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以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為目標,以“流動的組織——血液”為例進行研究。為培養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首先分析核心素養視角下生活化教學在初中生物中的應用優勢,再通過將抽象的生物概念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聯,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其次,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包括展示圖片或模型、實驗觀察、顯微鏡圖像等,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血液的組成與功能、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結構與功能,并通過小組討論和個人思考,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關鍵詞】 核心素養;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
初中生物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強調學生在解決問題、創新思維和社會參與等方面的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教學設計中引入生活化元素十分重要。本文以“流動的組織——血液”為例,教學中通過將抽象的生物概念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聯,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加互動性、提升學習效果。
一、核心素養視角下生活化教學在初中生物中的應用優勢
首先,生活化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提高學生對生物知識的主動學習意愿。通過將抽象的概念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聯,學生可以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所學內容。例如,在“流動的組織——血液”這一主題中,教師可以引入真實的圖片、視頻或模型展示,讓學生觀察并思考血液在身體中的運行方式和功能。這樣的直觀呈現使得學生能夠通過親身體驗和觀察深入了解血液的組成和作用,增強學生對生物的興趣。其次,生活化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而生活化教學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合作探究。通過設計實驗觀察、顯微鏡觀察、小組討論等活動,學生能夠積極動手操作,與同學間進行交流和合作,從而加深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在“流動的組織——血液”這一主題中,可以設計實驗讓學生觀察血細胞的形態、數量和運動情況,并通過數據分析與學生共同探究血液的運行機制。互動性和合作性教學方式使得學生更加積極參與,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此外,生活化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促進跨學科的綜合思考和應用能力的發展。通過引入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案例和問題,學生可以將所學的生物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
二、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以“流動的組織——血液”為例
(一)創設情境
以新課標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第一節“流動的組織——血液”為例,教師可以利用交通工具和城市的運輸系統比喻血液,并通過引入新課創設情境和對話敘述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在介紹血液的功能和組成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自己身體是一個龐大而繁忙的城市,血液則扮演著交通工具和城市的運輸系統的角色。此種情境設定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血液在身體內部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對話的方式引入新課。例如,教師可以扮演一個城市規劃師,向學生介紹這個特殊的城市——人體,并提出問題:“如果我們把血液比喻為城市的運輸系統,那么血液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什么?它們有什么功能呢?”然后,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互動對話,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思考討論。這樣的對話交流能夠增加學生的參與度,激發學生思考問題和提出觀點的能力。隨后,可以通過城市地圖和交通工具的圖片展示引入血液的組成與功能。教師可以使用投影儀或幻燈片展示城市地圖,并用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種類的血細胞,如紅色代表紅細胞、白色代表白細胞等。通過直觀的圖像展示,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血液由哪些組成部分構成,以及每種血細胞的特點和功能。在展示完圖片之后,教師可以展開對話敘述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血液的結構與功能。例如,教師可以扮演一個紅細胞,與學生進行對話,介紹自己的結構特點和運輸氧氣的重要作用。學生也可以扮演其他血細胞,進行相應的對話,介紹各自的功能和任務。通過這樣的對話交流,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血液中不同血細胞的結構和功能,體會到它們在身體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還可以設計小組活動或實驗觀察加深學生對血液的理解。例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思考如何以城市運輸系統為參照,設計一個模型模擬血液在身體中的流動過程,或者安排實驗觀察,讓學生使用顯微鏡觀察不同種類的血細胞,并通過觀察結果與同學交流分享,加深對血液結構和功能的理解。
通過創設情境、引入對話敘述等策略,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中的“流動的組織——血液”主題能夠更加生動有趣地呈現給學生。此種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自主探究血液組成
通過引入引人入勝的多媒體資源,如視頻、動畫或虛擬實驗模擬,展示血液的運行過程和功能。例如,使用多媒體展示血液在血管中流動的動態圖像,讓學生感受到血液在身體中的重要作用,并激發學生對血液組成的好奇心。引導學生思考關于血液組成的問題,并根據問題進行小組討論,鼓勵學生在小組中積極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猜想。組織學生進行實驗觀察,以直接感知血液的組成。例如,可以通過顯微鏡觀察新鮮的血液樣本,讓學生觀察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形態和數量。學生可以在實驗中直接觀察血液組成部分,進一步了解它們的特點和功能。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互動演示,介紹不同種類的血細胞及其功能。教師可以使用幻燈片或電子白板展示血液組成部分的圖像,并結合文字說明和語音解釋,詳細介紹每個成分的特點和功能。同時,鼓勵學生積極提問和回答問題,進行互動交流。將血液組成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應用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血液組成與身體健康之間的關系,如何通過飲食調理和運動維持血液健康等。學生可以根據所學知識,制訂健康生活計劃,并與同學分享和討論。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活動,深入研究血液組成的相關問題。通過合作探究,學生可以加深對血液組成的理解,提高綜合運用能力。
通過以上教學方法,學生可以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深入了解血液的組成。結合多媒體技術和實際聯系,使學生更加親身參與和體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三)角色扮演,加深理解
