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永青,張潔,肖富男,王任重,陸曉旻,朱玲,盧道珍
作者單位: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蘇省中醫院,a急診科重癥監護室,b設備處,c呼吸科重癥監護室,d重癥醫學科,江蘇 南京210029
重癥監護病房(ICU)的危重病人病情復雜,進展迅速,受技術條件所限,無法在床邊進行CT和核磁檢查及介入治療等,病人必須到相關科室進行診療。據統計,ICU危重癥病人外出檢查或治療的比例高達44%[1-2]。近年來,如何增加ICU危重病人外出檢查治療轉運中的安全性是臨床關注的熱點問題。國內研究報道,ICU危重癥病人院內轉運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4.2%~70.0%[3-4]。其中,氣道問題引起的血氧飽和度下降的發生率約占10.8%,是最為主要的ICU危重病人在院內轉運風險[5]。國內外危重癥指南明確指出危重癥病人轉運裝置必備負壓吸引設備[6-8],目的是在轉運途中及時清理呼吸道,保證氣道通暢,防止窒息的發生。但目前常用的中心負壓吸引器、腳踏式負壓吸引器并不能應用于危重病人的院內轉運。有學者發明出一些便攜式負壓吸引器[9-12],但尺寸均比較大,實踐證明并不便于轉運途中攜帶。臨床上大多采用50 mL針筒加無菌吸痰管進行轉運吸痰,但這種方法因無法進行有效地吸引等等因素增加了臨床轉運危重癥病人院內轉運風險。因此,臨床護理中,嘗試應用本團隊研究設計的手持式微型電動負壓吸引器[13](專利號ZL201720048632.4)為氣管插管(或切開)危重癥病人的轉運,主要負責轉運過程中的氣道痰液清理。本研究觀察該設備在危重癥病人轉運過程中的氣道通暢、維持生命體征及呼吸功能值的穩定、減少轉運風險等方面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便利抽樣法,納入2021年8月至2022年6月入住江蘇省中醫院重癥醫學科因治療需要外出檢查的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106例病人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簡單區組隨機方法(程序編寫和隨機序列生成由SAS 9.2軟件完成)將產生的隨機數按從大到小順序排列,前53位數字為對照組;后53位數字為觀察組。
納入標準:(1)年齡>18歲,性別不限;(2)保留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狀態;(3)需外出檢查或治療;(4)病人或其近親屬對轉運風險知情,并同意轉運,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轉運過程中未吸痰;(2)肺部惡性腫瘤;(3)ECMO治療病人;(4)孕產婦。本研究已獲江蘇省中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號2021NL-095-02)。
1.2 手持式微型電動負壓吸引器的材料和制作手持式微型負壓吸引器,包括微型負壓泵,一次性儲液瓶和吸引管3個部分。吸引器外殼由醫用硬質塑料制作而成,其整體呈扁平圓柱體,在吸引器外殼中部設置有弧形凹陷段,便于手持。在吸引器外殼側面設置有蓄電池開關。微型負壓泵、鋰電池和充電器設置于吸引器外殼內,鋰電池用于給微型負壓泵供電;吸引器外殼內側設置有兩個卡槽,分別用于固定微型負壓泵和蓄電池。微型負壓泵與壓力調節器及壓力表相連,通過壓力調節器控制負壓;儲液瓶內設置有一次性內囊,軟內囊通過吸引器連接管與一次性吸痰管相連。具體參見我們的前期研究[13]。
1.3 手持式微型電動負壓吸引器的操作流程 使用220 V交流電給蓄電池充電,首次充電需達12~24 h。保持該裝置隨時處于完好備用狀態,即一次性軟內囊置于吸引器外殼內,吸引器連接管連接微型負壓泵和儲液瓶。在使用時,打開蓄電池開關,通過有壓力調節按鈕調節壓力至目標值即可吸引。用作清除氣道分泌物時,連接吸痰管即可,一般氣道內吸引負壓不宜超過40.0~53.3 kPa,每次吸引時間不能超過15~20 s,兩次吸引間隔時間3~5 min。使用結束后,關閉負壓調節旋鈕及電源開關;一次性軟內囊及一次性吸引管作為醫療垃圾處理,微型負壓泵根據使用時間給予充電,消毒后重新安裝備用。該儀器作為急救設備班班檢查,久置不用,應及時給予充電檢測。
1.4 轉運開始前準備 ①人員準備:管床醫生、護士、工勤人員及家屬;②物品準備:轉運呼吸機、簡易呼吸器、轉運心電監護、微量注射泵、氧氣瓶和轉運用急救箱等,確保性能良好;③病人準備:由管床醫生及管床護士共同評估病人的呼吸、循環穩定性,維持必要靜脈通路用藥,適當鎮靜,轉運出發前清理呼吸道保持通暢,確認氣管插管刻度,妥善固定各管道,監測生命體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壓及血氧飽和度,并做好記錄;④再次與檢查科室聯系確認。
