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笔菍嵤┼l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鄉風文明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加強鄉風文明的培育和保護,對于推進鄉村振興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該文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分析培育優良的鄉風文明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性和意義,以及鄉風文明建設面臨的問題,重點對鄉風文明的培育理念、目標和路徑進行探析,以期為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提供好的借鑒和建議。
關鍵詞:鄉風文明;培育困境;鄉村振興;城鄉差別;道德觀念
中圖分類號:D64"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22-0182-04
Abstract: That \"the industry is prosperous, the ecology is livable, the rural style is civilized, the governance is effective, and the life is rich\" is the general requirement of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rural style civiliza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China's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and prote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and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and significance of cultivating excellent rural style civilization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style civilization, and focuses on the cultivation concept, goal and path of rural wind civiliz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suggestive reference and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style civilization.
Keywords: rural style civilization; cultivation dilemma; rural revitaliz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moral concept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戰略安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1]。鄉村要振興, 優良的鄉風文明是保障。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為了實現農村地區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全面發展,而鄉風文明作為農村社會的軟實力和精神支撐,對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影響。鄉風文明強調社會道德、鄉土傳統和社會互助等價值觀念,通過引導和培育鄉風文明,有助于增強農民的凝聚力和互助意識,提升農村居民的文化素質和精神追求,改善農村社會關系,促進農村社區的發展,提升社會治理能力,進一步加強農村社會穩定,在農村地區營造積極向上、和諧美好的文化氛圍,為鄉村振興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通過加強鄉風文明培育的研究與實踐,可以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提供堅實的文化支撐,實現農村的全面發展、鄉村社會的繁榮與進步。
1" 國內外鄉風文明培育的研究現狀
中國學者對鄉風文明的研究一般分為2類,主要集中在政策研究和實證研究。一類是對傳統文化中鄉村文明的研究,另一類是對當下農村文明建設的研究。在傳統文化方面,學者們主要從文化傳承和弘揚的角度來研究鄉村文明。例如,從儒家文化的理論基礎出發,探討鄉村文明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和價值,同時分析當代農村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提出傳統文化在當代農村文明建設中的應用方法和策略。此外,一些學者還基于文化人類學視角,從農村中的儀式、節慶等方面入手,對鄉村文化的內涵和特點進行了深入研究。在當下農村文明建設方面,學者們主要關注的是農村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文明問題。例如,分析“三農”問題背景下農村文明的瓶頸,探討如何發揮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作用,推進農村文明建設;通過調查研究,具體分析農村社會中的文明問題,提出解決之道等。
國外研究鄉村文明的學者比較少,主要研究方向是鄉村社會的發展問題及社區參與和社交資本對鄉風文明的影響。研究發現,積極的社區參與和良好的社交資本有助于培養和傳承鄉風文明,促進社區凝聚力和社會互動。同時,國外的一些學者研究重點關注于探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農村社會發展的不同模式和發展經驗,分析新型城鄉關系對鄉村社會發展的影響等。
2" 鄉風文明的內涵及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
2.1" 鄉風文明的內涵
鄉風,在《國語詞典》中的概念被定義為一種地方風俗,在“百度漢語”中被解釋為鄉里的風俗和地方風俗。在蘇軾的《饋歲》中,有這樣的描述:“亦欲舉鄉風,獨唱無人和。”這里的鄉通“向”,主要是指政治上的歸順,包括對個人的敬仰之意。在王安石《謝林中舍啟》“鄉風有年,修問無所”中,“鄉風”一詞的含義與現代的鄉風基本相同,主要是指農村地區的某種風氣習俗。在《管子·版法》中,同樣有關于鄉風、民風的論述,如“萬民鄉風,旦暮利之”[2]?,F在我們多認為鄉風文明就是指在農村地區形成并代代相傳的道德倫理規范、生活習慣及社會行為規范,是一種中國基層傳統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體系,承載著鄉村價值,體現了濃厚的鄉土氣息,支配著鄉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主要包括道德倫理規范、文藝表演和民俗習慣等。其中,道德倫理規范是鄉風文明的核心,主要包括愛國愛家、親情和睦、友愛互助、誠實守信、尊老敬老、崇尚勞動和尊重他人等品質。文藝表演則是鄉風文明的重要表現形式,如民間歌曲、舞蹈、戲劇等。民俗習慣也是鄉風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年俗、婚俗、祭祀等。
