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在湖南“三高四新”戰略指導下,提出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要求,以中國鐵建重工、中聯重科、湘潭電機、株洲時代集團等標志性企業打造“裝備制造湘軍”,以帶動湖南工業的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的全面發展。以此為發展契機,需不斷完善學院專業結構,提高人才培養供需精準度。文章主要從“政校行企”四個方面協同發展來闡述智能制造產業學院的建設。力爭將智能制造產業學院建設成為集人才培養與培訓、科技創新與服務、文化融合與創新等多功能基地。
【關鍵詞】 四元協同發展 政校行企、智能制造產業學院
一、研究背景
“十三五”以來,我國制造產業實現了快速增長,產業學院的建設發展成為人才培養輸出的第一大重要途徑。湖南省先進制造業對拔尖技能型人才日益增加的現實需求。從2019年湖南省工業主產業值達到19591.6億元,到2022年產業值25954.97億元,制造業年增加值增長15.1%,對全省規模工業的增長貢獻率達50.9%。在此基礎上,引導技工院校瞄準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點,不斷優化專業結構、增強辦學活力,探索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有效銜接機制,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術與物質資源共享機制,完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
二、產業學院的現狀分析
查詢文獻發現,“十三五”以來,我國制造產業實現了快速增長,產業學院建設成為人才培養輸出的第一大重要途徑。在理論政策、管理制度、實訓基地、教師培養和法律等方面研究呈多樣性,張雪翠提出以組織特征為基準,作為共生組織的產業學院應具備明確的組織運行規則、組員權限、資源分配和利益劃分等內容。許朝山博士論文中研究了建設科教城,適應區域產業結構人才需求,闡述要以政府主導,營造產學研四位一體環境對產教融合重要性。吳新星提出貫徹落實產業學院的各項建設工作,可以設立理事會作為產業學院的頂層管理機構,以更好地監督校企融合運行機制的落實,實現產業學院的校企深度聯合辦學。
(一)政府層面:出臺政策多,缺乏法律保障,操作性不強
2018—2022年,國務院、人社部等相關職能部門每年都頒發產業學院建設的相關文件,加快推進技工教育教學改革。但是,我國政府出臺的相關對產業學院建設發展的法律文件相對滯后,技工院校、制造企業等參與單位相對比較保守,后續的風險較大;技工院校在實施產業學院建設政策支持和經費支持力度不大。這些都嚴重制約了產業學院的長足發展。
(二)行業層面:行業協會處于領導地位,引導與促進作用發揮不足
行業協會是一種介于政府、學校、企業之間的中介組織,是溝通三者之間關系的橋梁和紐帶,為政府、學校、企業等提供服務。出臺相應專業或產業的行業標準,能帶來積極的效益。但是,我國行業協會一般依托相關政府部門,缺乏相應的行政權,在行業引領功能中難以發揮成效;介于組織產業學院研究的會議或文件,或者出臺一些區域內的措施但沒有資金保障,因此舉措很難促進產業學院建設實施落地。
(三)企業層面: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企業合作意愿不強
在以往的產業學院建設合作模式中,學校和企業共同培養符合企業生產的技術工人,縮短學校學生企業崗前培訓的時間和成本,這是企業參與產業學院建設的最終目標。
以500萬的項目為例,企業需要投入400萬的設備,往往以招聘一個40人左右班級,要投入100萬的人員成本,然而需要收回500萬的投入成本往往需要3—5年的時間。投入成本遠遠高于收益,而且收益在短時間內還難以看到成效,因此難以激發產業學院的建設過程中積極性。
(四)學校層面:合作機制不明確,實訓場地重復建設
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由于投入成本過高、雙方合作目標不一致等原因,導致產業學院的管理模式一般是有學校和企業共同派人管理,管理方式和利益分配都難以達成一個共同點。教學模式及學生的學習模式大多采用學校以前的教學管理方式,績效考核和崗位競聘管理等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帶來的建設意愿不強烈。
按照相關要求實訓課時量需要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占比50%左右,來保障學生在校期間能工學結合,學以致用。以加工制造專業、汽車制造專業為例,這兩大類專業涉及計算機輔助設計、鉗加工、通用機床加工制造、數控加工和焊接等課程,而大多數的學校這兩個專業都分布在不同的二級學院,不同二級學院之間大多數都是獨立,容易建設相同類型實訓場地造成資源浪費。
三、智能制造產業學院建設目標
結合智能制造專業的發展,建成產教聯動深入、辦學成效顯著的智能制造產業學院,培養綜合技術技能型人才,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促進資源與成果共建共享。建成“湖南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智能制造技能競賽集訓基地”“智能制造工廠示范基地”“智能制造師資培訓基地”等,為開展多對象、多層次,跨縱深的專業服務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證。
四、“四元協同發展”的智能制造產業學院建設
(一)建設思路
以湖南省裝備制造業為出發點,落實具體的崗位群,完善相應的專業群,智能制造產業學院的建設是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工程,要解放思想,打開思路,突破傳統產教融合的方式,破解建設過程中的問題。學院要探索構建的“四元協同發展”模式——政府、行業、學校和企業四方共同建設產業學院(見下圖),是要真正地實現學院共建、師資共享、人才共育、雙方共贏。
