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當下各類網絡短視頻作品層出不窮,文章對新聞類網絡短視頻進行研究,以期能為新聞生產網絡短視頻化帶來一定啟示、作出一定貢獻。【方法】以成功的經典代表《主播說聯播》欄目為例,列舉并分析了大量節目實例,著重探討了其編輯方法與創新優點。【結果】該欄目采取了豎屏的形式、全新的制作、簡便的攝制流程與適當的配樂等編輯方法;并大膽進行創新,使用平民化與年輕化的表達方式和強化交流感與講述感的敘事方式,增強主播的人格化與明星化,以及觀眾的粉絲化,打造具有鮮明標識的品牌,設立可以鞏固觀眾黏性的特別節目。【結論】《主播說聯播》欄目作為新聞類網絡短視頻中的成功代表作,為傳統主流媒體在短視頻時代爭取話語權和引領價值觀上都起到了正面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新聞;新媒體;網絡短視頻;創新;《主播說聯播》 " " " " " " "中圖分類號:G233.6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134(2023)06-069-05 " " " "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3.06.014
本文著錄格式:李憶戈.新聞類網絡短視頻的編輯方法與創新——以《主播說聯播》為例[J].中國傳媒科技,2023(06):69-73.
導語
近年來,網絡短視頻行業蓬勃發展,這無疑為新聞報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相較于傳統的廣播電視新聞節目,新聞類網絡短視頻由于其可隨時隨地觀看、用戶可以自主選擇、播放時間短、更符合移動端受眾的需求與習慣等鮮明優勢,在信息紛繁復雜,受眾注意力有限的時代大環境之下,迅速引起觀眾興趣并不斷鞏固觀眾黏性,正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由此,對新聞類網絡短視頻的編輯方法與創新優點進行探討事不宜遲,對促進其發展具有重要作用。[1]
《主播說聯播》欄目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新媒體中心于2019年7月29日起正式推出的新聞類網絡短視頻節目。該欄目是《新聞聯播》媒介融合發展的產物,是《新聞聯播》開設的特別評論板塊,每期視頻時長平均在1分鐘左右,從《新聞聯播》中播發的新聞出發,結合當天的重大事件和熱點新聞,借用豎屏短視頻的形式,使用年輕人喜愛的通俗語言來傳遞主流聲音,在微博、微信、央視頻客戶端、抖音、快手和B站等多家平臺播出。[2]該節目頗受年輕觀眾的喜愛,自節目首播起,在眾多平臺獲得了較高的關注、收獲了大量的粉絲、贏得了大規模的好評,更是頻頻登上微博熱搜,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熱門內容。
1.《主播說聯播》的編輯方法
傳統主流媒體制作電視新聞節目往往會采取現場拍攝、人物采訪、畫外音解說等多種手法相結合的方式,來逐漸講述與推進新聞內容。然而,與這種形式比較,網絡短視頻的制作則主要以快速、明確、精煉等特點來在短時間內吸引觀眾。[3]《主播說聯播》欄目作為網絡短視頻,在各網絡短視頻平臺、社交媒體平臺等各類新媒體平臺上進行播出,為了更加適應這種網絡短視頻的傳播途徑,其編輯方法與傳統的電視新聞節目有著很大的不同。
1.1 " 豎屏的視頻形式
豎屏視頻是指可以豎向地使用手機進行觀看的視頻,相較于傳統的橫屏視頻,其最大的特點是利于單手操作,符合手機用戶的使用習慣。然而傳統媒體往往都是以制作橫屏視頻為主,這使得觀眾在瀏覽的過程中只能使用手機屏幕中間的一小塊區域觀看視頻,或為了使畫面充滿屏幕而不得不將手機橫過來進行觀看,具有一定的不便利性,因此,豎屏視頻就誕生了。豎屏新聞采用不同以往的豎向拍攝方法和呈現形式,將畫面充滿整個豎向的手機屏幕,以其全新的構圖來展現豐富的內容,給觀眾帶來新奇的體驗,使觀眾在觀看過程中更加方便,也使得視頻本身更適應短視頻平臺的傳播需求。[4]
