戶與閱讀量的增長。[1]在網絡出版與數字化的基礎上,學術期刊進一步與互聯網新媒體融合,尤其是利用手機新媒體便捷、互動、可移動和即時閱讀等功能,在出版形態、傳播方式和服務手段等方面進一步增強學術期刊的社會效應,提高學術期刊的質量和影響力。[2]微信公眾平臺作為典型的新媒體,與學術期刊有效結合,對于推動期刊經營的轉型和數字化建設至關重要,成為學術期刊的嶄新平臺。[3]中醫藥學術期刊作為傳播與推廣中醫藥學術成果、繁榮學術發展的重要載體,是弘揚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窗口,理應在互聯網發展的數字化轉型中搶占先機,積極迎接數字化出版對傳統出版的挑戰,中醫藥學術期刊主要服務于從事科研、臨床、教學的中醫藥學工作者,通過與新媒體微信公眾平臺的融合,更能擴大宣傳與傳播。[4-6]
2022年11月10日騰訊公布了Q3財報,結果顯示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躍用戶數為13.089億,而微信公眾號已經擁有超過1.2億的注冊用戶數量,其中活躍賬號數量約為6000萬。[7]越來越多的醫學期刊開通了微信公眾號,用于宣傳和推廣期刊,以達到提高期刊影響力的目的。近年來一些學者對醫學期刊微信公眾號的運營情況進行了調研,但是還未發現有對中醫藥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的運營情況進行調研分析的相關報道。因此,本文從中醫藥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的經營調研入手,通過分析眾多中醫藥學術微信公眾號是如何運營的,獲得成功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運營的經驗,以供借鑒參考。
1.調研內容
1.1 " 調研樣本確定
筆者以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和清華大學圖書館研制、《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出版的2021年版《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醫藥衛生綜合中的128本中醫學與中藥學期刊為調研源,采用普查法,通過微信公眾號搜索渠道核查其微信公眾平臺,結果顯示,有85本期刊開通了微信公眾號,43本期刊沒有開通微信公眾號,另外7本期刊是和79本期刊中的6本期刊合并開通微信公眾號的期刊,例如《中國針灸》《針刺研究》《世界針灸雜志(英文版)》合并開通了“中國針灸雜志”微信公眾號,《上海中醫藥雜志》《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合并開通“上海中醫藥”微信公眾號,《中草藥》中文版和英文版合并開通的“中草藥雜志社”微信公眾號,《現代中醫藥》《陜西中醫藥大學學報》合并開通的“陜西中醫藥大學雜志社”微信公眾號,《中醫雜志》中文版和英文版合并開通的“中醫雜志”微信公眾號,《天津中醫藥》《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合并開通的“天津中醫藥大學期刊編輯部”。筆者以79個已經開通的微信公眾號為研究樣本。
1.2 " 分析方法
微信公眾號的評價方式多集中在傳播方面,微信傳播指數(WCI)是較常用的一種方式。WCI是新媒體指數平臺推出的評估工具,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文章的傳播度、覆蓋度、賬號成熟度與影響力,來反映其整體熱度及發展趨勢,綜合計算多個數據維度數據,可以客觀評價微信信息和公眾號的影響力。一般來說,WCI越高,期刊微信公眾號關注度越高,影響力就越大,本次調研采用的清博大數據平臺(www.gsdata.cn),通過輸入“期刊名稱”進行搜索。
2.調研結果與分析
