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國家對職業教育越來越重視,中共中央先后印發了一系列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文件,對高職院校的發展做出明確指示,高職教育已成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為社會輸送了大量實用型人才。為更好地滿足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一些高職院校過于注重對學生實操能力的培養,卻未能重視人文素養及心理教育,使得高職畢業生心理素質不夠,難以應對激烈的就業競爭。隨著教育和心理學科的交叉發展,教育心理學應運而生。將該學科應用到高職院校教學管理中,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心理素質,還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對他們的身心成長有著積極作用。文章對高職院校學生特點展開分析,探討教育心理學在高職教學管理中的作用和有效應用途徑,以期為高職教學管理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 教育心理學;高職;教學管理
為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除了杰出的工作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精神狀態也必不可少。因此,對高職院校教育來說,除了注重對學生在專業知識技能方面的教學,還應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以便讓畢業生們更快地適應環境,提高工作效率。教育心理學是由教育科學和心理學科相交叉形成的邊緣學科,原本用于研究教學活動中教學雙方心理活動的產生和變化規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將其應用于教學管理中,結合教育心理學來解決教學管理中發生的問題,不僅可以提升教學質量,還能為學生提供正確的心理指引,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一、高職院校學生特點
(一)自控能力不足
和普通高中相比,職業高中的管理相對較松散,紀律不夠嚴明,學校各項規章制度往往落實不到位。由于缺乏嚴格的約束,高職學生大多未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律能力,自控能力較差,習慣自由散漫的生活,不將紀律放在眼里。而且,和已進入職場的人們相比,學生看待事物較為單純,處理事情經驗不足,若碰到棘手、難以獨立解決的問題,容易不知所措,無法冷靜思考,加上較差的自控能力,可能會出現沖動行為,嚴重時可能發生違法亂紀行為,為個人、學校、社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危害。
(二)心理壓力較大
相對普通高中和大學教育來說,高職院校學制較短,學生在完成短短幾年的學習生活后即進入社會,需要在短期內成為能獨當一面的職場人,這會對他們造成較大的學習和就業壓力。特別是在當前就業形勢較為嚴峻的情況下,各行各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對高職學生帶來更大的就業壓力。同時,對學校來說,為進一步提高就業率,不得不順應行業要求提高教學質量,也會對學生學習帶來較大壓力。在加大課程壓力的情況下,教學進度快,學習時間短,不少學生往往尚未消化上節課的內容,新的知識又接踵而來,這種專業知識無法被及時消化的壓力若不能被及時排解,也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三)易出現自卑心理
高職學校錄取分數普遍低于普通高中,這意味著多數高職學生在學習基礎、能力、習慣等方面均不如普通高中的學生。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高職學生周圍的人們在觀念上會認為他們與普通高中學生之間存在較大差距。久而久之,高職學生身處于社會、家庭環境中時,也會產生自卑心理,認為自己處處不如別人,甚至抱著“破罐破摔”的思想,不愿意去積極面對自己的未來。而且,在高職院校中,整體學習氛圍往往不及普通高中,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高職學生的學習態度。雖然就目前來看,國家已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但社會面上仍會對職業教育有一定偏見,未能完全認可職業教育,也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
(四)缺乏明確的職業規劃和就業意識
受家庭環境影響,多數高職學生從小就習慣由父母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缺乏足夠對自己未來進行規劃的能力。雖然也有些學生樹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卻可能因本已存在的性格缺陷,使他們缺乏足夠的毅力去觸碰和完成這些目標。此外,不少高職院校都與當地企業有所合作,簽訂了定向培養合同,但由于近年來高職大量擴招,且企業對人才要求越來越高,到了每年畢業季仍有大量畢業生無法順利就業,導致高職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在巨大的就業壓力下,不少高職生會產生自我否定,對找到理想工作缺乏足夠的信心,也逐漸失去了應對激烈市場競爭的勇氣。
(五)人際交往能力欠缺
就目前來看,高職學生普遍存在人際交往能力不足的問題。多數學生沉迷于網絡世界,習慣在網絡世界中暢所欲言,但在實際生活中和其他人相處得并不融洽。
二、高職教學管理中教育心理學的作用
(一)有利于指導教學過程
教育心理學需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教學行為的分析,所以,當各個學科教師在合理運用教育心理學進行教學時,往往能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實施課程教學時,師生雙方需結合特定教學角度和問題進行討論,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念和習慣。因多數高職院校生源質量一般,各學科教師在授課前,需要在量化評估本學科特點,分析班內學情的基礎上,對具體教學形式、計劃方案進行優化設計。通過教育心理學的應用,教師能對學生心理變化、學習行為進行動態感知,深度解讀學生群體中存在的焦點問題。而且,將高職學生的實際能力和不同專業課程教學過程的有效連接,也是教育心理學需重點關注的內容。
(二)有利于調動學習積極性
教育心理學相關方法論的科學運用,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潛在動力,幫助他們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體系。當前,不少高職教師都在教學中積極使用新型教學技術,以期能優化教學過程,但在選擇教學手段前卻未能充分掌握學生的實際需求,這可能導致需求鏈的斷層。且不同高職專業在教學方面有較大區別,需要教師站在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對學生需求、心理動態展開分析,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激發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從多個角度入手,引導學生緊跟教師的教學進度。
(三)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質量
