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勝彬
(貴州省安順市農業農村局茶葉專班,貴州 安順 561000)
茶是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民生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產品;茶產業更是特色優勢產業、文化產業、民生產業、服務產業和健康產業。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提出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強化品牌意識,打牢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1-2]。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各類資金項目、技術人才將向鄉村傾斜,也將為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契機。
安順位于貴州省中部,自然條件優越,空氣質量優良率常年保持99.8%,年平均氣溫14.2 ℃,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特別適宜茶樹生長[3]。安順茶葉歷史悠久,安順茶早在唐代就很有名,陸羽的《茶經》中寫道:“黔中,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安順古代便產茶,后經歷史改進和創新,形成了普定“朵貝貢品茶”、屯堡“小鍋茶”、江龍“白沙茶”、永寧“毛尖茶”等歷史名茶。經多年持續發展,安順茶產業取得可喜成績,但茶產業總體上仍處于轉型提升的攻堅克難階段,如何推動安順市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產業強的產業格局是安順市茶產業急需解決的問題。為促進安順市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對安順市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現狀進行分析,針對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發展對策。
2022 年,全市茶園面積2.84 萬hm2,同比增加1.3%,投產茶園面積2.33 萬hm2;茶葉產量達2.382 萬t,產值達34.68 億元。面積、產量、產值在貴州全省分別排第七、第五、第六位。全市涉茶鄉鎮53 個、村245 個,種植面積333.33 hm2以上的種茶鄉鎮有21 個,種植面積666.67 hm2以上的種茶鄉鎮12 個。茶樹品種主要有地方群體品種、福鼎大白、中茶108、黔茶1 號、白葉一號為代表的白化、黃化品種等。
2022 年,全市茶葉經營主體240 家,占全省4.14%;其中,年銷售額1 000 萬元以上企業有13 家,銷售額500 萬~1 000 萬元的企業有12 家,銷售額500 萬元以下的企業有215家。有省級龍頭企業20 家,上規入統企業15家,茶葉注冊商標117 個,通過ISO9001、HACCP 等質量體系認證企業15 家,取得SC認證企業31 家。“黃果樹毛峰”和“朵貝茶”獲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地理標志保護認定產品。
全市茶葉以綠茶、紅茶、黑茶為主,其中綠茶產量占比約76.28%,紅茶產量占比約16.27%,黑茶產量占比約6.40%,其他茶類產量占比約1.05%。2022 年,全市茶葉銷售量達2.05 萬t,銷售額達31.19 億元,茶葉銷售省內約占39.3%,省外、國外銷售約占60.7%,省外銷售主要集中在山東等北方市場和上海、江蘇、浙江等華東地區,國際市場主要出口歐美、東南亞、日本、中國香港、迪拜、摩洛哥等地。