微信公眾號的常用類型為訂閱號和服務號,通過清博大數據平臺搜索后,結果顯示,79個樣本中僅有45個樣本進入了清博大數據平臺數據庫中,其他34個樣本未進入數據庫中,因為其微信公眾號活躍度較低,WCI值較低,未準予入庫。45個樣本中有30個樣本微信公眾號類型是訂閱號,占比66.7%,15個樣本微信公眾號類型是服務號,占比33.4%,此外有1本期刊“《中國中藥雜志》服務號”同時入庫。
2.1 " 調研樣本數據分析及WCI排名
本文調研選取2022年2月1日—7月31日的6個月時間作為分析時間段,由表1和表2結果顯示,30個訂閱號樣本月均總發布文章數409篇,總推送249次,每個訂閱號每月平均發送13.6篇文章。月均總閱讀數52.2萬,每個訂閱號每月平均總閱讀數是1.74萬次。總體來看平均閱讀總數較高,但月總閱讀數較高和較低的懸殊較大,閱讀總數較高的主要是WCI值排名在前5位的訂閱號,分別是《中國中藥雜志》月均閱讀總數位為35.3萬多次、《上海中醫藥》月均閱讀總數35865.8次、《中草藥雜志社》月均閱讀總數50674.5次、《中醫雜志》月均閱讀總數11135.2次、《中國現代中藥》月均總閱讀總數11579.7次,然而WCI值排名后5位的訂閱號,分別是《甘肅中醫藥大學學報》月均閱讀總數為0、《實用中醫內科雜志》月均閱讀總數為31.3次、《世界中醫藥雜志社》月均閱讀總數為146.3次、《吉林中醫藥》月均閱讀總數為88.7次、《中成藥》月均閱讀總數為367.5次。15個服務號樣本月均總發布文章數96.4篇,總推送34.7次,每個服務號每月平均發送6.4篇文章。月均總閱讀數6.6萬次,每個服務號每月平均總閱讀數是8284.8次。總體來看閱讀總數較高的也是WCI值排名在前5位的服務號,分別是《中國針灸》雜志月均閱讀總數49164.5次、《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月均閱讀總數5191.2次、《中國天然藥物雜志》月均閱讀總數3660.3次、《中國中藥雜志》學術服務號月均閱讀總數2145.5次、《遼寧中醫雜志》月均閱讀總數1599.0次,而WCI值排名后5位的訂閱號,分別是《康復學報》服務號月均閱讀總數為38.5次、《中醫藥學報》月均閱讀總數為95.3次、《中醫藥通報》月均閱讀總數為231.0次、《陜西中醫藥大學》雜志社月均閱讀總數為254.2次、《北京中醫藥雜志》月均閱讀總數為468.5次。通過以上結果可以看出WCI排名較高的公眾號,其發布的文章月均閱讀總數越高。
2.2 " 推送內容
推送內容的質量是微信公眾號建設的關鍵,與紙質版期刊一樣,紙質版論文質量關系到期刊的總體質量及后期的影響因子,高水平論文成就高質量期刊。同樣,高水平的推送內容才會被更多地閱讀、分享和傳播,關注的用戶才會持續關注,微信公眾平臺的關注度才會更高。紙質期刊是一個單純的閱讀和獲取學術知識的平臺,而期刊微信公眾號是一個綜合服務平臺,推送內容要與雜志定位貼合,根據不同期刊的類型和讀者目標分類推送。中醫藥學術期刊有自身的特色資源和優勢,它與中醫藥領域方面的專家聯系緊密,有專業的中醫藥內容、作者群及讀者群。在內容選題方面,根據所納入研究的公眾號發現,最受歡迎的文章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微信公眾號推送內容以養生類、中醫藥科普類的文章閱讀量高,其次是臨床經驗類、專家共識和指南,以及學術論壇和會議的通知,并使用較為吸引的標題和圖片、音樂和視頻,特別是使用一些視頻、輕松幽默的文字和圖片、貼近日常生活的內容,讓“高大上”的中醫藥知識更加“接地氣”。如訂閱號《中國中藥雜志》原創的養生類文章“陰陽不調,萬病之源,給你一個好方,鎖住陽氣,收斂陰氣”,兩周已達到2.5萬余次的閱讀量;訂閱號《上海中醫藥》原創的上海名中醫宣傳視頻“第五屆‘上海市名中醫’|吳耀持”,兩周閱讀量達到1.4萬余次;服務號《中國針灸雜志》原創的“【熱搜話題】‘小鎮做題家’中醫人戳到你了嗎?”,兩周的閱讀量達到6522次;服務號《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發布的“【理瀹講壇第3期】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理瀹講壇——中醫藥防治疫病之科學闡釋’學術報告即將開講!”,兩周的閱讀量達到2242次閱讀。
