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首先基于學生中心的教育模式、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方法和跨學科知識的融合,提出了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理論基礎。具體探索方面,包括項目驅動的實踐教學模式、社會實踐的深度融入以及創新科技手段的應用。研究還關注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效果與評估,包括對學生思政素質提升的影響、教學效果的評估方法和指標,以及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可持續發展。最后,總結了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成果,并展望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挑戰,提出了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啟示和建議。本研究對于提升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質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 高等院校;思政課程;實踐教學模式改革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思政課作為培養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課程,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然而,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模式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師主導、內容繁雜、學生參與度不高等,制約了學生的思政素質培養。面對新時代的教育需求和學生的多元化特點,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需要進行改革與探索,以更好地適應學生的需求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并提供對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參考和啟示。通過深入研究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可以探討如何構建學生中心的教育模式、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方法以及融合跨學科知識的教學設計。通過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提高他們的思政素質和綜合能力。
二、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理論基礎
(一)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
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需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學生中心的教育模式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參與,倡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思考、探索和創新。教師應該充當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在思政課中,可以通過小組討論、案例分析、項目研究等方式,讓學生發揮主體作用,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培養他們的合作和溝通能力。
(二)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方法
問題導向的學習方法是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通過引入問題、挑戰和案例,激發學生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思政課的內容可以與實際問題相結合,讓學生從問題出發,進行探究和分析。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提出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培養他們的批判思維和創新能力。問題導向的學習方法能夠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探索欲望,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和思政素質。
(三)融合跨學科知識的教學設計
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可以通過融合跨學科知識來豐富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思政課的內容涉及倫理道德、政治理論、社會實踐等多個領域,可以與其他學科進行跨學科融合。例如可以將藝術、文學、經濟等學科的知識納入思政課的教學中,以豐富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視野。跨學科的教學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力,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和跨學科思維能力。
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理論基礎為構建學生中心的教育模式、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方法和融合跨學科知識的教學設計提供了指導和支持。這些理論基礎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通過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可以提高思政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培養學生的思政素質和綜合能力。同時,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也需要教師的積極參與和專業支持,以確保教學效果的提高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具體探索
(一)項目驅動的實踐教學模式
1. 項目選題和組織
在項目驅動的實踐教學模式中,項目選題是非常關鍵的一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社會需求,選擇具有一定挑戰性和實踐性的項目。項目選題要與思政課的教學目標相結合,既能夠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又能夠培養他們的思政素質和社會責任感。
2. 學生參與和團隊合作
項目驅動的實踐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度。學生應該參與到項目的各個環節中,包括項目的規劃、實施和評估。同時,項目驅動的實踐教學模式也鼓勵學生進行團隊合作,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學生可以分工合作,互相協作,共同完成項目任務。
3. 實踐成果評估和反饋
在項目驅動的實踐教學模式中,實踐成果的評估和反饋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師可以通過評估學生的項目報告、展示和演示等方式,對學生的實踐成果進行評價。同時,教師還可以提供針對性的反饋和建議,幫助學生改進和進一步提高。
(二)社會實踐的深度融入
1. 社會實踐的開展形式
社會實踐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如參觀考察、實地調研、社區服務等。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需求,選擇適合的社會實踐形式。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長和興趣,開展更有針對性和實踐性的社會實踐活動。
2. 社會實踐與課堂教學的結合
社會實踐和課堂教學可以相互結合,形成良好的教學互動。教師可以在社會實踐前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解和引導,讓學生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和認識。社會實踐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經驗總結和思考,引導他們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提高思政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3. 社會實踐的成果應用和分享
社會實踐的成果可以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和社會的發展。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社會實踐的成果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推動社會的進步。學生也可以通過報告、展示、分享等方式,將社會實踐的經驗和成果與他人分享,促進互相學習和交流。
(三)創新科技手段的應用
1. 在線教學平臺的建設
通過建設在線教學平臺,可以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和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師可以在在線教學平臺上上傳教學視頻、課件等教學資源,供學生隨時學習和復習。學生也可以通過在線教學平臺進行課堂互動和討論,提高學習效果和學習積極性。
2. 虛擬實境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
