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玲

課本探微
入乎其內
一、學習辨析詞義的方法
隨著時代的演變,詞語引申發展出不少新的意義,一詞多義現象增多。精準地把握詞義,有助于我們識正辨誤、避免歧義,也有利于我們豐富自己的詞語積累。
1.精準理解詞語含義
精準理解詞語的含義,主要指善于辨析詞義差異。越相近,越要精細辨別義項細微差別,做出最佳義項選擇。如“及”字,本義是“追趕上”,由“追趕上”引申出“到達”“比得上”“等到”等義項?!凹爸潦蓟剩瑠^六世之余烈”,在這個文言句中,“及”翻譯成“到達”“等到”都可以,但是“等到”更能表示時間狀態,所以“等到”這個義項更精準。
2.善于關注語境需求
有的詞語雖然與其他詞語意義相近,但由于語境不同,詞義的范圍大小、輕重、側重也有細微的差別,因此需要著眼于具體的語言環境,學會上下勾連,并且要有文本閱讀的整體語境意識,準確判斷選擇最佳義項。如曹操《短歌行》“契闊談讌”中“契”的讀音問題,其實是詞義辨析的問題。讀作“qiè”時,有三個義項:①離合;②久別;③辛苦。讀作“qì”時,有5個義項:①用刀雕刻;②相投;③刻在甲骨上的文字;④事情轉化的關鍵;⑤證券,證明買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文書。根據《短歌行》的整體語境,表達曹操對賢才的渴求和對與賢才相聚的期待??梢源_定“契”的語境含義是久別。所以正確讀音是“qiè”。
3.善于區別適用對象
詞語適用的對象也有不同。有的指群體,有的指人,有的指物,有的專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間,有的用于文章或文學藝術等。如“巧奪天工”和“鬼斧神工”都有技藝精巧的意思,但“巧奪天工”指人工的精巧勝過天然制成,而“鬼斧神工”形容大自然的藝術不是人力能達到的。如果對詞語所適用的對象或范圍有所了解,就不會出現張冠李戴的錯誤。
4.掌握詞語語法功能
詞語使用還應注意其語法功能、習慣用法,否則會出現搭配不當、重復累贅等問題。如“必須”是副詞,只能修飾謂語;而“必需”是動詞,能作定語、謂語,或構成“的”字詞組作賓語。每個詞語由于詞性不同,語法功能也會不同。
5.明確詞語感情色彩
詞語的感情色彩是指詞義中所反映的主體對客觀對象的情感傾向、態度、評價等,其中主要是褒貶色彩。褒義詞是指帶有表揚、喜愛等感情色彩的詞語,如“雄才偉略”;貶義詞是帶有貶斥、否定等感情色彩的詞語,如“外強中干”。除此之外,也有很多不含情感傾向的中性色彩的詞語,被稱為中性詞,如“八面玲瓏”,本指窗戶明亮寬敞,后用來形容人處世圓滑,待人接物面面俱到。另外,諷刺性的文章中,“褒詞貶用”比較常見,作者突破常規,以褒義詞表達反諷之義,會使文章妙趣橫生、幽默詼諧,能傳達出更加豐富的意蘊。
二、把握詞義變化的規律
把握詞義變化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分清詞義的擴大、縮小和轉移,有助于我們學習理解古代作品,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掌握現代漢語,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1.詞義擴大
文言文中,某些詞的原有意義比較狹窄,后來詞義豐富擴大了,應用范圍廣了,這種現象就是詞義擴大。
一詞多義,正是詞義發展演變的結果。詞義的擴大造成了詞語的義項多樣化,即一個詞具有幾個互相關聯的意義。詞的多個義項不是零散的、孤立的,而是有序的、成系統的,彼此之間存在邏輯關系。把握一詞多義,需要注意了解詞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中心義。
本義是一個詞本來的意義、造字之初的意義。如“走”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人擺動兩臂跑步的樣子,下部是腳(“止”)。因此“走”的本義是跑、奔跑,引申為趨向、走向,后指步行,現代漢語中的“走”相當于古代漢語的“步”。“走”又由腳步的移動引申為移動、離開、改變等義。
引申義是由一個詞義衍生出來的新意義,與本義有一定的聯系。如“游”字,在甲骨文和商周金文中寫作“斿”,模擬一孩子立于旌旗之下,本義是指古代家族子弟舉著家族旗幟外出游歷,增加見聞和學識,后加上“氵(水)”旁成為“游”字。后引申為有目的的旅行,多指求學或求官,又引申為交際、交往,從這個歷史含義出發,我們能更好地理解“交游”“游歷”“游學”等詞語。
