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月20 日,新邵縣釀溪鎮第四小學傳來喜訊,校長王文廷收到了來自邵陽市教育局頒發的“2023 年度邵陽市教育系統最美校園”的榮譽獎牌。而在一年多以前,這還是一所辦學條件簡陋的學校。“雖在城區,家長卻不愿送孩子就讀,學生人數不足600 人。”王文廷透露。為滿足老百姓家門口上好學的心愿,當地政府投入7000 多萬元異址新建學校,煥然一新的校園得到了家長、師生的一致贊譽,這學期,學生人數已突破1700 人。
“從一所薄弱校,到全市最美校園,釀溪鎮第四小學改變的背后,正是新邵教育人追求‘精致教育’的生動體現。”新邵縣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李柏初表示。近年來,新邵縣以教育強縣建設為目標,打造“精致教育”品牌,引領教育內涵發展,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努力實現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育人環境進一步優化、教育質量進一步提升。
全面改薄,精美校園塑形育人
何為“精致教育”?“其內涵是工作態度精心,管理過程精細,師資隊伍精良,課堂教學精準,校園建設精美,教學質量精優;其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造就有品位的現代教師,建設有品位的優質學校。”李柏初這樣解釋。而追求優質的第一步,往往離不開夯實建設“硬”基礎。
和釀溪鎮第四小學相似,陳家坊鎮中學是一所農村薄弱校,“教學樓年久失修,條件最差時,學生要在鐵皮房里上課。一下雨,操場大半都是積水。”校長石新苗拿出學校舊照片回憶道。
2021 年,新邵縣投入1800 多萬元,新征地、擴校園,對學校進行整體提質改造。10 月20 日上午,走進陳家坊鎮中學,記者看到這樣的場景:寬敞明亮的教室內,師生齊誦共讀其樂融融;綠草如茵的運動場里,學生奔跑跳躍盡顯青春風采……這所農村學校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校園文化建設,都與城區學校無異。
在新邵縣,無論是城區學校還是農村學校,這樣的改變隨處可見。近年來,新邵縣不斷加大投入改善辦學條件,累計投入2.55 余億元實現全縣學校全面改薄,每一所學校都朝著精致、美好邁進。
聚焦品質,精良師資引領成長
打造精致教育品牌,更要聚焦教師素質與教育質量的穩步提升。如何緩解教師職業倦怠、人浮于事的隱痛?2022 年6 月,一場“我的崗位我負責,我的工作請放心”教育活動在新邵縣教育系統全面鋪開,敦促每一位教育人查擺問題、提高自身,對所從事的崗位擔負起責任。
新航中學是一所城郊整合校,辦學10 年,面臨著優質老師流走、教師年齡老齡化、90%優質生源流向城區的現實難題。校長劉愛民結合“我的崗位我負責,我的工作請放心”活動,帶頭值班、推門聽課。“學校每周評選一名愛崗敬業、工作扎實的星級教師,通過演講座談、故事分享,用榜樣力量激勵老師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校長垂范引領,我們有什么理由躺平?”副校長胡檢梅主動提出擔任英語教學工作,還以“師徒結對”的方式,幫助學校新進老師進步。“我和同事們卯著勁學、改、比。學‘優秀教學經驗’,改‘個人責任清單’,比‘主責主業成績’,大家形成良性競爭,整個教學氛圍都和以前不一樣了。”教研主任唐勝蘭說道。
按照“精致教育”的要求,新邵縣教育系統同步推進“我的崗位我負責我的工作請放心”教育活動,各基層黨組織、各校務班子成員、廣大教師全部參與,堅持查改結合、標本兼治。“我們就是要通過思想教育促教,通過體制機制促學,掃除教育系統中的‘惰’與‘弱’,讓新邵教育強起來!”李柏初表示。
深耕教改,精準課堂迸發活力
全面推進“精致教育”,達到提振教育的目的,最根本是要落實到課堂教學。新邵縣鼓勵學校以“精致教育”為契機,結合實際查擺問題、重點剖析,創新開展教研活動和教學改革。
“我們正在施行的‘基于教學評一體化432’生本課堂模式,細化了教與學中‘導、學、展、評’的各階段各環節,明確了教師怎么教、學生怎么學,激發課堂內生動力,深受師生歡迎。”龍溪鋪鎮教育督管辦主任寧花麗介紹。
“冬天到了,柳樹的葉子掉光了,有大雪的陪伴,它不會孤單。”“雨水打在我的嘴里,咸咸的,是白云姑娘的眼淚嗎?”在龍溪鋪鎮十字路小學,這樣生動的語句在學生作文里隨處可見。
結合“432”生本課堂,龍溪鋪鎮十字路小學創新開展了“五感作文教學法”。“老師從嗅覺、聽覺、視覺等,喚醒學生感知力、激發想象力,引導學生從感官出發學會觀察生活、感悟生活、體會生活、表達生活。”十字路小學校長江小紅介紹。如今,學生們提到作文不再畏難,有話可寫,寫作速度也越來越快。
“課改實施以來,龍溪鋪鎮教育教學水平明顯提升,多名教師參加縣市教學比武獲得一等獎,上學期,十字路小學、龍溪鋪鎮中心小學教育質量綜合測評有了大幅提升。”新邵縣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石劍光說道,不僅老師成長顯著,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了自我展示的機會,表達能力、溝通能力進一步提升,真正達到素養培養、精致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