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互聯網+”背景下,傳統教育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當前教育要求,教師需要從現代化教育的角度出發,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推進教學改革,以增強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成效。以項目式教學為例,通過引入“互聯網+”技術可以增強各個項目學習的實效性,從而讓項目式教學的育人價值更好地發揮出來。為此,文章將在“互聯網+”背景下,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項目式教學模式進行探究,旨在發揮出“互聯網+”教學的優勢,構建高效、生動的高中信息技術項目式教學課堂。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學;“互聯網+”;項目式教學模式
一、“互聯網+”背景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項目式教學原則
(一)發展核心素養原則
核心素養教育指導下,現階段的高中信息技術必須從學生的核心素養培育出發,制訂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幫助學生在掌握信息技術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能形成學科素養能力。
以教科版“人臉識別及其應用”教學為例。本課程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什么是人臉識別,人臉識別過程的影響因素以及解決方法,并能提升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安全意識。在本課程教學之前,教師需要從課程本身出發,結合課程教學目標以及核心素養目標設計項目式教學方案,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人臉識別技術。比如課程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將項目式教學模式引入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將課程的主要概念與知識設計成不同的項目學習任務,包括課前項目學習任務、課中項目學習任務以及課后項目學習任務,確保項目式教學模式能夠充分融入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全過程。同時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還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教育軟件發布項目任務,這無疑可以增強項目式教學模式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應用。在實際教學過程,教師可以采取微課+項目的模式,比如利用微課視頻展示人臉識別技術的資料、人力識別技術應用過程以及人力識別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類型等,以加深學生對人力識別技術的認識,并能在課堂交流談論中形成信息安全意識以及信息社會責任。等課程結束之后,教師還可以從學科素養培育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多接觸日常生活中的人工智能設備,并能安全使用相關設備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實現學科素養培育的目標。
(二)以學生為主體原則
新課標教育背景下,提倡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項目式教學的應用過程必須充分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依據學生的學習特征來設計項目式教學模式,這不僅可以增強項目式教學與學生之前的匹配度,也能更好地滿足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需求,有助于提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成效。
以教科版“計算機系統的組成”教學為例。本課程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了解計算機的各個組成部位,并能認識相關的性能指標。在課程教學之前,教師應從學生主體的角度出發,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教育平臺的方式發布調查問卷,簡單了解學生對計算機系統的認識程度,并依此設計項目式教學模式,基于不同學生的認知規律制訂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從而保障項目式教學的有效應用。在課程教學環節,教師可以先設計一些問題,來考查學生對本課程的認知程度與預習情況,之后再將學生劃分成不同學習小組,并為每一個學習小組分配項目任務,讓小組長帶領組內學生共同探究與學習相關項目任務。這不僅可以增強項目式教學的針對性,也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進一步提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成效。在課程結束之后,教師還可以從學生主體性的角度出發,設計項目式的鞏固任務,以幫助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更好地復習鞏固課程知識,達成課程教學的目標。
(三)生活即教育原則
生活即教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一種教育觀念,其提倡在教育教學中引入生活化元素,使生活與教育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進一步增強教育教學成效,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也能形成素養能力。
以教科版“信息系統安全風險”教學為例。本課程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信息系統應用過程存在的風險,并樹立安全風險防范意識。在課程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從生活的角度引入生活化案例,并以此設計項目式教學方案,使真實的生活案例激發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探究積極性,從而增強項目式教學成效。在教學過程,教師可以將生活元素帶到項目式教學中,比如設計生活式的項目任務“電信詐騙是什么”“為什么會屢屢有人受到網絡詐騙”等,之后通過微課技術播放現實生活中有人受騙的經歷,通過真實生動的視頻畫面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探究興趣,同時也能幫助認識到現實生活中有哪些網絡詐騙形式,提升學生的信息安全意識。
(四)生動教學原則
生動化教學是指讓課堂教學氛圍活躍、有趣,使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到課堂知識的談論中,有助于打造高效的信息技術課堂。在生動教學過程教師可以從情境化構建、游戲化構建等角度出發,以此增強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成效性。
以教科版“語音識別及其應用”教學為例。本課程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認識什么是語音識別,并能了解語音識別軟件的使用方法。在本課程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從生動教學的角度出發,利用“互聯網+”技術創設適合學生學習的課堂情境,并結合項目式教學模式來激發學生對語音識別技術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信息技術高效課堂形成。在課程教學環節,教師可以設計“語音識別”的情境主題,并將課程的學習重點分解成不同的項目任務,利用人工智能教育平臺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其不僅能為學生播放語音識別的工作流程以及使用方法,也能引導學生有效使用語音識別,可以增強本課程的教學成效,使學生能夠掌握語音識別的具體應用方法。等課程結束之后,教師還可以布置一些實踐任務,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智能設備中的語音識別技術,并談談自己在使用過程的感受,以此深化學生對語音識別技術的應用認識,從而助力學生更好地學習與成長。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項目式教學舉措