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加深學生對血常規指標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的理解。由教師介紹血常規檢查的重要性,并解釋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等指標代表了血液的不同方面,對人體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要求每個學生扮演一名醫生,設想正在給患者進行血常規檢查,根據不同指標的情況判斷患者的健康狀況。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并討論各自的角色扮演情景,分享自己在角色扮演中的觀察和感受,提出問題并互相探討。教師充當指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關注各個指標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每個小組選派一名學生扮演醫生,并向全班展示角色扮演情景。學生可以通過描述患者血液指標的情況和醫生的判斷,展示不同指標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全班一起進行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每個指標的意義,并提出問題以促進思考,例如“紅細胞的數量減少可能導致什么問題?白細胞增加代表什么情況?”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角色扮演經驗來回答這些問題。教師鼓勵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例如學生可以設計一個飲食計劃,幫助改善紅細胞數量不足或血小板功能異常的情況。學生還可以探討如何通過鍛煉和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來維護白細胞的正常水平。
通過以上教學設計,有利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活動深入理解了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等指標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使其能夠從醫生的角度來思考和分析血常規檢查的結果,進一步加深對血液的理解和健康意識。這種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并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
(四)分層練習,適當點撥
分層練習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通過逐步深化難度和適當點撥,可以幫助學生逐漸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教師首先要簡要介紹血液的作用和組成,涉及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基本概念,給學生提供基礎知識的鋪墊。隨后學生進行基礎練習,例如填空題、選擇題等,重點是對基本概念的記憶和理解。教師適時點撥,解答學生遇到的問題,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掌握基礎知識。教師進一步深入講解血漿的組成和功能以及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的結構與特點。通過多媒體演示和生動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更為復雜的知識。學生進行拓展練習,例如閱讀理解題、應用題等,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或分析案例。教師在練習過程中適時點撥,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
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到綜合運用活動中,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例如,學生可以扮演醫生、患者或科學家的角色,通過交流和討論來深入理解血液相關知識,并運用所學內容解決問題。針對學生的不同水平,教師設計一些挑戰性的練習,例如,探究性實驗、開放性問題等,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思維方式和方法來解決問題。教師在練習過程中提供適當的指導和反饋,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并進一步提高思維能力。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和反思,鼓勵學生提出疑惑和感悟,并相互交流和分享。
通過以上分層練習的教學設計,學生可以逐步理解和掌握血液相關知識。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練習和點撥,幫助學生逐漸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和運用能力。教師的點撥和引導發揮了關鍵的作用,促進了學生的思考和學習效果的提升。
(五)多元化評價
通過多種形式的評價,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能力發展,并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反饋和指導。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口頭表達自己的觀點、理解和思考,并進行個別或小組討論,并傾聽學生的發言。通過觀察和記錄學生的口頭表達,教師可以評估學生的理解程度、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布置與血液相關的書面作業,如填空題、選擇題、簡答題等,通過作業可以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教師評閱作業時,可以注重學生的答案是否準確、完整,并給予具體的反饋和建議。
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實驗,例如,觀察血液樣本的顯微鏡觀察、測量血壓等。學生完成實驗后,需要撰寫實驗報告。教師評估實驗報告時,不僅關注實驗結果的準確性,還會考慮學生對實驗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數據分析能力以及實驗結論的合理性。同時,教師可以設計血液相關的戲劇表演或角色扮演活動,要求學生扮演醫生、患者等角色,并通過表演來展示對血液知識的理解。教師觀察學生的表演過程,并根據其表達的準確性、邏輯性和創造性進行評價。此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小型研究項目,如血型分布調查、血液相關疾病的研究等。學生可以利用多種資源收集信息、整理數據,并將成果以海報、PPT等形式展示給全班。教師可以評估學生的研究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展示技巧。
通過以上多元化的教學評價策略,教師可以全面了解學生在血液相關知識上的掌握程度、思維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現。同時,學生也能從不同形式的評價中獲得及時地反饋和指導,有助于學生發現問題、改進學習方法,并提高自己的學習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生活化教學是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參與度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將學科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內容。文章以“流動的組織——血液”為例,展示了如何運用生活化教學提升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參考文獻:
[1] 付婷婷. 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初中生物活動化教學探析[J]. 成才之路,2023(02):97-100.
[2] 蔣安. 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生物實驗教學實踐[J]. 啟迪與智慧(上),2023(01):104-106.
[3] 高煥娟. 核心素養培養視角下的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策略研究[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05):45-46.
[4] 張龍龍. 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探析[J]. 知識文庫,2022(09):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