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為例,探討了高職立體化校本教材建設的意義、目標、內容和方法。通過對教材內容的選取和組織、教學資源的整合、教材的呈現方式和多元化學習評價方式的設計,構建了一個立體的、多元化的教學環境,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 立體化校本教材;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資源整合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應用基礎已經成為高職院校中一門重要的課程。為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提高教學質量,立體化校本教材的建設成為高職院校關注的焦點。
一、立體化校本教材的理論探討
(一)立體化教材的定義及其特點
立體化教材是指通過多種教學資源的提供而提出的某課程的整體教學解決方案。其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多維度的內容呈現:立體化教材不僅包括傳統的課本內容,還結合了圖像、音頻、視頻、互動等多種媒介形式,從多個維度呈現學習內容,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通過使用不同的媒體形式,學生可以通過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多種感官進行學習,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2." 主題單元的學習體驗:立體化教材采用主題單元的形式呈現學習內容,每個主題單元圍繞一個核心主題展開,包括相關知識點、案例和實踐活動等,旨在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這種形式的設計使學生能夠系統地學習和掌握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
3." 多元化的學習資源:立體化教材整合多種學習資源,包括課本、多媒體課件、實踐案例、在線測試等,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樣化的學習體驗,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風格,提高學習的效果和興趣。
4. 個性化的學習設計:立體化教材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習慣進行個性化設計,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通過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教師可以為每個學生量身訂制學習計劃和方法,使學習更加有效和有針對性。
5. 開放性的學習環境:立體化教材構建了一個開放性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學生可以自由地探索和發現知識,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立體化教材的設計策略
1. 教學資源的整合策略
在設計立體化教材時,需要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包括課本內容、多媒體課件、實踐案例和在線測試等資源,這些需要被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以構建一個多元化和立體的教學環境。
2. 學習評價的設計策略
設計立體化教材時,關鍵策略是如何設計出多元化的學習評價方式。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可以全面、準確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學習過程,而不僅僅是知識掌握程度。多元化的學習評價方式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理解程度,以便進行適當的教學調整。
3. 學習互動的設計策略
在設計立體化教材時,需要考慮如何設計出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和互動的學習環節。可以通過討論區、在線問答等方式實現。通過這些互動環節,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增強其學習興趣,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4. 學習路徑的設計策略
設計立體化教材時,需要考慮如何設計出合適的學習路徑。包括主題單元的學習順序、知識點之間的關聯等。一個有效的學習路徑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效果,使其在學習過程中更有目標感和成就感。
5. 情境化的學習設計策略
將學習內容融入具體的情境中,通過情境化設計,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增強學習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6. 跨學科整合的學習設計策略
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整合,設計跨學科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跨學科思維。通過跨學科的學習設計,學生能夠更全面地理解和應用知識,在解決問題和面對復雜情境時更具競爭力。
7. 自主學習的培養策略
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設計開放性的學習任務和項目,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高職立體化校本教材建設的意義
(一)提高教學質量
立體化校本教材是一種能夠滿足學生需求的教學資源。其注重個性化教學、實踐性和應用性、跨學科的綜合教學以及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教學能力的提升。立體化校本教材通過選取適當的教學資源,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能夠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體驗和發展機會。
(二)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立體化校本教材通過整合多種教學資源,可構建一個立體的、多元化的教學環境。創新的教學環境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教學方式更加多樣,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習慣。
(三)促進教學模式和方法改革
立體化校本教材的建設能夠激發教師的教學創新意識。傳統的教材往往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標,而立體化校本教材則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通過引入新穎的教學方法、案例分析和實踐操作等,教師可以更加靈活地組織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
(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立體化校本教材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方式,通過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如實踐案例和在線測試等,為學生提供一個全面、多角度的學習環境。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程的基礎知識,還可以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在立體化的教學環境中,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和分析實踐案例,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