《主播說聯播》是《新聞聯播》欄目特別為各類新媒體平臺所專門打造的豎屏新聞類網絡短視頻節目。以豎屏的形式進行構圖,更加突出了“主播”這一被攝主體,通過令主播占據畫面中的絕大部分,使主播的表情神態與肢體動作等細節都更加鮮明,這樣較近的景別能夠產生更高的真實感,也更容易喚起觀眾的親近感與陪伴感,有效地增強了視頻的沉浸感與互動感。此外,由于豎屏視頻更加契合網絡短視頻的傳播特點,其播放平臺也更加多元,能更好地在微信、微博、客戶端、抖音、快手、B站等平臺上進行多渠道的傳播。也正因如此,《主播說聯播》欄目播出后在各類新媒體平臺上都獲得了巨大的關注,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力,成為豎屏新聞類網絡短視頻中成功的經典代表。
1.2 " 全新的制作
目前,在各類傳播網絡短視頻的新媒體平臺上,不少新聞類網絡短視頻都是直接從傳統的電視新聞節目中截取片段之后再進行簡單的剪輯與包裝來制作完成的。這種方式大多只是形式上的加工,并沒有經過專業的短視頻處理,也未能做到視頻內容的推陳出新。這些未經短視頻化加工處理的傳統電視新聞節目片段,不僅會導致各渠道分發視頻同質化的問題,也較難被觀眾便捷地通過手機等移動互聯網終端進行觀看,且由于各平臺上大量相似度極高的視頻反復刷屏,非常容易使觀眾出現視覺疲勞和反感心理。因此,通過這種方法來制作出的視頻片段,并未凸顯出網絡短視頻的優點與特點,也不能很好地適應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更無法有效地發揮其作為網絡短視頻的優勢。
事實上,網絡短視頻的制作絕非只是把長視頻片段化來簡單地得到時長較短的視頻,而是從網絡短視頻的角度出發,經過獨立思考,才能制作出更滿足觀眾需求的網絡短視頻,使其更具有可看性。[5]《主播說聯播》欄目專門以網絡短視頻作為呈現方式,在當日《新聞聯播》節目結束以后進行單獨攝制,采用豎屏的形式和主播年輕化、通俗化、口語化的評論語態這種與傳統電視新聞節目完全不同的形式來進行全新制作的。由此,《主播說聯播》欄目將輕松的網絡短視頻與有深度的新聞評論完美結合,在堅持了新聞的重要性、時效性、顯著性的同時,也兼具了接近性與趣味性。其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出了網絡短視頻的優勢,不僅迎合了手機等移動互聯網終端用戶碎片化閱讀的習慣,也更適合微信、微博、客戶端、抖音、快手、B站等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形式,實現了傳統主流媒體新聞評論新形勢下的成功傳播。
1.3 " 簡便的攝制流程
與攝制流程相對繁瑣復雜的傳統電視新聞節目相比,《主播說聯播》欄目在視頻的攝制上就要簡便得多。《主播說聯播》欄目的主播直接選用當日《新聞聯播》節目中的一位播音員,其服飾等個人形象也都與其在當日播出的《新聞聯播》節目中的形象別無二致,既保持了觀眾在視覺上的統一感,也便于安排主播們的錄制時間。與此同時,《主播說聯播》節目的畫面也大多數直接以《新聞聯播》的演播室,或者以能夠代表《新聞聯播》的藍色作為背景,在進一步強化《新聞聯播》品牌形象,給觀眾帶來權威、可信、熟悉、親近等感覺的基礎之上,也省去了為拍攝視頻而另尋場景的麻煩。[6]除此以外,在視頻的拍攝方法上,《主播說聯播》采用的是豎屏形式的固定機位,在更符合觀眾日常使用手機觀看網絡短視頻的習慣的同時,也最大程度地簡化了視頻的拍攝過程。在編輯過程中,較大字號的白底黑邊字幕與主播的聲音同步且清晰地出現在屏幕的中下方,有時也會根據主播所講述到的內容適時適量地插入一些相應的圖片及視頻等較為簡單的畫面。對網絡短視頻來說,這種簡單干凈的畫面比令人眼花繚亂的大量復雜元素堆砌更能受到觀眾的喜愛。由此可見,《主播說聯播》欄目的攝制流程總體上是比較簡便的。
