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信息化發展的背景下,非線性編輯技術作為影視類專業的必修課程,正面臨課程思政教學的深度轉化和改革。一方面,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要有機融合,在加強專業知識素養和實踐技能培訓的過程中,將理想信念教育和價值育人觀念納入人才培養體系,實現思想政治元素的專業化、可視化。另一方面,多媒體平臺、“互聯網+”的信息化方式,為該課程的思政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渠道,要積極探索創新式的教學手法,為高質量的傳媒人才培養提供助力。
【關鍵詞】 信息化;非線性編輯技術;傳媒人才;課程思政
一、組建“同向協作”的思政教學團隊,共筑“思政橋”
要積極組建一支“同向協作”的教師團隊,在政治方向、育人方向、文化認同上都保持一致,且業務能力互補、結構合理、分工明確。同時還要保證每一位思政教師都具有較高的信息素養和信息化教學水平,能夠熟練、靈活地將互聯網技術與傳統思政教育手段相結合,構建起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模式。
該團隊應包含專業課教師、實踐指導教師以及思政教師三股力量,依靠團隊的分工協作,系統發掘專業課的思政元素。專業課教師堅持“隱性思政”和“顯性思政”相結合的教學觀,讓學生在接受專業知識和技能中受到學科精神的熏陶,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價值觀;實踐指導教師要及時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度,做好心理輔導工作。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效,還要注意協調學生的思想發展和心理需求,洞察行業發展趨勢,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通過對學生具體實踐任務的指導,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思政教師發揮專業優勢,為課程思政把好政治關、提供理論指導。教師團隊成員要做到集體備課、共同探討,融匯多學科知識,從而達到思政理論和專業知識的深入、自然融合。
二、制訂“量體裁衣”的思政教學內容,深化“思政味”
非線性編輯技術的課程內容應以“技術為載體,藝術為表現,思政為靈魂”。思政元素一定要來自教學內容本身,而不是生硬拼貼。課程思政要“量體裁衣”,教師應對內容進行系統性梳理,劃分不同專題,針對不同授課內容融入思政元素,科學取舍,突出重點。
在高校思政課程改革中,應該逐漸形成以人才為基礎的培養模式,把握好“互聯網”優勢,借助此推動教學改革。利用網絡豐富、便捷的資源,選擇反映黨政歷史、時代精神、文化傳統的最新優秀作品為素材融入課堂,同時打造線上思政影視資源庫,用更好的內容服務于思政教學。
(一)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央視推出的《輝煌中國》《強軍》《厲害了,我的國》等一系列政論專題片和紀錄片,都可以成為專業課教學中優質的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和載體。例如,在講授視頻制作的基本剪輯流程時,要求學生掌握源監視器和節目監視器的運用,以《厲害了,我的國》三條時長分別為15秒、30秒和90秒的預告片為案例進行講解,學生在掌握理論操作重點的同時也深入學習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感受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
(二)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在教學中注入紅色基因,激發愛國主義熱情
教師要在教學中進行革命傳統教育,讓學生深入了解并銘記黨的奮斗歷程,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激發愛國主義熱情,將黨的理論創新內化為堅定的政治信仰、強大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三)樹立文化自信,深刻認識和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底蘊
作為新時代青年,應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對國家和民族的自豪感與責任感。例如,結合電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講解影視作品如何通過剪輯建構不同時空使現代人與古人進行對話。在新時代的深刻變革中,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精神價值煥發出跨越時空的永恒魅力和持久生命力。通過學習展現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作品來樹立文化自信。同時鼓勵學生在作品創作中推動文化進步,擔負實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復興的重大責任。
(四)融入鄉土教育,弘揚家國情懷,凝聚民族品格
隨著自媒體平臺的快速發展,短視頻成為當下影視行業的重要創作領域。其中更是涌現了不少優秀的短視頻創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可組織學生開展剪輯交流會,通過小組辯論、討論的形式,分析優秀短視頻博主的視頻是如何立足鄉土中國,展現世外桃源的遠方和煙火氣息的家鄉。在分享中增加對家鄉、對祖國情感的深刻認同。
(五)強化團隊協作、綜合協調能力,筑牢社會主義文藝觀
思政教育要注重深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作為一名專業的剪輯師需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敏銳的藝術感知、崇高的藝術使命、百折不撓的底線意識、寧靜淡泊的平和心態、感悟人生的哲學高度。文藝創作者要堅守黨的領導、堅定政治信仰、飽含對民族和人民的深情。以現實生活為中心,創作能體現時代精神的文藝作品。該課程在講述剪輯知識的過程中要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職業觀,樹立敬業精神,加強職業責任心。在每一次的綜合項目中融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實踐觀,引導學生樹立“實踐出真知”的思想理念,鍛煉學生的實操把控能力和協調能力。前期選題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尋找有價值的選題。中期剪輯中,具體解決學生面臨的難題,并且針對團隊如何更好地合作給出指導意見,讓學生體會團隊創作中協調能力和工匠精神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克服困難,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培養創新能力,為以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基礎。
三、推進“全面多維”的思政教學方式,強化“思政觀”
(一)“線上+線下”互動混合式教學
