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近年來短視頻平臺的興起,政府部門開始逐漸重視這一領域的發展。作為一種新的、有效的信息傳播渠道,政務短視頻為政府治理工作提供諸多便利。【方法】文章從短視頻時代政務平臺發展現狀出發,梳理網絡輿情的演化特征,探究短視頻時代進行網絡輿情引導的困境。【結果】網絡輿情的發展作為社會治理的一大難題,網絡輿情引導工作已成為當前政府管理工作的燃眉之急,因此更加需要積極地做好短視頻時代網絡輿情的引導工作。【結論】最后提出加強風險防控意識、建立輿情分析研判系統、建立官民信任機制的應對策略,以期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領導力。
關鍵詞:政務短視頻;網絡輿情;信息傳播;風險防控 " " " " " " "中圖分類號:D630.1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134(2023)06-083-04 " " " "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3.06.017
本文著錄格式:田子,郝其宏.短視頻時代政府網絡輿情引導研究[J].中國傳媒科技,2023(06):83-86.
互聯網的普及和新興的社交媒體出現,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已被改變,層出不窮的短視頻應用為政府參與網絡輿情引導提供了更多渠道。當前短視頻作為一種新生信息傳播媒介,逐漸成為民眾參政議政和民意表達的重要平臺。然而,短視頻平臺的信息傳播速度之快、使用者發布內容的自由度之高,使得不理智行為變成可能,極有可能導致謠言、突發事件和群體性事件的發生,使得網絡輿情不受控制地發生。因此,深入探索短視頻時代下政府網絡輿情引導機制,對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短視頻時代政務平臺發展現狀
1.1 " 政務短視頻內容多樣化
互聯網技術的日新月異和新媒體中短視頻的快速發展,使得網民對政務新媒體的需求日益增長,“兩微一端”(微信公眾號、微博、新聞客戶端)的標題+長篇文字的形式逐漸讓用戶審美疲倦,且在公眾號、微博等平臺缺乏與網友互動交流,大部分時間網友的意見訴求得不到回應。隨著政務抖音、政務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出現,“兩微一端”的短視頻傳播方式在傳統信息傳播方式上做出改變,采用視頻、音樂等形式并設置醒目標題,讓網友更為直接地了解信息核心。此外,利用短視頻用戶的空閑時間,密切關注用戶的需求,更加準確地為用戶提供信息。“兩微一抖”與政務短視頻的結合,為政務新媒體傳播帶來了新的格局。
1.2 " 政務信息強化視覺效果
過去政府部門依賴報紙等傳統媒介發布的信息往往晦澀難懂,而短視頻通過設置通俗易懂的標題議題,讓用戶更為直觀地了解政務信息。通過精心設計的標題、故事情節和精彩片段,政府部門打破傳統的信息框架,強調信息的核心內容,讓視頻變得更具吸引力,著重捕捉用戶的視覺效果,從而提升信息傳遞效果,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達到傳遞政府信息的目的。隨著一系列氛圍有趣輕松的宣傳片和講解片的問世,民眾對政府的看法逐漸變化,越來越多的人更愿意通過社交平臺與政府進行溝通交流,側面提升政府的形象。
1.3 " 短視頻信息傳播更加快捷
短視頻以簡潔易懂的文字向用戶傳達復雜的事件信息,不僅可以增進民眾對事件的了解,還可以加快信息傳播的速度。它將政府的宣傳內容與突發事件、熱點事件、爭議事件等相結合,更好地展示政府的態度。[1]短視頻平臺信息傳播的快速性與涵蓋內容的豐富性,方便用戶更加便捷地獲取最新信息,一旦輿情事件發生,平臺用戶能夠輕松獲取信息,更利于在線用戶理解輿情發展。另外,將文字、影像、音樂三者結合在一起,對用戶更加直觀地展示視頻內容,用戶打開平臺便可直接閱覽重要信息,加速有關信息的傳播。
2.短視頻時代網絡輿情的演化特征
短視頻平臺上的網絡輿情具有周期性發展特點,隨著時間的變化,輿情也相應產生變化,按照輿情的產生、爆發、消退、平緩,將輿情演化階段視為一個完整的生命周期過程。本文將演化周期分為4個階段,依次是輿情形成期、輿情爆發期、輿情消退期、輿情平緩期,這4個階段組成了網絡輿情的生命周期,如圖 1 所示。
2.1 " 輿情形成期
網絡輿情在形成初期,其傳播速度較慢、影響力相對較低。由于在短視頻平臺的發布時間有限,導致輿情相關的內容很難被廣泛轉發和評論,因此網絡輿情的影響力一直處于較低的狀態。隨著短視頻平臺上信息內容的分散傳遞,用戶更多地關注自己感興趣或符合自身價值觀的內容,因此網絡輿情發展趨勢的不穩定性較大。當新的輿情熱點出現,用戶陸續接收到有關信息動態推送,以各大平臺為聚攏形成對事件的觀點和評論,這些消息會在短時期內迅速在網絡空間擴散傳播,從而使得事件輿情呈幾何階數發展,最終引發“蝴蝶效應”事件。如果在這一時期不能及時發現、分析和引導突發性事件,可能致使輿論風暴,給社會造成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