1.4 " 適當的配樂
在傳統的廣播電視新聞節目中,新聞報道都是以傳遞客觀信息為主,音樂由于其帶有感情色彩,可能會引入一定的主觀情緒,從而影響客觀的報道。因此,為保證節目內容的嚴肅性與客觀性,新聞節目較少會使用背景音樂,特別是在篇幅較為短小的消息類新聞節目中,更是幾乎從不加入背景音樂。
然而,音樂因其特殊的表現力,也是視聽語言當中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主播說聯播》欄目作為評論型的新聞類網絡短視頻,大膽地使用了背景音樂,既沒有浮夸的起伏與頻繁的變化,音量也較低,并沒有喧賓奪主,僅僅只是起到襯托的作用。這些背景音樂的加入不僅緩解了新聞的嚴肅感,使得《主播說聯播》作為評論型新聞類網絡短視頻不枯燥無味,既符合了觀眾觀看網絡短視頻時的情緒需求,也更能烘托氣氛,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適當背景音樂的加入達到了更加感染人心的效果。[7]
2.《主播說聯播》的創新優點
2.1 " 平民化與年輕化的表達方式
《主播說聯播》欄目之所以能夠一開播就受到觀眾的廣泛關注與喜愛,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其令觀眾感受到了與以往不同的新聞評論語言的表達方式,這與人們刻板印象中播音員字正腔圓、嚴肅莊重的播報方法有著極大的反差。雖然這種傳統新聞評論語言的表達方式既是其本身的特色,也能夠更好地維持媒體自身的公信力與權威性,但在當今互聯網時代新聞傳播的背景下,移動端受眾卻越來越難以接受這種新聞評論方式。《主播說聯播》欄目一改新聞評論傳統嚴肅的風格,轉而使用親民的、富有感染力的、直白的口語,以平民化、年輕化的表達方式來對新聞事件進行講述、分析與評論。[8]節目通俗而不失格調,幽默而不失內涵,金句頻出,既有詼諧流行的網絡語言,也有言辭犀利的時政銳評,更有雷霆萬鈞的磅礴氣勢,還有妙語連珠的詩詞歌賦,以及娓娓道來的風輕云淡……
例如,主播康輝曾在節目中使用“No Zuo No Die”來提醒國泰航空;主播海霞則用“互相拉黑對方,刪除好友”來比喻日韓關系;在對美國對世界衛生組織斷供資金、終止關系一事進行評論時,主播剛強說“美國又在搞事情”;在談及穩定豬肉價格時,主播潘濤則說“要讓‘二師兄’走出大漲大跌的怪圈”……諸如此類的還有,“上頭”“最靚的仔”“真夠水的”“靈魂砍價”“羨慕嫉妒恨”“奧利給”“YYDS永遠的神”等,各種網絡流行用語在《主播說聯播》節目中可謂是被主播們使用的得心應手,一些“神來之筆”般的詞匯更是頻頻登上熱搜,被網友們整理為“主播語錄”。[9]除了時髦詼諧的網絡語言外,主播們還各顯才華,使用同樣廣為流行和備受年輕人喜愛的“諧音梗”來豐富新聞評論的語言,在2021年農民豐收節的主會場浙江嘉興之地使用“嘉禾萬事興”來形容糧食的豐收;在呼吁廣大群眾積極接種新冠疫苗之時說“建立全民免疫需要每個人的一‘臂’之力”。更有意思的是,主播李梓萌在談及有關新冠疫苗接種情況的新聞時,甚至直接不由自主地唱了出來“我們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苗苗”。這種平民化與年輕化的表達方式成功地實現了與年輕觀眾和移動端觀眾的溝通交流,用樸實而有趣的語言鮮明地闡述了節目立場、觀點和態度。盡管《主播說聯播》欄目徹底顛覆了傳統新聞評論的表達方式,但節目所蘊含的內容卻絲毫沒有打折扣,同時也與《新聞聯播》欄目構成了有效的互補,使得“高大上”的新聞評論變得“接地氣”,貼近人們的生活,更易引起觀眾的共鳴,拉近了媒體與觀眾的距離,也因此得到了觀眾深深的喜愛,更達到了極佳的傳播效果。
2.2 " 強化交流感與講述感的敘事方式