虛擬實境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在思政課的教學中,可以利用虛擬實境技術,讓學生參觀歷史場景、模擬實際情境等,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參與感。通過虛擬實境技術的應用,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
3. 移動學習工具的推廣和使用
移動學習工具可以讓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在思政課的教學中,可以推廣和使用移動學習工具,如學習應用程序、學習平臺等,方便學生進行學習和交流。學生可以通過移動學習工具進行在線學習、學習筆記的記錄和分享,提高學習效果和學習效率。
通過項目驅動的實踐教學模式、社會實踐的深度融入和創新科技手段的應用,可以推動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和發展。這些具體探索可以提高思政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這些探索還需要教師的積極參與和專業支持,以確保教學效果的提高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效果與評估
(一)學生思政素質的提升
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旨在提升學生的思政素質,使他們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政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實踐活動和項目驅動的教學,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思政課所學的理論知識。他們能夠通過實踐體驗,思考社會問題,培養批判思維和創新能力。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力,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學生的思政素質將得到有效提升。
(二)教學效果的評估方法和指標
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教學效果需要進行評估和監測。評估方法和指標應當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成績、思政素質的提升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評估方法和指標:
通過考試、作業和項目報告等方式,評估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通過問卷調查、個人陳述、小組討論等方式,評估學生的道德品質、政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提升。通過項目成果的評估、實踐報告的撰寫和評審等方式,評估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和能力發展。
評估方法和指標應當具有科學性和客觀性,能夠全面反映學生在實踐教學模式下的學習和成長情況。
(三)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可持續發展
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需要考慮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確保教學模式的長期有效性和持續改進。以下是一些促進實踐教學模式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水平,跟蹤教育前沿和教學方法的發展,適時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學生的參與和反饋是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關鍵。教師應積極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反饋進行調整和改進。實踐教學模式改革需要充足的教育資源和支持。學校和教育管理部門應加大對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支持力度,提供教學設備、實踐場地和經費等資源支持。
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效果與評估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環節。通過科學的評估方法和指標,可以客觀地了解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成果和問題,為教學模式的持續改進提供依據。同時,實踐教學模式改革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以及學校和教育管理部門的支持和管理。只有通過持續的努力和探索,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作出貢獻。
五、結論與展望
(一)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成果
實踐教學模式改革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通過實踐活動和項目驅動的教學,學生的思政素質得到了有效提升。他們不僅掌握了思政課程的理論知識,還培養了批判思維和創新能力。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動力,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評估方法和指標的應用,教師能夠客觀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績、思政素質和實踐能力,為教學模式的改進提供了依據。
(二)展望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挑戰
加強教師培訓和支持。教師是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推動者和組織者。他們需要具備相關的教學能力和專業水平,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因此,加強教師培訓和支持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拓寬實踐資源和合作機會:實踐教學模式需要充足的實踐資源和合作機會。學校應該積極與社會各界合作,提供更多的實踐項目和實踐場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
優化評估方法和指標。評估是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環節。未來應進一步優化評估方法和指標,使其更加科學和客觀,能夠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情況。
(三)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啟示和建議
實踐教學模式改革對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一些啟示和建議。首先,高校應重視思政教育的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其次,高校應建立健全的評估機制,對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進行定期評估和監測,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改進。最后,高校應積極與社會各界合作,拓寬實踐資源和合作機會,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項目。
總之,實踐教學模式改革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提升學生的思政素質和實踐能力,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為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做出了貢獻。然而,實踐教學模式改革仍面臨一些挑戰和問題,需要教師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以及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合作。未來的發展方向包括加強教師培訓和支持、拓寬實踐資源和合作機會,優化評估方法和指標等。高校思政教育應從實踐教學模式改革中得到啟示,不斷探索創新,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1] 邢立宇. 基于項目教學法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探索[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12):93-95.
[2] 沈步珍,羅銳. 建構與探索:高校思政課“四式一體”實踐教學模式論析[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6(02):141-146.
[3] 陳春燕,于宛辰. 創新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探索——基于新工科人才家國情懷培育[J]. 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4(02):127-131.
[4] 郭沙,張濤. 基于網絡平臺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改革創新研究[J].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1(24):103-106.
[5] 張晨,周梅.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研究——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為例[J]. 財富時代,2021(02):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