2.2 " 輿情爆發期
形成期之后的網絡輿情在經過平臺傳播、媒體宣傳,輿情熱度已至頂點,用戶對事件的認知傾向、情緒走向迅速彌漫開來,輿論達到了一個“高峰期”,輿情進入爆發期。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的精確分發機制,在短視頻平臺迅速將不同價值觀念和興趣的用戶匯聚起來,進一步加快輿情的傳播效率。隨著爆發期的到來,用戶對輿情的認知偏見產生,“沉默的螺旋效應”的作用不斷增強。同時用戶在一眾短視頻平臺的參與度逐漸活躍起來,在對關注度高的輿情事件討論中,用戶由于從眾心理會促使輿論的走向偏向某一方面,其他觀點卻可能被忽略,這時少部分人的意見在大部分人的意見面前容易被忽視,加劇了不同意見的分歧,使得輿情引導的困難加大。
2.3 " 輿情消退期
隨著時間的變化,政府或其他干預機構的介入使得網絡輿情的數量減少,傳播渠道受到限制,熱度也逐漸降低。當熱門事件的關注度下降或轉移,無法再產生新的信息和強烈的吸引力時,短視頻平臺的輿情就會出現消退的趨勢。[2]同時網絡輿情的不斷蔓延,也讓網友在短視頻平臺的發布權限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由于信息的復雜性,管理者必須依據法律法規或社會道德,嚴格審查視頻內容,并對發布不實或具有負面影響的輿論主體采取行動,以阻止特定網絡輿情的發展,直至其最終衰落。消退期是輿情引導機制能否發揮作用的關鍵時期,也是評估其有效性的重要指標。
2.4 " 輿情平緩期
隨著網絡輿情的熱度消退,輿情進入平緩期,這時網絡輿情不僅熱度下降,而且面臨結束的可能。這并不說明網絡事件已經結束,而是關注度被其他熱點網絡事件所轉移,舊的網絡事件被民眾和媒體逐漸忘卻,民眾和媒體的關注焦點發生了變化,民眾的視線轉移到了新的社會熱點上。
3.短視頻時代政府網絡輿情引導存在的問題
網絡輿情在擴大民眾知情權的同時,對維持社會公共秩序也具有一定的風險。短視頻平臺為民眾提供一種新型參與政府管理的途徑,推動了民主政治的發展。但由于政府部門無法全面監管短視頻平臺的輿論走向,虛假信息的泛濫使得負面輿情和片面輿情成為政府引導的主要障礙,嚴重損害政府公信力。因此,在短視頻時代進行網絡輿情引導面臨著不小的挑戰,虛假信息泛濫、政府監管不力等是政府輿情管理的難點。
3.1 " 政府輿情預警方案落后
短視頻平臺的一大特點是信息發酵速度更快,網絡輿情發生后,若政府不能做出健全的預警方案,及時分析研判輿情并給予引導,會導致輿情發酵成危機事件。2015年的“青島天價海鮮”事件由于當時政府沒有具體組織應對措施使得該事件成為青島旅游業不能承受之“重”。2021年的“三亞海膽宰客事件”,消費者發視頻投訴涉事商家“海膽少黃、龍蝦調包”,事件發生后雖然海南省省長及時在線上召開發布會做出回應,但運營政務短視頻的機關部門信息反應滯后,引導體制不健全,最終對海南旅游業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上述事件中的當地政府正是因為缺乏網絡輿情工作經驗、分析研判輿情能力不足、對輿情事件的傳播規律及掌控認知不足才導致輿情一經傳播,迅速在短視頻平臺引起熱議。政府在輿情初期政務短視頻的開發和傳播邏輯不同于“兩微一端”,傳統的預警方案與引導機制已經無法滿足政務短視頻的運營需求。
3.2 " 政府輿情監管不到位
在言論自由的短視頻時代,網友可以隨意爆料發布視頻,獲取信息更加便捷,信息傳播更加快速。一旦虛假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被歪曲和放大,偽輿情就會在網絡空間迅速蔓延開來。正如“某省環衛工稱被頂替教師崗位26年”事件,一名大V在上傳視頻3天后,“譴責、質疑政府”等聲音不斷出現,輿論偏向環衛工一方,特別是在全民聲討高考頂替的熱浪下,各種同情、支持、力挺等情緒不斷蔓延,政府于一星期后才公布調查結果。此時政府在輿情已造成較大影響的狀態下做出回應,已然錯過輿情處置的最佳時期。監管力度決定著輿情平息的速度,在過去的幾年中,多起輿情事件的爆發都與政府監測平臺在黃金時間監管不到位有關,一旦錯誤信息的偽輿情傳播開來,正常平和的輿論生態就會被打破,進而影響政府決策、干預社會治理,使網絡輿情與民眾的真實聲音日益脫離。[3]
3.3 " 政府回應訴求不當
