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評價作為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著整個語文積極言語實踐活動的質量,文章對“多元化”評價在中職語文積極言語實踐活動中的實施意義、策略運用做出思考分析,并通過實際案例,展示了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的具體運用,對中職語文言語實踐活動的評價開展有著積極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 多元化評價;中職語文;積極言語實踐活動
新課標實施背景下,以實現中職語文“三教”改革為目標,遵循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特征,通過對學習內容的整合、學習任務的設計、學習活動的優化以及學習情境的創設,有計劃、有組織地指導學生開展一系列積極言語實踐活動,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及運用能力,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在此過程中,評價作為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著整個語文積極言語實踐活動的質量,通過診斷性、形成性、總結性三種教學評價方式實施“多元化”評價能更大程度上地確保語文實踐活動的高質量開展,扎實育人成效。
一、“多元化”評價在中職語文積極言語實踐活動中的實踐意義
(一)豐富語文課程評價體系
圍繞積極言語實踐活動教學要求,立足語文課程教學與育人特色,以育人為導向,實踐活動中,囊括了診斷性、形成性和總結性評價。其中,診斷性評價在實踐活動開始前進行,注重深入挖掘語文課程中積極言語的育人資源,全面預測教學成效,激活預測效能;形成性評價則注重引導教師不斷在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深入挖掘新的育人方式方法,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給予學生針對性評價,讓學生成為評價主體之一;總結性評價以評定學生某一階段學業成績為出發點,幫助學生“一站式”總結梳理在積極言語實踐活動中的學習成效和不足之處,促進學生做好自我評價及改進。
(二)促進語文教師教學創新
教師立足立德樹人宗旨,在實施積極言語實踐活動中用好用足用準“評價”工具,可以不斷強化課程育人實效,不斷提升教師課程教學質量,并激發教師育人主體責任,促進教師積極探索語文課程實踐教學的內容方法創新,有利于進一步強化教師職業素養。
(三)推動學生核心素養落地
學生核心素養教育的落實落地,需要將其有機融入教學系統各個要素之中,在評價環節的設計實施中則注重凸顯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本位。以“多元化”評價為重要抓手助推學生核心素養教育,促進學生積極關注自身言語知識、言語運用技能等認知因素外,還促進培養學生對于終身發展所需要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二、“多元化”評價在中職語文積極言語實踐活動中的策略運用
(一)前瞻性運用“診斷性”評價,進行實踐活動預測
1. 準確掌握施教依據
在進行積極言語實踐活動前期準備工作中,以“研讀課標”“分析教材”“分析學期”為基礎,確定診斷性評價的評價標準、評價內容、應用方式,從而對學生知識、技能以及情感等狀況進行學習前的全面預測,為因材施教提供準確依據。
2. 激活評價預測效能
一是設計由教師主導的支架式診斷。由教師羅列出“積極”言語實踐活動中的重點知識點和技能點,運用“項目式”學習對本章節學習目標進行“包裝”后于課前布置給學生。例如,在進行“我為家鄉代言”積極言語實踐活動時,設計支架式思維導圖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以“我的家鄉”為中心,以“家鄉的風景”“家鄉的特產”“家鄉的風俗”“家鄉的名人”為分支,在教師的主導下有針對性地對學習任務進行主觀的探究和挖掘。一方面教師能充分地預測出學生存在的薄弱環節所在及教學任務的完成度,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將課程思政貫穿實踐活動全過程。
二是設計由學生主導的開放式診斷。教師在設計評價工具時,從課程章節的難易程度、學生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出發,采取由學生主導的開放式診斷方式,將學習自主權最大限度地交還給學生。例如,在進行“我心中的大國工匠”積極言語實踐活動時,組織開展“大國工匠光榮事跡”演講評比會,要求學生為活動的主要策劃者、實施者、參與者,學生自行分組參與到策劃選題、比賽控場、現場主持、演講、評比等各項工作中,充分調動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則在全程指導中全面掌握學生“學中做”“做中學”的情況,預測學生對實踐活動目標任務的完成度并對實踐活動進行“復盤”,傳授課程知識點和技能點,以點帶面確保學生“學用并進”。
(二)動態化運用“形成性”評價,了解實踐活動進展
1.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形成性評價不以傳統的測試評估學生,而是注重在開放互動的學習環境下進行持續性的評價活動,重點關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并非只關注最終的學習結果。積極言語實踐活動中,教師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運用及時直觀的反饋,提高學生學習實踐活動中的參與度、沉浸度、體驗感,激活學習思維。積極言語實踐活動后,教師通過“演講式小結”“小組式小結”“互評式小結”等評價方式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點和技能點進行鞏固,使學生及時了解知識技能掌握情況。教師同時能第一時間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及優化改進,不斷提升積極言語實踐活動的適應性,調整評價方案,確保以學生實踐學習效果為重要參考,不斷拓展實踐活動育人功能,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需要。
2. 給予學生針對性評價