(二)建設內容
1. 協同產業特點,打造特色智能制造專業
深入行業企業進行調研,先后赴中國航發南方工業有限公司、中航動力株洲航空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山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中國鐵建重工長沙分公司、山河智能股份有限公司、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進行了調研,了解相關崗位的人才需求情況及培養要求,進行了崗位能力分析,為后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與進行相關課程建設打下基礎。
成立由行業企業專家及專業教師組成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先后召開3次會議,對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進行分析探討,并加以明確。在此基礎上,依據教育教學規律和職業技能等級認定遞進規律,校企合作創建了“引產入教,雙證融通,四個對接”人才培養模式,在專業建設的各個方面全面加以貫徹與實施。
2. 協同“雙全育人”,校企共同培養高質量教師隊伍
首先,完善聘任制度,實施彈性的人才引進政策,將中國航發南方工業有限公司、中國鐵建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企業的能工巧匠和技術能手吸納教師隊伍中,有效解決企業高級工程師事業編制的身份,這些能工巧匠的主要在學校的教學任務是為學院培養一批具有雙師型青年骨干教師,在完成學校的教學任務的情況下,參與企業的技術項目開發及企業技術攻關,企業可以給予一定的額外報酬,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有效地被激發;其次,校企緊密的合作,企業制定教師培訓計劃,落實5年內不少于6月的企業鍛煉的時間,培訓的具體內容可以由企業培訓部門負責,學校制定嚴格的監督考核制度,在教師下企業鍛煉在技能和企業管理認知上得到實質性提高。學校和企業一起針對教師企業鍛煉的成果進行評審,可以將考評結果引入職稱評定、年終考核的獎勵激勵中,引導教師下企業鍛煉充滿活力。
3. 協同校政會企搭建平臺,創新培養人才
積極引入社會優質資源流入智能制造產業確保核心競爭力。為保證智能制造產業學院中的校企雙方合作長期穩定開展,智能制造相關專業在教學資源共享、產業學院開放、職工技術培訓和企業技術服務等多方面為企業提供了方便。這些措施使企業受益,校企合作關系融洽,也使更多的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
企業積極參與產業學院建設工作,按照一定的資金比例進行入資。在產業學院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揮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各委員來自企業一線的優勢,由各專家對校內產業學院的建設內容、建設規劃、設備采購進行了全程的研討與審核,提出了具體修改意見。企業方在智能制造產業學院中的投入及支出,學校按采購形式和程序,以購買服務的形式委托企業承擔技能大賽培訓、師資培訓、企業實踐和課程開發等項目,支付企業方投入及支出,保障企業方權益。
4. 協同產業輸出,構建智能制造產業學院董事會制度
學校要將推進產業學院建設納入學校“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基地”和“十四五”改革與發展規劃,制定推進產業學院建設的專項建設方案,在政策制定、資源配置等方面予以傾斜,創新產業學院的辦學體制機制,探索建立由學校、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等多方參與的產業學院理事會(董事會)、專家指導委員會,行使學院重大事項決策權。
以學院智能制造專業優勢,形成以政府為牽引,技工院校為主導,“N”家裝備制造企業多方協同共建形成獨立的資產公司。行政上在技工院校黨委的領導下,形成理事會的決策執行機構,完善內部治理執行機構;由審批制度改為備案制度,賦予產業學院自主權;學校對資產公司采用教學督查方式,依據任務目標確定績效管理。構建保障產業學院多元治理主體合法權利和產權管理制度;各主體以實現命運共同體為前提進行多元治理的權責利分配方案。
五、小結
智能制造產業學院是集政府、行業、學校和企業四元為一體,致力于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培養實用型人才的重要力量,通過政府引導、行業指導和企業參與,實現技能人才的高質量培養,產業學院對外服務功能,服務地方經濟,助力先進制造業高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雪翠,王屹. 高職院校產業學院創設的價值詮釋、運行邏輯與實踐路徑[J]. 教育與職業,2022(04):13-20.
[2] 許朝山. 地方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及優化機制研究[D].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20
[3] 吳新星. 基于業師協同教學的新型產業學院建設路徑探索[J]. 職業技術,2022,21(03):1-6.
[4] 李金成,夏文香,畢學軍,等. 地方本科院校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研究與實踐[J]. 中國冶金教育,2023(0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