短視頻的普及要求政府在面對網絡輿情爆發時,不僅要承擔發布事件詳情進展的工作,也有回應民眾訴求的責任。一旦回應不當可能致使突發性事件或群體性事件的發生。2022年9月15日,“貴州重大客車側翻事件”發生后網絡一片嘩然,民眾負面情緒爆發強烈譴責當地政府深夜轉運工作的失職。后貴州省人民政府發布視頻確認事件真實性,公布傷亡人員人數,網友批評聲愈演愈烈。隨后,各省官方賬號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平臺紛紛發布事件經過,此舉徹底引爆輿論場。雖然貴州省人民政府事后公布事件處理結果,對涉案的政府有關人員進行停職等處罰,但是其公信力遭到削弱。政府在輿情發生后的回應事項應具備一定的完整性,引導網絡輿情時應著重關心網民訴求,避免民眾與政府形成對立面。
4.短視頻時代政府網絡輿情引導對策
4.1 " 加強輿情風險防控意識
短視頻時代伴隨輿情發展的不可控因素,加強風險防控是正確引導網絡輿情工作的重點。政府工作人員應將防范風險放在首位,精準定位風險源,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突發事件的到來要求政府工作人員隨時保持風險防控意識,尤其在面對輿情初期時及時評估事件緊急狀態進行上報,便于政府后續完善輿情預警方案。同時,政府針對網絡上爆發的輿情事件,總結歸納熱點敏感輿情信息庫,留出時間應對輿情爆發。最后提高政府部門運用大數據監測預警網絡輿情的能力,按照輿情的周期發展聚焦民眾討論的熱點爭論點,做到情況明確、應對方案可行,將可能引發輿情爆發的問題消除在形成階段。
4.2 " 建立輿情分析研判系統
精準分析、及時應對,阻止輿情的蔓延,是現在政務短視頻輿情管理的必要條件。為了有效地管控輿情發展,“黃金24小時”原則被認為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提高監測預警重視度,在輿情初期監管不力是造成輿情后續爆發不可控的主要原因。當前政府網絡輿情引導必須依靠相關人員設備,從輿情傳播初期及時監督、控制輿情發展,政府依據短視頻的傳播熱度及時在黃金24小時內展開監測。通過精準的信息抓取技術,快速有效地在全網視頻中提取關鍵詞,并利用文本挖掘技術進行關聯分析和聚類分析,以便了解輿情的發展趨勢,從而更好地識別“偽輿情”,并及時發出預警,以便做出有效的應對。最后通過大數據和現代化算法技術收集輿情信息,建立專門的指標體系判斷是否構成輿情,然后通過數學模型設置分級應對機制,完善輿情應對體系。
4.3 " 建立信任機制
在網絡輿情被負面情緒包圍時,政府應該提供情緒引導,并在弱勢群體的訴求遭遇忽視的情況下重視民聲意見。首先,及時公開信息。政府官方視頻號在處理輿情每個階段的突發情況時有序公布事件進展,及時對民眾聚焦點做出回應。其次,打撈“沉默的聲音”。輿情爆發伴隨著短視頻數量的急劇增多,針對點擊量少易被忽視的視頻,政府要多多采集民眾反饋,準確把握輿論動態。積極與民眾互通交流,讓政府了解民眾所思所想,引導民眾表達真實想法。同時加強宣傳教育,使民眾抵制虛假信息傳播,避免形成一種從眾的思想。最后建立信任機制。為了有效地遏制惡意傳播虛假視頻、惡意詆毀污蔑等不良行為,建立一套“區塊鏈+網絡治理”的監督治理體系。區塊鏈技術可以有效地追溯數據,使網友在發布視頻時可以得到內外部的公開監督,確保網友的言行規范。對惡意傳播虛假信息的民眾,不僅進行懲罰也要對其警醒,增強公眾對政府的信任。[4]
結語
短視頻時代的到來,政府合理引導網絡輿情發展顯得更為重要,當前政府部門在監管信息和回應民眾訴求等方面有待進步,本文通過探究政府部門在短視頻平臺參與網絡輿情引導中存在的問題,以期政府部門用更加快速的方式回應民眾關注焦點、消除民眾質疑,及時引導網民情緒,正確參與到網絡輿情治理中來,最終豐富和完善政府部門關于網絡輿情引導的研究。
[1] 賈哲敏,何婧琪.政務短視頻發展現狀及在政府傳播中的作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53-58.
[2] 何振,盧坤.突發事件社會輿情風險生成演化及防控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22-26.
[3] 李希光.大數據時代的輿情研判和輿論引導[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1):10-16.
[4]李磊,肖新月,王潤琪.短視頻時代政府網絡輿情引導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80-84.
作者簡介:田子(1997-),女,江蘇新沂,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網絡輿情治理;郝其宏(1968-),男,江蘇新沂,江蘇師范大學公共管理與社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網絡社會管理及公共危機管理。
(責任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