1.5 轉運過程中工作 ①護士站于病人頭部,觀察生命體征以及人工氣道,確保治療的連續性、及時性;②醫生統一指揮,及時進行病情評估;③工勤人員及家屬負責運送;④檢查過程中監護儀、呼吸機屏幕始終面向醫護人員。
1.6 吸痰方法 觀察組:轉運過程出現吸痰指征時使用手持式微型電動負壓吸引器進行吸痰。轉運護士均已通過手持式微型電動負壓吸引器的使用的培訓及考核。對照組:轉運過程出現吸痰指征時由轉運護士使用50 mL無菌注射器連接無菌吸痰管進行吸痰。兩組病人吸痰時機根據臨床經驗和2010美國呼吸病危重醫學會指南[11]。
1.7 轉運結束后的工作 ①妥善安置病人,觀察生命體征,恢復治療;②檢查所有管路在位、通暢、有效;③物品歸位,儀器充電;④書寫護理記錄。
1.8 觀察及評價指標 每次轉運均由1名觀察員全程跟蹤觀察,觀察員不介入護送前準備及途中任何護理干預,只負責采集病人一般資料并記錄所有與轉運相關的數據。觀察比較兩組病人轉運前后的呼吸頻率、氧合指數(P/F)、血氧飽和度、收縮壓、舒張壓和心率的差異(轉運后-轉運前)。上述生命體征取轉運開始前及返回病房1 min內的數值。
1.9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數據資料符合正態分布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同組轉運前后的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年齡、性別、APACHE Ⅱ評分、入ICU原因、基礎疾病分布、煙酒史和轉運時間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轉運前后生命體征及呼吸功能數值比較 轉運開始前,兩組呼吸頻率、P/F、血氧飽和度、收縮壓、舒張壓和心率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轉運結束后,觀察組呼吸頻率、收縮壓和心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血氧飽和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在轉運前后差值方面,觀察組呼吸頻率、P/F、血氧飽和度、收縮壓、舒張壓和心率的轉運前后差值均明顯小于對照組(P<0.001)。組內比較可見,與轉運開始前相比,對照組在轉運結束后的呼吸頻率、收縮壓、舒張壓和心率均明顯升高,P/F、血氧飽和度均明顯下降,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轉運前后各項指標比較,除血氧飽和度外(P<0.05),其他指標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轉運前后生命體征及呼吸功能數值比較/
組別對照組呼吸頻率/(次/分)氧合指數血氧飽和度/%收縮壓/mmHg 舒張壓/mmHg 心率/(次/分)轉運開始前轉運結束后差值t,P值觀察組轉運開始前轉運結束后差值t,P值組間比較t,P值轉運開始前轉運結束后差值3.70,<0.0012.12,0.03610.78,<0.0013.11,0.0022.73,0.0073.20,0.001 17.38±4.84 18.43±4.81 1.11±0.60 1.02,0.308 308.42±67.55 293.11±68.20-15.56±6.06 1.17,0.244 98.88±2.28 97.64±2.36-1.29±0.77 2.92,0.004 124.98±18.44 129.09±18.27 4.20±3.03 1.1,8,0.242 72.17±14.51 74.06±14.20 1.94±1.64 0.70,0.484 79.40±19.60 81.75±19.33 2.64±2.58 0.70,0.483 0.18,0.859 2.41,0.018 14.95,<0.001 0.19,0.847 0.87,0.386 8.80,<0.001 0.40,0.687 4.40,<0.001 10.59,<0.001 1.25,0.213 3.10,0.002 8.44,<0.001 1.22,0.225 0.50,0.615 10.06,<0.001 0.48,0.631 2.88,0.005 10.90,<0.001 17.21±4.96 20.60±4.45 3.40±1.04 311.08±73.94 281.42±70.22-29.66±10.35 99.04±1.49 95.98±1.43-3.06±1.05 129.34±17.38 139.81±17.30 10.47±4.60 69.02±11.93 75.34±11.87 6.32±2.78 81.15±17.91 91.43±15.07 10.28±5.08