提到新聞評論,人們的固有印象往往是嚴肅刻板的,但如今,大多數傳統的評論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目前觀眾的需求了。在當今高壓力與快節奏的生活環境之下,觀眾更渴望通過輕松的方式來獲取新聞訊息。《主播說聯播》欄目作為在新媒體平臺上傳播的評論型新聞類網絡短視頻,其在敘事方式上打破了一板一眼的傳統標準化報道模式,取而代之的則是著重營造出一種媒體與觀眾平等交流的輕松氛圍。與傳統的新聞播報和新聞評論相比,《主播說聯播》欄目更加強調采用富有交流感與講述感的敘事方式,宛如講故事一般將新聞講述出來,從觀眾更易接受的角度出發進行評論,進而更輕松溫和地引導輿論。
例如,2021年5月22日是一個對每位中國人來說都悲痛不已的日子,兩位對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有著杰出貢獻的重要人物——“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和“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在這一天與世長辭。在當天的《主播說聯播》欄目中,主播李梓萌面色凝重,心情沉痛,她用“袁老走過一地荒蕪,卻在中國人的心里種下了一片可以安心乘涼的‘稻田’”來講述袁隆平院士的故事;用“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馬,把病人一個一個馱過生命的河”來講述吳孟超院士的故事;在視頻的最后總結道,“謝謝你們曾經來過,愿這世間如你們所愿,‘衣食無憂’”。這種極具講述感與交流感、富有溫度的敘事方式,深深地帶動了觀眾的情緒,引起了觀眾強烈的感情共鳴,也更好地達到了內容的傳播效果。[10]
除此以外,在視頻的攝制方法上,《主播說聯播》欄目通過豎屏的構圖方式令主播位于屏幕畫面的中心,占據著畫面中最大的部分;主播的播報狀態也從正襟危坐轉為稍稍前傾式的“說新聞、講故事”的感覺,同時再配上恰到好處的肢體語言。這種形式給觀眾帶來了輕松、愉悅、親切的心理感受,讓觀眾更好地體會到親近感和互動感。雖然隔著屏幕,但主播就好像是在“面對面”與觀眾進行對話,有效地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2.3 " 主播的人格化與明星化和觀眾的粉絲化
《新聞聯播》欄目的主播們不僅是播音員、主持人,往往也代表著我國官方傳統主流媒體的公信力與權威性。但《主播說聯播》欄目實現了主播們從“符號”到生動鮮活的“個人”的回歸,他們成為網友口中親切的“康康”(康輝)、“萌萌子”(李梓萌)等。[11]主播們充分結合了每個人自己不同的身份與特點,對當天的熱點新聞事件進行評說,如《主播說聯播》欄目在2021年7月21日對“7·20河南鄭州特大暴雨災害”進行評論的節目當中,主播海霞就作為河南人素顏出鏡為自己的家鄉加油。視頻中可以看出她眉頭緊鎖、眼含淚水、情緒沉重、心系著河南的災情,話語中無不透露著擔心與著急。這在傳播過程中凸顯出了他們每個人的情感與個性等,既帶有著官方傳統主流媒體的權威屬性,又憑借著個人的魅力,增強了欄目的親和力。這種權威性與親和力的完美融合,也在無形之中拉近了欄目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使得觀眾能夠更有效地接收信息。
與此同時,主播們個性特征的出現,為主播的明星化與觀眾的粉絲化打下了基礎。《主播說聯播》欄目對觀眾的“粉絲”定位就非常明確:在其第一期節目中,主播康輝就說到,“聯播粉,有眼光”,以“聯播粉”這種親切的方式來稱呼觀眾。隨著《主播說聯播》欄目的后續播出,在受到了大量觀眾的廣泛關注與喜愛后,除了由《新聞聯播》欄目而來的品牌粉絲“聯播粉”,還產生了不少由主播個人魅力所吸引而來的“主播粉”。[12]在“飯圈文化”盛行的當下,主播的明星化與觀眾的粉絲化也在極大程度上迎合了當今大量年輕觀眾的胃口,符合當今的時代潮流,有效地拓寬了網絡短視頻平臺中的眾多潛在觀眾。此外,與傳統的媒介環境所不同的是,在新媒體平臺中,觀眾不僅僅是作為信息的接收者,同時也是信息的傳播者,是信息的二次發布源和影響源。因此,粉絲化的觀眾在對信息進行大量轉發與分享的過程中,信息會不斷地以鏈式反應的形式擴大其自身的傳播范圍,這些出于對欄目品牌或主播個人的追隨,都為欄目的關注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4 " 打造具有鮮明標識的品牌