高職教師應站在心理學角度對學生的日常表現進行深入剖析,從源頭上對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治理。以往,不少高職院校并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職業人才培養體系也并不完善。而心理健康教育本就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環節之一,只有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教育心理學,注重感知學生在學習中的心理狀態變化,對其提供有較高私密性的心理健康咨詢,才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幫助學生們建立起健康、積極的心理。
(四)有利于班級管理
高職院校主要實行班級管理,由班主任對其班級學生負責。若班主任在實施班級管理時能充分應用教育心理學,可站在心理學角度深入剖析班級管理中師生間關系,根據不同專業學生日常表現來選擇相應的教育心理學方法論,構建平等和諧的班級氛圍,有效促進師生間的情感溝通,拉近師生間關系,增加學生的服從性,讓班級各項制度執行得更為順暢。
三、教育心理學在高職教學管理中的有效應用
(一)通過心理咨詢室為學生提供心理疏導
心理健康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效率和人格的塑造。有些學生性格非常敏感,對別人來說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對他們來說卻會造成巨大的壓力。無論是基礎知識薄弱、學習自信心不足,還是家庭經濟困難、同學關系不融洽等,若未能給予及時疏導,都可能如沉重的大石一般壓在他們心頭,嚴重影響到學習狀態。基于心理疏導的私密性,學校應在教育心理學的支撐下構建心理咨詢室,完善內部設施,實施合理布局,為學生提供輕松、和諧的環境;引進專業的心理教師,充分利用咨詢室內部資源,和學生進行深層次交流,充分掌握他們存在的心理困惑及其原因,結合他們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制訂并實施科學的疏導方案;針對高職生常見心理健康問題設計問卷展開調研,通過問卷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篩選出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邀請他們走進心理咨詢室,以談心、提供發泄工具等方式進行主動干預,幫助他們疏解壓力、健全心理品格。同時,教師應嚴格保密咨詢結果,以免因結果泄露而對學生造成二次傷害。
(二)以集體教育的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體系
正確的價值觀體系能讓人受益終身,高職階段是幫助學生塑造三觀的絕佳時期。院校可在教學活動中伴隨三觀教育,兼顧智育和德育,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也可以充分發揮學院、班級的集體效能,培養學生們的團隊意識,規范他們在集體活動中的行為;或者根據學生興趣成立不同類型社團,提供各類社團活動,讓學生們在積極參與活動中強化自身的集體意識;以及舉行以構建正確三觀為主題的班會,以播放愛國電影、宣傳學生群體中先進事跡、對常見的心理健康社會案例進行討論等方式,邀請學生們發言,對電影、事跡進行評價,抒發自己的觀點、想法,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正確思想的熏陶,為今后社會、行業中個人作用的發揮打下扎實基礎。
(三)關注誘發心理問題的影響因素
根據教育心理學理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而引起心理障礙,甚至心理疾病。這就需要高職院校結合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教育心理方法實施心理疏導。造成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分為客觀和主觀兩種。其中,學校、家庭的環境因素以及師生間的人為因素,都是重要的客觀影響因素。如學校學習風氣不佳、學習氛圍不濃厚,家庭中父母對子女學習上的關注度不足,學生人際關系不融洽等,都會影響到學生心理,以及對學習的態度。學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如青春期學生易被異性、網絡游戲等外界事物吸引,且自制力較差,不知道如何正確處理學習和外界誘惑之間的關系,若學校未能對這些情況引起關注并妥善處理,學生可能會因此而產生心理隱患,甚至誘發心理疾病。
(四)通過教育心理學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
提高學習成績、幫助學生們掌握更多專業知識和技能,是高職院校的重要教學目標。因此,通過教育心理學的合理應用,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是高職教學管理的重要任務。根據學習需求規律,當人們深入了解社會時,就會更多地發現自己存在的不足,從而為自己設定相應的學習任務,以便于實現自我提升,和對未來生活的科學規劃。所以,高職院校應在教育心理學的指導下,在教學管理中為學生們創造學習和實踐的良好條件,為他們的學習提供一定的幫助和支持,在師生共同探討中找到各種解決問題的辦法,有效克服學習困難。當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達成預期目標時,需給予積極肯定,以不斷激發學習動力,繼而能主動堅持實現長遠目標。
(五)通過遷移規律強化教學效果
在教育心理學中,有“學習遷移”的概念,即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有效利用遷移規律,可以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得更多知識,并在適當情境中主動運用原有知識,以免發生知識惰性化。教師在應用遷移規律進行教學設計時,可結合課程特點,從新舊教學內容的聯系引入新知識,合理利用新知識和學生已掌握知識之間的跨度,設置相應問題,實施啟發式教學。此外,還應對學生加強引導,教會他們必要的學習方法,幫助他們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從根本上強化學習遷移能力,以及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
四、結語
總之,在高職教學管理中應用教育心理學,可幫助學生調整學習心態,充分激發學習潛能,提高班級管理效率。學校可通過建立心理咨詢室實施個別心理輔導、實施集體教育、掌握心理問題影響因素、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合理利用遷移規律等方法,充分發揮教育心理學的作用,促進高職院校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明輝. 心理學理論在高職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探討[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10):38.
[2] 汪文娟. 教育心理學在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應用[J]. 心理月刊,2020,15(09):38.
[3] 梁建波,梁樹美. 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J]. 勝利油田職工大學學報,2002(0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