中心義是在本義基礎上使用頻率最高的意義。如“湯”有六個義項:①熱水、開水;②專指溫泉;③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④烹調后汁水特別多的副食;⑤湯藥;⑥姓?!笆澄镏蠛笏玫闹边@一意義,最為常用,使用范圍最廣,最被大家認同,是其中心義。
比喻義是指詞義通過比喻的方式引申出新的意義。如:“習”的本義是“鳥反復地飛”?!墩撜Z·學而》中“學而時習之”的“習”,是“反復地溫習”的意義,這個新意義由本義比喻而來。
2.詞義縮小
詞義縮小是指詞的古義義項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變少,使用范圍也縮小的現象。如“地方”在古代指的是土地方圓或土地面積,詞義含義縮小后,指地面的某一個地區。
3.詞義轉換
漢語中的一些詞義,隨著歷史的發展,由表示甲事物變為表示乙事物,或者表示的動作、范圍或詞性發生轉移。如“犧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牲”本指祭祀用的牲畜,現在已轉換為表示為了正義而舍棄生命或利益。在詞義的轉移過程中,一些詞所表示意思的程度減弱了。如“誅”,不僅指口頭上的懲戒(原義),還可以指行動上的殺戮(轉移義)。
4.古今異義
古漢語詞義在演變的過程中,出現褒貶、意義互相轉化的現象,就是古今異義。如:“下車”意思是古代作殉葬用的粗陋的木制車,初即位或到任也稱為“下車”,現在則表示“從車輛上下來”的意思了。閱讀古詩文時,要注意立足古漢語的立場和表達習慣來理解古詩文詞語。如果按照現代漢語的語言結構和表達習慣來理解,孤立于時代之外,缺少聯系,缺少依據,理解的結果與正確的釋義就會相差甚遠,就會望文生義。
出乎其外
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唐代〕李 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賞析
詩中有一些字特別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獨酌無相親”中的“酌”字,意為飲酒,語義上與“飲”相同,但卻不能替換。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獨酌”指一個人飲酒,是自斟自飲,自己倒酒自己喝,處境凄涼,與詩人由政治失意而產生的孤寂憂愁情懷相吻合。假如換成“飲”字,這種孤寂凄涼的氛圍就淡了。因此,可以說“酌”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于自己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此詩的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有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于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原本冷清的場面,頓時熱鬧起來。“舉杯邀明月”的“邀”字,意為“請”,“邀”字,有一種莊重之感,有一種期待,能與“明月”等為伴的情感,表達詩人內心渴望親近自然?!罢垺眲t過于中性,意蘊不深。在古詩文的語境中,把握相近詞語的含義,有助于我們準確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
拓展訓練
閱讀下面的短文,回答問題。
黃 昏(節選)
季羨林
黃昏是神秘的,只要人們能多活下去一天,在這一天的末尾,他們便有個黃昏。但是,年滾著年,月滾著月,他們活下去有數不清的天,也就有數不清的黃昏。我要問:有幾個人覺到這黃昏的存在呢?
早晨,當殘夢從枕邊飛去的時候,他們醒轉來,開始去走一天的路。他們走著,走著,走到正午,路陡然轉了下去。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當他們看到遠處彌漫著白茫茫的煙,樹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層金黃色,一群群的暮鴉馱著日色飛回來的時候,仿佛有什么東西輕輕地壓在他們的心頭。他們知道:夜來了。他們渴望著靜息;渴望著夢的來臨。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們的眼,也糊了他們的心。他們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亂著,把黃昏關在門外,倘若有人問:你看到黃昏了沒有?黃昏真美啊,他們卻茫然了。
請簡要分析畫線句子的用詞精妙之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