當下,媒介環境紛繁復雜,各類社交媒體平臺、網絡短視頻平臺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其中的網絡短視頻作品也不計其數,多元化的信息對受眾產生了較大的沖擊,各類媒體也如大勢所趨正在呈現出融合發展的方向。[13]因此,在這種“眾聲喧嘩”的時代,則更加需要意見領袖,新聞類網絡短視頻該如何在這種互聯網發達、媒介融合、信息量爆炸、人們注意力分散的環境之下脫穎而出,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營造出品牌效應,打造出具有鮮明特點的標識就是媒體獲得有效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主播說聯播》欄目是國內最權威的新聞欄目《新聞聯播》品牌在全媒體時代新聞類網絡短視頻欄目上的延伸,熟悉的環境與主播使得該欄目在大量的新聞類網絡短視頻中突破重圍,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力。
此外,《主播說聯播》欄目還為自己打造了極具辨識度的欄目口號。綜藝節目往往會設置一個主題口號,這有利于宣傳與強化自己的品牌,《主播說聯播》欄目作為新聞類網絡短視頻,也采取了同樣的方式,在每一期節目的開頭,主播開始正式評述新聞事件之前,都會先說出“主播說聯播,今天我來說”的口號作為開場引入。這一口號呼應了欄目名稱,且朗朗上口,又位于視頻的開端,標識性極強,進一步突出與強化了自身的欄目品牌,也易于觀眾在大量的網絡短視頻當中識別。同時,每期節目對口號的重復也不斷加深了觀眾對該欄目的印象,使得欄目的關注度與影響力不斷增強。
2.5 " 設立“特別節目”以鞏固觀眾黏性
《主播說聯播》欄目除了以《新聞聯播》欄目的演播室或能夠代表《新聞聯播》欄目的藍色背景作為拍攝環境,有時也會根據主播所講述的內容、當天所處的特殊日期、近期所發生的大事件等不同情況,來到一些其他的場景進行拍攝,作為欄目的“特別節目”。
例如,2021年9月23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也是中國農民豐收節,在這一天的《主播說聯播》節目當中,主播海霞就作為農民豐收節的推廣大使來到了當年的主會場浙江嘉興,以稻田作為背景,評述有關糧食豐收的新聞話題。在2021年10月17日的節目當中,主播潘濤在演播室的后臺就一邊吃著盒飯一邊評述有關糧食與飲食的新聞話題,同時也向觀眾展示了自己吃“光”的盒飯,以此來呼吁觀眾節約糧食,一同落實“光盤行動”。2021年12月29日,正值年末,《主播說聯播》欄目也推出了自己的“年終版”,本期節目集游戲娛樂、新聞評論、新年祝福等元素于一體,其開場詞為“主播說聯播,今天我們一起說”,內容則是每一位《新聞聯播》主播在演播室、后臺、室外等不同場景,抽取一句詩詞等句子,在接上下一句后,再從這句出發,來串聯這一年的大事。在2022年兩會期間,《主播說聯播》欄目則以身為全國政協委員的主播海霞的“兩會Vlog”這種深受當下年輕人喜愛的形式播出,節目中海霞以一位普通政協委員的視角來帶大家感受本次的全國兩會,帶大家一同了解了委員的報道與參會等流程,通過視頻,觀眾可以看到有關委員駐地、大會開閉幕前后的情況等在傳統電視新聞報道中看不到的一些兩會現場背后的有趣內容,充分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除此以外,海霞也講述了一些自己作為委員的履職感受,評述了一些與兩會有關的新聞話題。