2.3 " 原創性內容
結合表1中WCI排名前5的訂閱號可以看出,WCI排名前2名的訂閱號,《中國中藥雜志》和《上海中醫藥》發布的基本都是原創性的文章,原創內容都是較為熱門的內容選題和較有吸引力的養生、保健的內容,這樣不僅僅是一些專業的讀者、作者群能夠閱讀,也能被普通老百姓接受,所以受眾人群就比較多,關注度就會比較高。WCI排名第3和第4的《中草藥雜志社》和《中醫雜志》以原創論文文章為主,訂閱號《中草藥雜志社》中的文章類型比較多樣,包含了3個雜志《中草藥》《現代藥物與臨床》《藥物評價研究》的論文文章內容,所以對應的作者、讀者群較多,關注度就會高一些,訂閱號《中醫雜志》雜志的微信文章是發表的原創論文文章,主要以臨床經驗,將論文文章內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可閱讀性增強,關注度也會高一些。WCI排名第5的《中國現代中藥》發布的文章主要是最新資訊和本刊發表的論文文章為主,資訊內容均為熱門的事件,所以關注度比較高。而WCI排名較后的訂閱號,其發布的文章內容多以本刊發表的論文文章為主,直接放原文章或者是將每期目錄或摘要放在微信平臺上,沒有進行編輯提取內容加工,專業性比較強,吸引度和閱讀性比較低,所以受關注比較低。
結合表2中WCI排名前5的服務號可以看出,與訂閱號相比,WCI排名前5的服務號多以原創論文文章為主,并且發布的次數較少,每月只能發布4次,每周1次,關注度和可讀性都比較低。WCI排名靠后的服務號也是以原創論文為主,但是發布的次數較少,還有一個月內都沒有發布的,所以關注度更低了。
3.中醫藥學術期刊微信公眾平臺出現的問題和解決方式
此次研究分析了中醫藥學術期刊中開通訂閱號和服務號的期刊,可以發現有些微信公眾平臺運營較好,如《中國中藥雜志》《上海中醫藥》《中草藥雜志社》的訂閱號,活躍度和關注度就比較高;但是多數的微信公眾平臺運營情況不是太好,有的雜志社開通了微信公眾平臺,但是活躍度較低,還有些期刊編輯部沒有開通微信公眾平臺,讀者或者作者獲取信息的方式會相對較少,宣傳的目的可能達不到效果,中醫藥學術期刊微信公眾平臺還有許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3.1 " 微信公眾平臺更新頻率較低
本次調研中發現,WCI排名靠后的微信公眾平臺發布文章的次數較少,還有個別訂閱號一個月沒有發布,WCI值為0。WCI排名靠前的訂閱號和服務號發布文章的次數較高并且較為穩定,訂閱號均在20次以上,服務號均在4次左右。可見,穩定的發布頻率和次數也會讓關注度較高。
3.2 " 微信公眾平臺發布內容質量有待提高
各中醫藥學術期刊微信公眾平臺不僅要推送期刊已發表的學術論文,還應對中醫藥學經典文章和重點文章進行概括和總結,以高度提煉概括、簡潔明了的方式進行推送,吸引不同群體的讀者關注,并且需要多一些的原創內容,如養生類、中醫藥科普類的文章,以及2.2中所提的WCI排名靠前的微信公眾平臺所發布的文章類型,做好醫療康復及衛生健康等相關內容推送和其他服務工作,從讀者的思維視角打造極致的用戶體驗,從而提高傳播的效果。此外,根據用戶需求進行不斷調整,打造、滿足各刊受眾群體要求,通過與讀者互通,進而加大讀者與作者之間的黏性,同時注重吸引和挖掘潛在作者。[8-10]
3.3 " 加強微信公眾平臺推廣
加強推廣營銷有以下4種方式:①微信公眾平臺不是紙質期刊的再電子化,通過簡單的編輯處理將紙質版發表的文章發在微信公眾平臺上進行發表。微信公眾平臺是一個全新的平臺,需要期刊編輯部用心經營,必須有一個專門負責平臺建設的編輯和隊伍。不僅要了解期刊的定位、專家、作者和讀者的需求,還要懂得經營和策劃。②微信公眾平臺建立起步階段可能受眾不多,閱讀量和關注量都會很少,但不要因此而放棄,需要專門負責平臺建設的編輯和隊伍通過一些有效的方式提高微信公眾平臺發布內容質量,堅持在微信公眾平臺上輸出高質量的內容,獲得更多的閱讀和關注,形成更好的良性循環。③醫學期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擁有龐大的學術專家隊伍、醫學生、協會等,對于行業、動態的了解與把握要遠高于一般的大眾傳媒,可通過線上線下活動為微信公眾平臺爭取更多的粉絲。[11]④學術期刊應該鼓勵作者根據論文內容創作一些相關的、便于閱讀的內容,在微信公眾號獨家推送,增強原創能力。