全市茶園多屬山地茶園,且不集中連片,生產機械化程度較低,生產成本較高。茶園分布在西秀區、平壩區、普定縣、鎮寧縣、關嶺縣、紫云縣等六區縣,各縣區茶產業發展不平衡,造成茶葉生產規模化水平低,加工集群能力弱。部分地區、部分企業偏重于小眾茶,強調特色和差異化。全市茶產業尚未完全按照食品工業的要求發展,工業化、標準化、清潔化的理念不足,個別茶區、茶企依然重視手工茶,影響安順茶產業加速融入食品工業發展。小、散、亂的茶葉產業格局成為制約安順茶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
近年來全市雖然培育了一批龍頭企業、打造了一批知名品牌,提高了茶葉加工水平,提升了“瀑布毛峰”“朵貝”、貴州黑茶等一批地方名優茶葉品牌,但受全市茶葉產業小、少、散格局的制約,部分茶葉企業仍在自行經營自己的小品牌、小商標,全市240 余家茶企業(合作社),經營40 多個品牌,品牌雜亂,無序競爭明顯,沒有完全形成合力,茶葉產品市場競爭力較弱,全市尚無統一的茶葉集散市場。
安順市屬典型的低緯度、高海拔、少日照的原生態茶區,茶葉品質好,春茶上市早且附加值高[3-4],因此多數茶葉企業只重視春茶,忽視夏秋茶。同時受經營觀念、加工廠房、設備等因素的影響,除西秀區明英茶業有限公司、安順御茶村茶業有限責任公司、鎮寧縣金瀑公司等公司一年中有近7個月可開展生產,以及部分企業茶青下樹率較高以外,多數夏秋茶原料未得到利用,造成資源浪費,夏秋茶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也使茶產業鏈條較短。
相對于貴州省內其他市(州),安順市茶產業機構及人員配備相對較弱。市級缺乏茶產業專門管理機構和人員,市內6個縣(區)除西秀區設有茶辦、普定縣設有茶葉站外,其余縣區無相應的茶產業管理機構和人員編制,有的由農經站或區劃辦的人員負責。安順市雖然成立了臨時的茶產業工作專班,但在長期持續有效推進茶產業發展方面后勁不足。茶園管理、加工技術標準、茶文化普及推廣、市場營銷、品牌運營等方面還缺乏大量專業技術人才。加之茶企業普遍規模小,效益不高,難以引進和留住專業人才。
目前全市茶園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生產資料的專業化程度不高,社會化服務市場發育不健全,茶園管理采摘機械化發展緩慢,生產期用工緊張,導致茶園管理采摘成本高。茶葉加工主體規模和實力有待進一步增強,產業集中度有待加強,茶葉加工裝備和加工工藝還需進一步提升,資源的綜合利用率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一是茶業企業融資難、用工難、用地難。二是科技對茶產業的支撐力度不足,茶產業的產、學、研、推等部門技術力量尚未形成整體優勢。茶企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科技投入不足,產品研發滯后,科研成果較少且轉化率不高。三是茶葉營銷方式與手段單一,營銷隊伍規模有待擴大,面向省外市場的經銷商隊伍組織化程度和業務水平有待提升,目標市場營銷網絡尚需建立健全。
為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需求,達到產業標準化、規模化水平,可采取“填空式”發展方式,適度發展茶園面積,實現茶園連線連片,形成茶產業面、產業帶、產業走廊,逐年擴大高標準茶園面積,重點補強補實普定縣化處鎮—穿洞街道辦—馬場鎮、貓洞鄉茶產業帶、鎮寧縣江龍鎮—革利鄉茶產業帶、西秀區雙堡鎮—雞場鄉茶產業帶、紫云壩羊茶產業帶等5個茶產業連片帶。
加強現代茶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以安順市農業科學院、安順職業技術學院等為平臺,打造本土茶產業技術研發專家團隊,為安順市茶產業提供技術支撐[3]。注重種質資源開發保護,做好安順當地原生茶、古茶種質資源研究、開發與保護工作,加強對安順竹葉青、細葉苔茶、江龍團葉、朵貝等地方原生茶樹品種的優化選育,從源頭保證安順茶獨特的內在品質。提高茶園種植水平,嚴格執行安順茶種植技術規程,規范種植標準,重點推廣安順茶原生品種種植、老茶園提質增效、茶樹高產樹冠培育、深施有機肥和農家肥、土壤改良等管護技術,普遍推廣茶園專用肥,引進新品種、新技術進行改種換植,提高茶園單位面積產出率。