危重病人院內轉運是ICU護理人員經常面對的工作,是護理安全管理中的重要環節[14]。氣道管理是危重癥病人,尤其是重癥肺炎臨床預后的關鍵因素[15-16]。病人由于病人病情危重,轉運條件相對簡陋,因此在過程中發生不良事件風險更高,如何有效預防其發生是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熱點[14]。本團隊的臨床工作中觀察到氣道相關的不良事件最為突出。目前臨床上,危重癥病人轉運過程中缺乏相應的氣道管理設備,難以做到有組織、有計劃的呼吸道監測及干預。在轉運過程中,及時有效地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證呼吸道通暢是避免呼吸道痰堵等不良事件的有效措施[17]。本研究中,對照組病人轉運過程中采用傳統的50 mL注射器進行負壓吸痰,而觀察組病人則采用我們自主設計專利產品手持式微型負壓吸引器進行氣道管理,結果可見觀察組病人轉運過程中血氧飽和度及P/F的下降幅度明顯低于對照組病人,且呼吸頻率更趨于穩定。
目前尚缺乏危重癥病人轉運過程中氣道管理的統一指南或建議[14]。很多醫院ICU在臨床工作中,大多采用50 mL注射器連接吸痰管進行吸痰,此時需靠護理人員手動回拉產生負壓,無法預估負壓的大小且不能維持穩定的負壓,這樣再次吸痰不徹底,并且易出現氣道損傷。針對這樣的臨床問題,我們自主設計了專利產品手持式微型負壓吸引器,其產生的負壓可控且恒定,與床邊使用的中心負壓吸引器效果相似。本試驗結果提示,手持式微型負壓吸引器在轉運過程中可進行有效的痰液吸引,迅速解除氣道的阻塞,維持呼吸功能的穩定。此外,該手持式微型負壓吸引器質量輕,操作簡易,便于攜帶。
目前臨床常用的吸引設備為中心負壓吸引器和腳踏式負壓吸引器,此兩種吸引設備僅限于病房固定使用,缺乏轉運過程中的負壓吸引設備[18]。針對轉運相關負壓吸引器,已有相關研究報道,比如仝青英等[9]和朱興喜等[10]設計了野戰條件下負壓吸引器,采用活塞式機械抽動吸排空氣的方式產生負壓,優化設計手持式和腳踏式負壓吸引器的結構,以適應轉運途中操作和急救。但是與我們的設備比較,該設備體積相對較大,壓力更高,適合野外戰場對于傷口清理使用,不適合院內轉運中的氣道清理。湯黎明等[11]設計的便攜式負壓吸引裝置,主要由特殊設計的儲液罐及灌蓋、負壓產生裝置、過渡接頭等部分組成。盡管體積小,質量輕,易于攜帶,但是其負壓需要手動維持,不便于急救時操作且負壓壓力不恒定。而我們設備的負壓依靠電泵驅動,負壓恒定維持在安全范圍之內,不會造成額外的呼吸道損傷。王樹峰[12]設計的自控負壓吸引器,采用市場上常見的冰箱壓縮機作為動力源,通過主控板控制電路來控制各閥門的工作狀態。該設備盡管操作方便,負壓穩定,但是體積大且成本高,會增加臨床轉運過程中的工作負擔。由此可見,與上述吸引器比較,我們自主設計的專利產品手持式微型負壓吸引器,具有體積小,便于攜帶的特點,不增加轉運者的負擔。并且負壓穩定,吸痰效果有保障,可迅速解除氣道梗阻,并不易造成額外的氣道損傷。同時,該設備具有一次性收集裝置,便于更換內囊,取用簡便,實用性強。
該手持式微型負壓吸引器不僅可以應用于危重癥病人的轉運,也可應用于其他領域。比如應用于住院病人急救,目前各級醫療機構雖然常規配備床邊負壓吸引設備,但是設備安裝相對繁瑣,耗時較長。當病人突發病情變化時,常常貽誤最佳搶救時機[19]。而手持式微型負壓吸引器隨用隨取,打開電源調節負壓即可使用,可為病人搶救贏得時間。其次,手持式微型負壓吸引器亦可用作傷口低負壓引流。慢性傷口及術后引流常需要負壓吸引技術支持[20],但中心負壓吸引器體積較大,不便于轉運攜帶。手持式微型負壓吸引器可調節負壓且壓力穩定,操作方便,可用作傷口及術后引流管接低負壓吸引,便于外出攜帶。手持式微型負壓吸引器便于家庭使用。與目前市面上的家用的吸引器相比[9-12],該手持式微型負壓吸引器體積小巧,更加節約空間,便于收納;更加便于清潔,無須傾倒、清洗,僅需將一次性內囊取出,密閉丟棄,更換新內囊即可;負壓穩定,操作簡單,因此我們設計的手持式微型負壓吸引器更適合醫療機構使用。上述手持式微型負壓吸引器的使用方向已開始相關的臨床試驗,后續會逐步公布試驗結果,為該專利設備的臨床推廣服務。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手持式微型負壓吸引器運用于危重病人的院內轉運,與既往轉運過程中的吸痰方式相比,可提高吸痰的有效性,確保病人的氣道通暢,維持病人有效的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和P/F,在危重病人院內轉運中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確保了病人安全,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