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莉芳,孫旭偉
(1.府谷縣水利工作隊,陜西 榆林 719499;2.府谷縣河道養護站,陜西 榆林 719499)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在該區域開展攔沙壩建設,對減少進入黃河干流的泥沙和下游河道泥沙淤積、改善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和當地生態環境意義重大。現以黑家峁攔沙壩為例,對其建設效益進行探析。
黑家峁流域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424.4 mm,降水年內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汛期,占年降水量的78.3%。徑流以超滲產流為主,由于暴雨量大且集中,超滲產流形成的洪量也大,洪水一般為尖瘦型,具有地表產匯流快,洪水流量大、歷時短、含沙量大,極易形成洪災,沖淹農田,并向下游大量輸沙的特點。為了減少流域泥沙,規劃在黑家峁溝修建攔沙壩,壩控流域面積0.70 km2,庫容小于10 萬m3,按小型淤地壩標準設計。工程由壩體、放水工程組成,具有滯洪、攔泥、淤地等綜合功能。
黑家峁攔沙壩屬小型攔沙壩,設計洪水重現期為20 a,校核洪水重現期為50 a,設計淤積年限為5 a。
壩址選擇應避開較大彎道、跌水、泉眼、斷層、滑坡體、洞穴等,壩肩不得有沖溝[1]。經過調查,黑家峁攔沙壩壩址處溝道順直,溝谷相對較窄,溝道比降15.8‰,無跌水、泉眼、斷層、滑坡體、洞穴等,筑壩工程量較小。壩址處兩岸地質條件較好,左右壩肩頂部山坡處筑壩土料豐富,儲量能夠滿足工程建設需要。庫區淹沒零星樹木,下游無居民點、學校、工礦、交通等重要設施,所以壩址選擇合理,有利于防洪攔沙。
黑家峁攔沙壩為碾壓式均質土壩,土壩壩軸線垂直溝道布設,壩頂長62.91 m,壩頂寬5 m,溝底高程905.00 m,壩頂高程927.00 m,最大壩高22.0 m。上游壩坡坡比1∶2.0,下游壩坡坡比1∶1.75,下游壩坡在壩高10 m 處設1 道寬1.5 m 的馬道。在下游壩坡馬道及岸坡布設縱橫向排水溝,總長280 m。壩坡撒播種草。
2.2.1 攔泥壩高與滯洪壩高確定
大壩最高洪水位為925.08 m,攔泥高程為920.53 m,滯洪高程為925.08 m,相應的淤地面積為0.85 hm2,攔泥壩高15.53 m,滯洪壩高4.55 m。按照《淤地壩技術規范》的要求,淤地壩安全超高取1.92 m,碾壓壩沉降量取壩高的2%[2],則黑家峁攔沙壩壩高為15.53+4.55+1.92=22.0(m),相應壩頂高程為927.00 m,壩體沉降量為22.0×2%=0.44(m)。
2.2.2 壩體斷面尺寸確定
黑家峁攔沙壩為機推碾壓法施工的均質土壩,壩高22.0 m,按照《淤地壩技術規范》的要求,壩頂寬取5 m,上游壩坡坡比為1∶2.0,下游壩坡在距壩頂10.0 m處設1道馬道,馬道寬1.5 m,下游壩坡坡比均為1∶1.75。經計算,壩體底寬為88.50 m。
2.2.3 清基及削坡設計
土壩清基厚度為0.5 m。基礎開挖后要求輪廊平順,避免地形突變,如開挖后發現破碎帶,應視具體情況進行處理。按照規范要求,壩體與岸坡結合應采用斜坡平順連接,岸坡整修成正坡,由于岸坡高差大且較陡,考慮整修正坡時需留機械工作面,坡度設為1∶0.5。
2.2.4 結合槽設計
為使壩體與壩基及岸坡牢固結合,依據《淤地壩技術規范》的要求,在壩軸線布設1道結合槽及結合齒墻。其中,齒墻頂寬0.5 m,底寬1.0 m,高1.5 m,伸入巖層0.5 m;結合槽深2 m,底寬2 m,邊坡1∶1.0。
2.2.5 壩坡排水及壩面護坡設計
為防止壩坡沖刷,上、下游岸坡與壩坡結合處分別布設排水溝,布設長度280 m。工程竣工后,對壩體上、下游面壩坡設置植草護坡,草種選擇紫花苜蓿,播種量為50 kg∕hm2。