結論
本研究借助WCI評估工具,對中醫藥學術期刊微信公眾平臺的運營情況進行了調研和分析,128本中醫學與中藥學期刊中85本期刊開通了微信公眾號,43本期刊沒有開通微信公眾號,開通率50.6%,也僅有一半的期刊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其中7本期刊是和78本期刊中的6本期刊合并開通微信公眾號的期刊,最終在清博大數據平臺(www.gsdata.cn)進行搜索后,79個樣本中僅有45本期刊進入了清博大數據平臺數據庫,其他34個樣本未進入數據庫中,入庫率為57%,未入庫率為43%。開通微信公眾號的期刊有43%的活躍度太低,平時發布微信文章較少,但是也能看到一些做得較好的期刊微信公眾平臺的運營情況,值得借鑒。
中醫藥作為中國傳統醫學,是一個具有我國優勢與特色的領域,是由自身理論的科學性和優勢所決定的,可謂得天獨厚。在醫藥類的科技期刊中,近年來明顯看到一種趨勢,中醫藥類期刊的科技信息市場需求已經超過了以西醫藥為主要學術內容的醫藥學期刊。[12]因此,中醫藥學術期刊應全面利用新媒體優勢提高期刊質量和影響力,實現新媒體平臺的傳播、交流、經營和服務功能,由傳統靜態、單向、文字出版向新興動態、雙向、知識服務轉型。
[1]李娜.傳統科技期刊新媒體平臺的建設與運營[J].傳播力研究,2020(8):35,37.
[2]孟耀.高校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服務功能完善與拓展[J].遼寧警察學院學報,2020(6):116-122.
[3]楊沛.醫學類學術期刊微信公眾平臺運營現狀及改進措施——以《福建醫藥雜志》為例[J].學會,2020(7):60-64.
[4]張海洋,胡樹毅,趙陽.新媒體時代中醫藥科技期刊數字化轉型研究[J].傳媒,2021(13):38-40.
[5]曹志娟,李珊珊,董軍杰.新媒體時代中醫藥科技期刊如何擴大其影響力淺析[J].傳播力研究,2020(6):87+89.
[6]侯建春.新技術背景下中醫藥期刊的發展現狀與優化路徑[J].科技與出版,2021(2):84-87.
[7] 騰訊財報:2022年Q3騰訊凈利潤為322億元 同比增長2%[EB/OL].http://finance.sina.com.cn/tech/roll/2022-11-17/doc-imqmmthc5007639.shtml.2022-11-17/2023-02-26.
[8]楊明,張麟,劉冰.醫學期刊微信公眾平臺應用現狀探究及啟示[J].中國衛生信息管理雜志,2019(3):353-356.
[9]鐘萍.微信公眾號選題策略探析[J].辦公自動化,2018(22):30-32.
[10]吳素華.專業類微信公眾號傳播力提升策略——基于9種微信公眾號的比較分析[J].中國記者,2018(12):70-72.
[11]董敏,劉雪梅.醫學期刊微信公眾號運營調查分析[J].出版科學,2018(4):79-83.
[12]李禾.新媒體時代《中國中藥雜志》的“雙轉型”戰略[J].傳媒,2016(6):41-43.
作者簡介:周冰冰(1989-),女,安徽阜陽,中級編輯,研究方向為中藥藥理編輯;張豐豐(1984-),女,河南平頂山,副編審,研究方向為中藥藥理、臨床編輯;顧雪竹(1980-),女,北京,副編審,從事中藥化學、資源編輯工作;孫叢叢(1990-),女,河北滄州,研究方向為中藥藥理編輯;劉德文(1986-),男,江西吉安,博士,副研究員/副編審,研究方向為中藥制劑編輯。
(責任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