實施形成性評價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的評價應不僅局限于分數或等級,還要針對學生在積極言語實踐活動中的學習表現、學習收獲給予針對性的評價。教師通過評價手段更加了解學生,更加關注學生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等方面的情況,真正讓學生參與評價,成為評價的主體之一,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熱情,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積極發揮形成性評價在改進學生自主學習策略,增強學生合作意識和交際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三)全方位運用“總結性”評價,評估實踐活動成效
1. 綜合判定學習結果
在某一相對完整的積極言語實踐活動結束后,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和整個教學目標實現程度進行展示性評價。學生個人或者團隊小組將展示介紹在本學期積極言語實踐活動中的自主設計創作的活動方案、調查報告、手抄報、微視頻、文藝作品等,由教師代表、學生代表、家長代表、企業代表等各層級人士進行參觀學習,相互交流、體驗,對展示作品的呈現方式、具體內容、內涵意義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判定學習學生階段性結果。
2. 科學引導評價改進
展示性評價的評價重點,既要考評學生的語文言語認知及運用水平,也要關注學生語文學習行為和習慣的養成,以及引導其堅定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采取展示性評價,以學生積極言語實踐作品為載體,在學生學習過程及行為表現觀察記錄的基礎上進行評價,最大限度地使用評價結果,發揮展示性評價的診斷促進、反思改進等作用,發揮實踐活動育人的最大效能,促進學生提升綜合素養,促進全面發展。
三、“多元化”評價在中職語文積極言語實踐活動中的運用個案展示
以言語實踐活動“探尋漢字之美”為例。
(一)活動目標
指導學生了解漢語言文字的形成與發展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品味漢字之美并提升語言使用的能力;在探究語言之美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感情和文化自信力。
(二)活動設計思路
“探尋漢字之美”言語實踐活動,在了解和掌握漢語的演變、功能的基礎之上,通過開展“人名中的漢字藝術”“煉字的藝術魅力”等活動,發現漢字之美,探尋漢字的魅力。
活動分為三部分:
活動前:在網絡上發布相關視頻,由學生自學,了解和掌握漢語的演變及功能。
活動中:組織學生開展“人名中的漢字藝術”和“煉字的藝術魅力”活動。
活動后:尋找漢字中的廉潔文化,以PPT形式提交。
(三)活動評價設計
“探尋漢字之美”言語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以激勵為手段,以發展為目的,在評價過程中,力求評價內容的全面化,評價方法的多樣化,合理運用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從自我比較、自我教育中看到自己的進步,讓每個學生都有進步的渴望,經歷進步的過程,掌握進步的方法,感受進步的喜悅,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1. 利用信息化手段,探索綜合性評價體系
活動前通過網絡平臺推送學習資源和知識問答習題,了解學生對知識的基本掌握情況,進行診斷性評價,關注學生的差異性。活動過程中在平臺上發起簽到、討論、搶答等環節,記錄學生的參與過程及參與質量,開展形成性評價,重點分析學生情感態度、行為方式、參與意愿等方面的變化。信息化手段能在短時間內能完成對大量學生生學習的測評,并且可以進行精確記錄,有利于實現個性化、持續化、全面化的評價。
2. 借助評價工具,提高評價的實效性
在“人名中的漢字藝術”和“煉字的藝術魅力”兩個小活動中,分別設計了評價量表,見表1,量表中的評價標準由學生與老師共同討論制訂,學生們的參與會使他們對活動的目標、評價的標準及教師的期望更加了解和清晰,從而促使他們更主動地調整自己的行為,以滿足教師的期望。同時,通過評價量表,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有更為詳細的了解,清楚自己的優缺點和努力方向,在結合評價量表反觀自己的學習狀況時,能夠激發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的動力。
3. 豐富評價主體,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探尋漢字之美”言語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改變了以往教師單一評價的模式,增加了學生自評、生生互評等方式,對學生活動過程開展更加全面的評價,以幫助學生及時認識到自身不足與優勢,有利于激勵不同層次的學生學好,促進學生主動、全面地發展,同時有利于學生與其他同學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交流,產生思維的碰撞,相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 呂淑娟. 中小學語文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原則、開發與實施[J]. 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6,30(05):75-79+84.
[2] 徐玉根. 追求教、學、評的一致性——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課評價工具開發與運用[J]. 上海教育科研,2016(08):63-66.
[3] 陳忠誠. 形成性評價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 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02):70-71.
[4] 焦國禹. 探索評價路徑,落實中職語文學科核心素養[J]. 現代職業教育,2021(26):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