非線性編輯技術的課程改革要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通過線上線下互動,豐富教學內容、擴展學習空間。課前,學生提前在線預習課程內容;課中,教師發布討論、搶答,增加課堂的活躍度和參與感。教師可以將適合網絡授課的內容錄制為視頻上傳,學生可實時查看、下載視頻。教師通過線上平臺跟蹤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其接受程度;課后,學生上傳作業查看教師評分與指導意見。混合式教學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度,學生能夠彈性學習、反復查看、及時查漏補缺,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增強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提升教學效果。另一方面,相關教師可通過學生的教學反饋內容對自身教學模式進行相應的教學反思,從而進一步完善教學方式。
(二)“互聯網+”智能信息化教學
非線性編輯技術在課程改革中應不斷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依托線上教學平臺,采取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角色從傳統課堂上的“教”轉變為引導者,學生可以靈活安排學習,采用自主學習和問題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方法,對于難懂的內容可反復觀看。建立班級線上剪輯交流群,學生可實時在群里分享作品、提出問題、交流互動。信息化教學注重對學習過程和體會的梳理、分享,通過數據監測和分析,幫助學生在反饋中不斷修正和提升。
(三)任務驅動教學
在建構理論的指導下,課堂教學可以通過開展具體創作任務體現思政價值。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將剪輯從整個影視創作過程中割裂出來,而要樹立整體的影視藝術創作觀,結合其他課程所學內容,完成綜合性的影視作品創作任務。通過不同類型的完整短片制作,引導學生正確表達自我,傳遞正確的價值觀。例如創作以“青年信仰”“我和我的校園”“紅色傳承”等為主題的影視作品,在教學過程中始終結合思政教育開展,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文化傳承、家國情懷等正能量主題滲透于每次任務驅動中,師生共同合作完成一個完整的思政實踐教學活動。
(四)項目情境教學
依托真實項目,針對行業崗位需求開展思政教學,培養職業素養。學生以項目任務為基礎劃分小組團隊,以影視作品創作前中后三個時期涉及的崗位來進行人員安排。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選擇對應崗位,通過作品創作、團隊協作、過程考核三個方面,將思政元素融入。在任務實踐中,讓學生明確了行業標準,更好地實現團隊合作,提高學生對崗位知識能力和道德素養需求的認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工匠創造精神,盡早實現與工作崗位的對接。
(五)故事化教學
不僅要重視知識傳輸,還要把握課程特征,明確課程目標,依據課程標準深度挖掘思政知識點。根據每個章節的育人目標,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和內容。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入手,對接社會熱點,例如先進性人物等,使用具有感染力和生動的言語,結合小組討論、情景創設、作品展演、經典重現、線上搶答等互動手段,通過故事化的講解循序漸進地引入思政內容,潤物無聲地影響學生。
(六)“第二課堂”教學
利用課余時間積極開展第二課堂,通過多種形式來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圍繞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鑒賞、創作、技巧、實踐等多方面能力,同時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直播課堂、連線業界人士點評分享,傳遞行業知識。隨時隨地開展思政教育,提升課程思政實效,弘揚社會正能量。
四、打造“多元多樣”的思政評價體系,共筑“思政魂”
(一)評價主體多元化
建立教師、學生、媒體三方共同參與的評價體系。第一,教師打分,突出評價的發展性和激勵性功能。建立學生個人成長檔案,不僅關注學生的分數,也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機、發展潛能和進步程度。第二,學生互評,通過線上作業展映、互相打分的方式,橫向展開對比。學生可清楚地看到其他同學的學習情況,更好地分析、激勵自己。第三,媒體評價,為課程評價增添新的策略。學生將作業上傳至短視頻平臺,通過網友點贊評價得到更廣泛的關注。靈活多樣、具有開放性的質性評價方法更適用于傳媒類專業的學生。
(二)評價內容多樣性
將課堂表現(綜合考量學生的出勤頻率、學習態度、課堂聽講跟練情況、課堂互動)、線上學習情況(學生在線學習時長、課程點擊率、教學視頻完播率、測試提交情況等數據能夠讓教師更直觀地看到學生的投入程度和學習效果)、項目參與程度(項目設計是否合理完整,項目作品質量是否滿足要求,合作精神、探究意識、創新意識)、結課作業(作品主題的價值方向、視聽語言的使用技巧、后期剪輯的流暢程度、成片內容的藝術價值)共同納入考核標準。
(三)評價方式豐富性
一是注重過程評價,不僅考量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態度、進步程度和學習結果,強化全體學生的學習動機。二是發揮大數據檢測的科學性,網絡技術能夠全過程、全方位記錄學習痕跡,通過數據監測和分析,提升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把控的專業度和精準度,從而給予學生個性化、差異化的輔導以及持續性、發展性的評價。
育人是教育的最終目的,非線性編輯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具有時代價值和意義。該課程要始終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思政價值引領,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更好地將思政教育融入藝術教育。同時依托信息化的大背景,把握新媒體發展趨勢,推進課程思政特色化建設,豐富教學內容,堅定學生的政治立場,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讓學生的品德修養與他們的專業知識同步發展,提高影視類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效性。從而培養理論知識堅實、實踐能力過硬、全面發展、德才兼備的影視媒體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萌,張巍,李金妮. “互聯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多元思考探析[J]. 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2,41(09):47
[2] 駱敏. 關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思考[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22):207
[3] 張成良. 《影視后期制作》課程中應用混合教學模式研究[J]. 記者搖籃,2019(06):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