這種不時出現的與日常節目所不同的場景,為觀眾設置了懸念、帶來了新鮮感,令觀眾感到新奇,產生眼前一亮的感覺,有效增加了觀眾對每日節目的期待,也在更加契合節目內容的同時進一步改變了觀眾對新聞節目一貫嚴肅高冷的刻板印象,使得觀眾更愛看、更想看《主播說聯播》欄目,提高了觀眾對欄目的好感度,成功地鞏固了觀眾的黏性。
結語
在當今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各類網絡短視頻作品層出不窮,競爭趨于白熱化,其具有著時長較短、傳播速度快、重點突出、創意性強、制作與發布便捷等突出的特點與優勢,更加符合當下人們的生活需求,由此,新聞類網絡短視頻也應時而生。然而,新聞類網絡短視頻由于其特殊屬性,與其他類型的網絡短視頻相比也有著更高的要求,其更需注重內容的真實性與客觀性,保證時效性。同時,相較于傳統的廣播電視新聞報道,新聞類網絡短視頻也存在著不少的差異,其在編輯方法上更需要結合新聞報道與網絡短視頻的特點和優勢,注重創新與改變,加深內容的整合。
《主播說聯播》欄目采取了豎屏的視頻形式,使用全新的制作、簡便的攝制流程與適當的配樂等編輯方法,大膽進行創新,使用平民化與年輕化的表達方式、強化交流感與講述感的敘事方式,增強主播的人格化與明星化和觀眾的粉絲化,打造具有鮮明標識的品牌,設立可以鞏固觀眾黏性的特別節目,因而成為新聞類網絡短視頻中成功的經典作品,為傳統主流媒體在短視頻時代爭取話語權和引領價值觀上都起到了正面的促進作用。
萬物皆媒的時代為新聞類網絡短視頻賦能,新聞媒體應當秉承專業的態度,承擔自己的責任,創新傳播方式,以開放的姿態和過硬的本領生產出更多受眾滿意的、社會認同的、適應國家發展和時代需求的優質內容,傳遞主流聲音,進一步提升新聞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1]趙磊.新聞類網絡短視頻的編輯方法與創新[J].文化產業,2021(36):154-156.
[2]李星翰.智能媒體時代主流媒體傳播運營分析——以“央視新聞”為例[J].中國傳媒科技,2023(3):67-71.
[3]袁鑫.高質量融媒體新聞短視頻的制作探討[J].中國傳媒科技,2022(12):61-64.
[4]琚青青.豎屏時代時政類新聞的傳播特征研究——以《主播說聯播》為例[D].開封:河南大學,2020.
[5]夏靜怡.新聞類網絡短視頻的編輯方法與創新[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70-72+76.
[6]盧繼鍵.從《主播說聯播》看主流新聞媒體融合創新[J].新聞研究導刊,2019(16):205-206.
[7]王瓊瑤.《主播說聯播》:主流媒體新聞語態的新變革[J].視聽,2019(11):30-31.
[8]曹天靜.全媒體時代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發展策略探析——以《主播說聯播》為例[J].今傳媒,2021(2):45-47.
[9]劉濤.傳統主流媒體時政新聞短視頻報道突圍路徑——以央視《主播說聯播》為例[J].新聞世界,2021(1):30-34.
[10]劉霞.新聞生產豎屏敘事:《主播說聯播》人格化敘事研究[J].新媒體研究,2021(17):101-103.
[11]李馨.豎屏模式下短視頻新聞節目的創新和發展——以《主播說聯播》為例[J].新聞世界,2022(1):47-50.
[12]冀鵬.融媒時代短視頻新聞評論的傳播策略分析——以央視《主播說聯播》為例[J].聲屏世界,2021(17):17-18.
[13]劉鋒.新媒體時代自媒體短視頻內容升級策略研究[J].中國傳媒科技,2023(3):76-79.
作者簡介:李憶戈(1999-),女,湖南,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新聞與傳播。
(責任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