黑家峁溝流域以超滲產流為主,由于暴雨量大且集中,所形成的洪水一般為尖瘦型,即峰高、歷時短、洪峰流量大、含沙量高。洪水由暴雨形成,洪水出現的時間與暴雨一致,最大洪峰流量一般出現在6—9月,以7、8 兩月出現的頻次最高。
考慮到陜北及陜蒙接壤地區暴雨洪水特性,采用推理公式法計算設計洪水。《榆林地區實用水文手冊》中的設計洪水推理公式為:
式中:Qp為設計頻率為P的最大洪峰流量(m3∕s);h為凈雨深(mm),全面匯流時代表相應于τ時段的最大凈雨,部分匯流時代表單一洪峰對應的面平均凈雨;F為流域面積(km2);τ 為流域匯流歷時(h);L為沿主溝道從出口斷面至分水嶺的最長距離(km);m為匯流參數;J為沿程L的平均比降(以小數計)[3]。根據《榆林地區實用水文手冊》《陜西省中小流域設計暴雨洪水圖集》,6 h 凈雨總量(產流量)在5%、2%降雨頻率時分別為58.8、89 mm。采用暴雨推求設計洪水產匯流計算的方法,查算出匯流參數m在5%、2%降雨頻率時分別為1.15、0.97,根據式(1)假定Qp并繪制Qm-τ曲線,同時根據凈雨過程繪制Qt-t曲線,2 條曲線的交點所對應的縱坐標即為所求的洪峰流量Qp,橫坐標即為匯流歷時τ。通過以上分析計算,匯流歷時τ 為0.33,設計頻率5%時洪峰流量為24.8 m3∕s,設計頻率2%時洪峰流量為33 m3∕s。推理公式法在計算中考慮了前期影響雨量和流域產匯流特征,計算過程基本反映了流域的長度、面積、比降等因子對洪水的影響,因此采用此法計算設計洪水比較科學。
設計洪水總量的推求基于《淤地壩技術規范》(SL∕T804-2020)[4]。根據降雨徑流關系,不同頻率洪水總量按下式計算:
式中:WP為設計頻率為P的洪水總量(萬m3);a為洪水總量徑流系數,P=5%時為0.43,P=2%時為0.46;hp為設計頻率為P的流域中心點6 h 雨量(mm)。
經計算,黑家峁小型攔沙壩設計洪水總量為3.52萬m3,校核洪水總量為4.84 萬m3。該攔沙壩的興建可控制流域內50 a一遇的洪水,有效減輕下游洪災。
黑家峁小型攔沙壩總庫容由滯洪庫容和攔沙庫容組成。
3.4.1 滯洪庫容
黑家峁小型攔沙壩主要功能為攔沙,所以不設置泄洪建筑物,其滯洪庫容即為一次校核洪水總量,即4.84萬m3。
3.4.2 攔沙庫容
黑家峁小型攔沙壩攔沙庫容按下式計算:
式中:VL為攔泥量(萬m3);WS為多年平均輸沙量(萬m3∕a);N為淤積年限(a)[5],取5 a。
經計算,VL=0.93×5=4.65(萬m3)。
3.4.3 總庫容
黑家峁小型攔沙壩不設置泄洪建筑物,滯洪庫容應按一次校核洪水總量計算。攔沙壩總庫容由滯洪庫容和攔沙庫容組成,即V總=VL+VZ=4.65+4.84=9.49(萬m3)。
黑家峁小型攔沙壩防洪能力為50 a一遇洪水標準,滯洪庫容4.65 萬m3。在運行期間,攔沙壩可以削洪調沙,調節河川徑流,降低洪水含沙量,減輕下游防洪壓力,減小洪澇災害給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為合理利用雨洪資源創造有利條件。
黑家峁溝流域屬黃土丘陵溝壑區,流域內地貌類型為黃河沿岸土石山區,地面土層覆蓋較淺,溝壑縱橫,坡陡溝深,地形破碎,水土流失嚴重。
黑家峁溝流域不同物質組成的下墊面產沙方式及過程有很大差異,而支流產沙和輸沙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高含沙水流的水力特性。礫質丘陵區(砒砂巖區)和黃土區產沙模數非常大,使得粗泥沙集中來源區成為黃河中游的高產沙區。在黃土覆蓋區,溝谷地以谷坡重力侵蝕和溝道水流侵蝕為主,溝間地以坡面沖刷為主。黃土覆蓋層深厚、垂直節理發育、質地疏松,遇水崩解速度較快,其抗蝕性很弱。因此,地面溝壑密度大,土壤侵蝕模數較高。
根據黑家峁溝相近的孤山川的高石崖站實測資料,1954—2017 年年均輸沙量為1 540 萬t,最大年輸沙模數高達6.636 萬t∕(km2·a)(1977 年),最小為0.000 3萬t∕(km2·a)(2015年),平均為1.21萬t∕(km2·a)。侵蝕產沙主要集中在6—9 月,沙量可占全年沙量的90%以上,并且主要集中在幾場暴雨洪水中。