加強茶園環境保護,將連片面積33.33 hm2以上的茶園進行信息編錄建檔管理,建立茶園大數據管理平臺,對照歐標茶園、生態茶園、普通茶園三個等級進行分類監控保護。建立生態紅線,嚴格控制工礦企業、大中型酒店和娛樂設施、停車場等建設。強化茶園安全生產,實施茶園綠色防控,嚴格茶園投入品管理,禁止使用茶園禁用農藥,嚴禁使用催芽素、除草劑等違規農藥。大力開展茶園、綠色食品認證、雨林認證等國內國際標準化體系認證,加快質量安全認證,實施茶葉潔凈化生產,加強質量體系認證。在未來五年內,逐步實現全市茶葉加工經營企業100%獲得食品生產許可,鼓勵企業開展ISO9001、ISO2000、HACCP認證和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認證等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建立全市茶葉大數據監控平臺,對80%以上的茶園管理、加工生產、產品銷售、售后服務等環節數據進行采集,建立完善茶葉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提升安順茶質量保障水平。
一是建立三級加工體系。茶葉初精深加工逐步建立全面機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加工體系,降低茶葉加工成本,提升茶葉加工標準化水平[3]。在全市建立大型現代化加工廠、中型標準化加工廠、小型加工廠三級加工體系。大型現代化加工廠以精制為主,重點在西秀區、普定縣、鎮寧縣各布局1個;中型標準化加工廠以加工毛茶為主,在全市范圍內支持每縣區布局2 個左右。每個茶葉精制加工廠年產能達5 000 t以上。在茶園標準化基礎上,全面推行大宗茶采茶機械化技術,大幅提高夏秋茶下樹率,推動茶園提質增效;同時引進適合山地茶園的名優茶采茶機,探索名優茶采摘機械化。引導全市茶葉初精加工廠向加工環境清潔化、加工過程自動化、標準控制智能化方向邁進。
二是開發改進商品茶包裝。以包裝簡潔輕便大方、標識特色清新、方便泡飲操作為基本原則,制定公用品牌產品包裝標識基本規范。實現線上包裝精美輕巧,線下包裝體面大方。突出“安順茶葉”品牌標識,以及產品原料的生態特征、清潔工藝環境、上乘品質內涵、文化意境、泡飲方式、保存方法等說明。做到名優高端茶包裝上檔次、有品位、有文化、不張揚、不浪費,普通大眾茶包裝做到簡約、環保、醒目。突出開發具有代表安順文化的旅游產品茶。
立足貴州省茶產業品牌戰略,集中力量培育安順市茶產業公用品牌,并結合特色持續提升具有代表性的茶葉品牌。著力創建“貴州生態黑茶”品牌,將其打造成為“貴州黑茶”省級品牌代表。創響“安順茶葉”市級公用品牌,覆蓋綠茶、紅茶、白茶、抹茶,鼓勵企業將自主品牌主動融入“安順茶葉”公用品牌下。制定“貴州生態黑茶”公用品牌產品標準,制定“安順茶葉”公用品牌產品標準。支持做好貴州生態黑茶、安順茶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工商注冊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工作,提升公用品牌價值。加大投入,調動企業參與,政企協作合力多渠道開展公用品牌宣傳推廣,用好安順旅游宣傳營銷渠道和平臺,提升公用品牌社會知名度、市場影響力和茶品牌價值。鼓勵符合公用品牌產品標準和使用管理條件的企業、組織、個人等按共建共享原則,參與公用品牌建設,共享公用品牌。
一是推進茶葉市場綜合體建設。通過國資控股或招商方式在安順主城區規劃建設茶葉專業交易市場綜合體1 個,涵蓋茶葉交易、茶葉市場價格指數及市場信息發布、產品導購等內容,向外推介安順市茶資料、茶企業、茶產品、茶品牌等資訊。
二是實現電商全網覆蓋。在天貓、京東等國內電商主流平臺設置“貴州生態黑茶”“安順茶葉”旗艦店,支持當地茶企網上開店。通過網絡營銷途徑,大力拓展安順茶銷售渠道。
三是精準定位營銷市場。整合資源,拓展安順茶營銷渠道,實現走出去目標。針對國際市場建立安順茶葉出口外貿聯盟,支持龍頭茶葉企業開展自營出口貿易,黑茶主動走向“一帶一路”市場國家,紅茶打通迪拜、摩洛哥等國際市場,優質綠茶開拓歐盟市場。國內市場則重點開發“三北”(東北、西北、華北)市場,支持企業在大中型城市茶葉批發市場建設安順茶銷售專區;支持茶企業在省外城市商貿城、大型超市、商業街區建立安順茶旗艦店、專賣店、銷售專柜。嫁接安順市內旅游景區、酒店、加油站、特色餐飲店、高鐵站、高速公路服務區等,把茶葉作為“安貨出山”重要產品,推進茶葉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