(一)情境化項目設計
情境化教學是一種生動性的教學模式,能幫助學生從真實體驗中逐漸掌握課程的主要知識。在高中信息技術項目式教學過程,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創設項目情境,增強項目學習實效。
以教科版“人工智能的概念”教學為例。本課程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掌握人工智能的概念,了解一些人工智能簡單的應用。在課程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從情境化教學角度,制訂項目情境化教學方案,提升學生在每個項目學習中的成效,達成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比如在課前預習階段,教師可以搜集與人工智能有關的視頻資源,整理制作成相應的微課視頻課件,并結合制作好的微課視頻制定項目預習任務,幫助學生掌握人工智能有關知識。在課程教學環節,教師可以從情境化教學的角度出發,設計情境式項目活動“人工智能的活動主題”,之后再利用問題情境的方式細分內容,比如播放有關阿爾法狗的視頻,利用情境導入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阿爾法狗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通過這種技術視頻可以幫助學生思考阿爾法狗的技術原理,從而達成本課程教學的目標。教師也可以設計“人機大戰”的項目情境主題,引入有關人類與人工智能技術開展的圍棋比賽、象棋比賽,利用這種方式加深學生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認識,有助于達成本課程的教學目標。
以教科版“信息系統安全技術”教學為例。本課程教學目標幫助學生了解防火墻技術的工作原理,認識入站與出站規則,并提升網絡安全防護能力。在課程教學之前,教師需要對課程內容進行深度分析,了解與掌握其中的關鍵點,并結合“互聯網+”技術設計情境化課堂,增強學生的課程學習體驗。比如在課前預習階段,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資源,整理制作成相應的課件,并配合項目預習任務,如什么是防火墻技術、入站與出站規則的作用等,通過這種方式來增強學生預習效果。在課程教學環節,教師可以從情境項目構建的角度出發,借助“互聯網+”技術設計“安全技術應用”課堂情境,播放有關防火墻的工作動畫,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防火墻的工作原理,之后再引導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探討,以幫助學生清楚認識到計算機安全技術應用的價值。之后教師還可以設計“計算機安全防護”情境項目,引導學生對相關項目進行討論與探究,提出一些個人信息安全防護方法,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本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應用水平。
(二)實踐化項目設計
實踐化教學是基于理論知識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使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掌握課程的關鍵知識點。做好實踐化項目設計可以幫助學生在項目任務中逐漸形成學科核心素養,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與成長。
以教科版“數據分析方法”教學為例。本課程主要是讓學生掌握集中數據分析的方法,并能利用對比分析法與平均分析法進行數據分析,在課程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從核心素養培育的角度出發,基于課程內容以及目標設計實踐化項目,使學生可以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鍛煉動手動腦能力。比如在實踐化項目式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利用智慧教育平臺推送有關數據化工具介紹的課件視頻以及使用視頻,并設計相應的預習項目,以幫助學生了解如何通過相關軟件工具來對數據進行整理與組織。在課程教學環節,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生一些現實數據案例,并設計實踐化項目任務,如數據分析實踐、可視化表達實踐等,通過這種方式增強學生對本課程主要知識點的認識,并提升學生數據分析能力,有助于達成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
(三)趣味化項目設計
趣味化項目設計是基于知識教授的基礎上,引入趣味化項目活動,激發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探究興趣,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課程知識,形成素養能力。
以教科版“信息社會的倫理與道德”教學為例。本課程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網絡禮儀,了解發布個人信息的風險,并樹立保護自己與他人隱私信息的方法。在課程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從趣味化的角度設計項目式教學方案,將本課程的重難點設計相應的項目任務,引導學生通過探究的方式逐漸掌握本課程內容。比如在課程預習環節,教師可以設計趣味項目話題“什么是網絡禮儀”“網絡禮儀的規則有哪些”“網絡空間與現實空間的體驗區別”等,并利用“互聯網+”技術推送相應的預習資料,以便于學生跟隨每一個趣味項目話題進行課件預習,這可以提升課程的預習效果。在課程教學環節,教師可以設計趣味化項目活動,比如在網絡上發布個人信息的危害、如何有效保護自己個人信息不被泄露等,并利用微課的方式播放現實案例,讓學生對每個項目進行談論與探究,逐漸在探究中掌握不會泄露個人信息的方法,從而提升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設計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了解網絡不文明行為與網絡文明行為之間的特點,以幫助學生更好樹立網絡禮儀意識,達成本課程的教學目標。
三、結語
在“互聯網+”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成為一種趨勢,需要教師靈活使用“互聯網+”技術來參與教育教學,以構建實效性、生動性的學習課堂,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為此,本研究從“互聯網+”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議,比如利用“互聯網+”技術創設項目情境,增強項目學習實效;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使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掌握課程的關鍵知識點;引入趣味化項目活動,激發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探究興趣等。這些建議可以充分增強項目式教學模式與“互聯網+”技術的融合,不僅可以增強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成效,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逐漸形成學科素養能力。
參考文獻:
[1] 吳燕婉. 面向深度學習的高中信息技術項目式教學應用研究[D]. 牡丹江:牡丹江師范學院,2023.
[2] 徐立男. 以項目式教學培養高中生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素養的教學設計與研究[D]. 牡丹江:牡丹江師范學院,2023.
[3] 靖吉浩.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滲透專業認知的項目式教學設計與應用研究[D]. 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3.
[4] 高修梅. “互聯網+”背景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項目式教學模式研究[J]. 中國新通信,2023,25(04):123-125.
[5] 竇雪. 課程重構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術項目式教學設計與應用研究[D]. 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