黑家峁小型攔沙壩位于石馬川黃土丘陵三片區,壩控流域內植被茂密,土質地表均為退耕還林地,裸露地表均為巖石地面。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及相關規范,確定黑家峁溝流域的土壤侵蝕模數為1.8 t萬∕(km2·a)。
黑家峁小型攔沙壩控制流域年輸沙量可用下式計算:
式中:Ws為多年平均輸沙量(萬m3∕a);S為多年平均輸沙模數[t∕(km2·a)],取1.8 萬t∕(km2·a);F為流域面積(km2),取0.7 km2;γ為泥沙容重(t∕m3),取1.35 t∕m3。
經計算,壩控流域年輸沙量為0.93 萬m3。攔沙壩建成后,能直接控制0.70 km2的洪水泥沙,使壩控范圍內的洪水泥沙得到有效攔蓄和調節,有效地防止溝道下切、溝岸擴張,抬高侵蝕基面,穩定溝坡,調節河川徑流,降低洪水含沙量,減輕水土流失,充分利用水沙資源建設高產穩產壩地。在5 a 的攔沙期內,形成攔沙庫容4.65 萬m3,可攔沙6.28 萬t,對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和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助力鄉村振興工作意義重大。
黑家峁小型攔沙壩達到設計淤積年限后,可淤壩地0.85 hm2,種植面積按80%計算,實際可利用壩地0.68 hm2,若壩地單產按417 kg∕hm2、糧食單產按1.2 元∕kg 計算,則每年種植效益=0.68×417×1.2=0.34(萬元)。
黑家峁小型攔沙壩5 a 可攔泥4.65 萬m3,若按40%泥沙沉積下游河床、下游河床每清淤1m3費用為30元計算,則減泥效益可達55.8萬元。
黑家峁小型攔沙壩建設可有效地控制土壤侵蝕,為農業生產創造良好條件。該工程建成后,高產穩產壩地將達到0.85 hm2,促使該村農民改廣種薄收為少種高產多收,農民收入有望得到較大提高。同時,土地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利用,土地利用結構得到進一步合理調整。 黑家峁小型攔沙壩建成后受益區為王家洼村,壩頂作為連通鄉村級道路的橋梁,改善了當地交通條件,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
5.4.1 蓄水保土作用顯著
黑家峁小型攔沙壩建設將會對洪水泥沙增加攔蓄作用,促進退耕還林和封育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從而使流域內嚴重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其主要表現在以下2個方面:①壩地攔蓄水土,避免了土壤養分的流失,加速了土壤的熟化過程,改善了作物生長的土壤環境,將更加有利于作物的生長發育,同時高質量溝壩地建設可以大大提高作物的單產量;②由于壩地保水保肥效能增強,溝壩地的糧食單產能達到坡耕地的7倍,使水土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5.4.2 減少入黃泥沙
黑家峁小型攔沙壩的建設使流域嚴重的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可有效地減少進入下游河道的泥沙,延緩下游清水川河道淤積,從而減輕了下游河道清淤工作量,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經費。
通過分析探討,黑家峁小型攔沙壩建成后能直接控制0.70 km2的洪水泥沙,在設計淤積5 a內可滯洪4.84 萬m3、攔泥4.65 萬m3,使壩控范圍內的洪水泥沙得到有效攔蓄和調節,可淤壩地0.85 hm2、攔截泥沙6.28 萬t,其產生的經濟效益可達56 萬元。工程實施后,在為當地農民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可促進當地區域經濟快速增長,助推鄉村振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