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大學生在互聯網上分享了自己“離奇”的生病經歷。“脆皮大學生”隨之成為備受熱議的新詞。
(10 月20 日《廣州日報》)
一種全新的“人設”正在被寫入當代大學生圖鑒。“脆皮大學生”(意指年紀輕輕,但身體毛病極多,脆弱到了“一碰就壞”的地步)這一新詞,力克“清澈且愚蠢”成了描摹大學生畫像最為時髦的一大代名詞。盡管網絡上不少聲音對此憂心忡忡,但這絲毫不影響它掀起一股接力式狂歡——“突患高血壓進急診,是玩恐怖游戲嚇的;氣喘心悸得了呼吸堿中毒,是分手emo 導致的;拔了根頭發暈倒,是拔到神經了。”在這場大學生脆弱故事展示會中,各種版本的“脆皮”故事競相登上話題熱榜。
在這股熱潮之下,一種頗具代表性也可以說是習慣性擔憂的聲音出來了:年輕人怎么就這么“脆”了?
的確,對年輕人亞健康的擔憂并非空穴來風。有的大學生生活習慣不佳、體育鍛煉較少,身體不免會“亮紅燈”。但要說現在的大學生全都“脆皮”甚至一碰就折,就未免有些夸張了。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孔乙己文學”“大學生上香”這些流行文化現象。僅僅透過這些話語本身,不見得能代表當下年輕人的真實狀態和心理鏡像。這些網絡流行語背后,更多的是提示我們一窺青年的困惑,讀一讀年輕人的“話外之音”。
“脆皮”故事之所以受追捧,原因就在于,這是一種在網絡語境下被放大的娛樂化表達。事實上,很多大學生現身說法分享“脆皮”故事并非真想表達自己年紀輕輕經歷各種病痛。很多時候他們以夸張、戲謔的方式表達只是為了消解壓力,給自己尋找一個宣泄的出口。再說簡單點,可能純粹就是為了玩梗,圖個新鮮好玩。大多數人所謂的“脆皮”,重心不在“脆”字,而在“皮”字。與其說他們脆弱,倒不如說他們敢于自嘲、敢于展示脆弱。將生病的經歷分享出來,恰恰是他們直面壓力、擁抱生活的一種表達。內里所蘊含的樂觀積極的姿態,與真正的“脆弱”相去甚遠。
所以,我們不必太大驚小怪,健康向上、積極樂觀依然是這屆大學生的底色。當看到有大學生玩這個梗的時候,先別急著給他們貼標簽,也別太低估他們的“韌性”。這或許只是他們自我打趣、為心靈按摩充電的又一新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