(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立體化校本教材的建設需要教師積極參與和設計,這有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可以通過教學資源的整合和創新教學方法的應用,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創新能力。在立體化校本教材的建設過程中,教師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教師不僅是教材的設計者,更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通過參與教材的設計與建設,教師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科知識的內涵與特點,從而更好地將其傳授給學生。在設計和編寫教材的過程中,首先,教師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需求。其次,教師需要關注學科前沿的發展動態,及時引入新的理論觀點和實踐經驗,使教材內容與時俱進。此外,教師需要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和評價方法,確保教材內容的科學性和實用性。最后,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和方式,使教學過程更加生動有趣。
三、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立體化校本教材的建設實踐
(一)教材建設的前期準備
1. 明確教材建設的目標。涉及理解教育的目標,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和技能,還需要考慮到社會、行業和未來的發展趨勢,以便確保教材的內容與時俱進,滿足不斷變化的需求。
2. 確定教材的內容和結構。內容應該全面、系統,既要包含基礎知識,也要有深度和廣度,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能力的學生的需求。結構則需要清晰、合理,使得教材的邏輯性和連貫性得以體現,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3. 考慮教材的呈現方式。好的呈現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也可以使教材更易于理解和記憶。
(二)教材建設的具體實施步驟
在實施教材建設的過程中,有幾個關鍵步驟需要特別注意。首先,需要收集和整理與教學目標和學生需求相關的教材內容。這涉及對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梳理和分類,確保所選教材能夠全面覆蓋教學大綱要求的內容,并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還需要關注教材的時代性和實用性,及時更新教材內容,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和學科發展。其次,在設計教材結構時,需要考慮到章節劃分的合理性和邏輯性,確保每個章節的內容有機銜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還需要合理安排知識點的順序和層次,使教師能夠清晰地了解教學內容的整體框架,從而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此外,制作教材素材是教材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制作過程中,需要注意素材的質量和使用效果,確保它們能夠有效地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需要整合多種教學資源,如網絡課程、實驗設備、實踐活動等,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體驗。通過整合各種資源,可以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讓學生在不同的學習環境中獲取知識和技能。
(三)立體化校本教材建設中的困難與解決方案
1. 加強需求分析是解決教材建設難題的關鍵。在編寫教材之前,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學習特點,通過調查問卷、座談會等方式,與學生、教師和家長進行溝通,了解其對教材的期望和建議??蓞⒖紘鴥韧庀嚓P學科的教材標準和教學大綱,確保教材內容符合教育教學的要求。
2. 借鑒成功經驗是提高教材質量的有效途徑。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和參觀優秀學校,了解其使用的教材和教學方法,并與其他教育專家和學者進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討教材建設的經驗和教訓。借鑒他人的優點和經驗,可以更好地指導自己的教材編寫工作。
3. 優化設計是提升教材質量的重要環節。在教材結構設計方面,應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合理安排章節順序和內容分布。采用模塊化設計,將知識點劃分為多個模塊,方便學生理解和掌握,還應注意教材的邏輯性和連貫性,確保各個模塊之間的銜接自然流暢。
4. 在教材素材的制作方面,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資源,豐富教材內容的形式和表現方式??梢蕴砑訄D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元素,使教材更加生動有趣。利用互聯網資源,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案例,提高教材的時效性和實用性。
四、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立體化校本教材建設的效果評估
(一)目標達成度評估
為了全面了解教材建設的目標是否得以實現,需要對教材的實際使用情況進行評估。通過對教材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確定教材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這包括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掌握程度、教材在教學中的實際運用效果以及學生對教材的滿意度等指標。通過這些評估結果,判斷教材建設的目標是否得到了有效實現,并為后續的教材改進提供參考依據。
(二)質量評價
質量評價包括多個方面,如教材內容的準確性、結構的合理性以及呈現方式的多樣性等。準確性是指教材中的信息和知識是否準確無誤,是否符合學科標準和教學要求。結構的合理性是指教材的內容組織是否合理,是否有清晰的邏輯關系和層次結構。呈現方式的多樣性則是指教材采用了多種不同的呈現方式,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風格。通過對教材質量的綜合評價,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以提高教材的整體質量水平。
(三)影響分析
影響分析評估包括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態度以及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影響因素。學生的學習成績是衡量教材使用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通過考試成績、作業完成情況等方面進行評估。學習態度則是指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和學習動力,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進行評估。創新能力是通過學生的創新作品、創新實踐等方面進行評估。通過對教材使用對學生影響的評估,可以了解教材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為進一步優化教學方法提供依據。
本研究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為例,探討了高職立體化校本教材建設的意義、目標、內容和方法。通過立體化校本教材的建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未來,需要進一步完善立體化校本教材的建設,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參考文獻:
[1] 黨曼麗,張偉喜. 基于“互聯網+”的房屋建筑學立體化教材研究[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07):117-119.
[2] 崔艷梅. 基于信息發展的立體化教材設計與開發[J]. 黑龍江科學,2021,12(07):136-137.
[3] 徐作華. 基于共建共享模式的高職立體化教材建設與實踐[J]. 教育教學論壇,2019(30):238-239.
[4] 牛林杰,史富強. “互聯網+”支持下的“立體化教材”開發分析[J]. 傳播力研究,2019,3(3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