鄉風文明主要有4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傳統性。鄉風文明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代代相傳,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記憶。費孝通的《鄉土中國》中認為中國的鄉土社會是一個生活很安定的社會,非重大天災人禍一般不會輕易挪動,鄉村文化具有一元性、社會結構具有穩定性,“生于斯,死于斯”是中國人的執念,這些價值觀念都保證了鄉風文明的有序傳承。二是地方性。鄉風文明在不同地區有著各自的特色和風格,展現了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比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描述的就是不同的地方群體在不同的自然生存環境中,所采取不同的生產、生活、行為方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導致思想、信仰、價值的差異,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內核及豐富多樣的表現形態。這些形態具有顯著的差異性、獨特性,這就是地方性。三是和諧性。鄉風文明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強調親情、友情和鄰里關系,倡導和睦相處、互助互愛的價值觀,所謂“遠親不如近鄰”就是這一特點的突出體現。四是生態性。鄉風文明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強調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環境的理念。
2.2" 鄉風文明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睘榭傄螅葟娬{鄉村社會的物質富裕,又注重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3]。鄉風文明作為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農村社會的社會道德、風俗習慣、價值信仰和生活方式,與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內在聯系和價值,鄉風醇美也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鄉風文明為鄉村建設和社會穩定提供了重要支持,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重要保障和推動力量。
良好的鄉風文明有利于激發鄉村居民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的主人翁意識。鄉風文明作為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和弘揚鄉風文明有助于激發鄉村居民的文化自豪感,不斷增強鄉村居民對鄉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激發他們對鄉村振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價值上產生共鳴,使農民主動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質和技能,還能在潛移默化中促進鄉村人才培養,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良好的鄉風文明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為鄉村振興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鄉風文明強調親情、友情和鄰里關系,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這與鄉村振興的目標是相契合的。鄉風文明的傳承和保護有助于改變封建文化和陋習,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培養道德良知和公民意識,塑造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增強社會凝聚力,提升社會穩定性,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在鄉村振興中起到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重要作用。同時,鄉風文明又注重崇尚勞動、勤儉節約,這與鄉村產業發展也是密切相關的,通過培育和傳承良好的鄉風文明,可以激發鄉村居民的創業熱情和職業道德,提升農村人口和勞動力的文明素質,促進鄉村產業的升級和發展。
良好的鄉風文明有利于培養和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撐。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歷史遺產,很大一部分都在鄉村,融入在鄉風文明之中。同時,城市文明和鄉村文明也是并行不悖的,可以共同實現良性發展。在鄉村建設過程中,“塑形”和“鑄魂”并重,對優良的鄉風文明的傳承和保護,就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歷史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同時,培育良好的鄉風文明也可以促進文化多樣性發展,不斷增強鄉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心,推動鄉村文化的創新提升及文化產業的發展。
3" 鄉風文明培育困境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強調,“如果我們改變了農村的外在面貌,卻沒有改變農民的精神面貌,那么新農村建設還是在低層次開展”[4]。隨著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改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5]。但是,從目前情況看,鄉風文明培育依然面臨著不少現實困境,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3.1" 城鄉差別引發的文化失衡、價值沖突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城鄉差距一度擴大,社會的主題由穩定性快速向流動性轉變,城市先進的文化思想和鄉村保守的文化習俗之間的沖突使得鄉風文明的傳承面臨挑戰,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所面對的不僅僅只有四季的轉換,還有時代的變更。進入新時代以來,鄉風文明建設被賦予了嶄新的時代意義,主要表現為既是城鄉文明融合發展的文化價值體現,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優秀世界文明的良性互動體現[6]。尤其在現代社會里,每個人都處在一個互聯互通的大環境之中,鄉村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獨特價值體系已不能完全應付逐漸復雜的生活事務,在順從和堅守之間面臨艱難的選擇。
3.2" 傳統鄉土文化的持久性面臨嚴重威脅
一些農村群眾為了謀求更好的生活,會放棄對傳統鄉土文化的堅守,逐漸脫離傳統的鄉村道德風俗和文化習慣,嚴重威脅鄉土文化的持久性。近年來,大量從農村流失的人口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底蘊,很難有機會接觸和傳承鄉土文化。一方面,傳統的農村家庭結構在時代的發展過程中正在由集中性向分散性發展,大部分青年勞動力為了生活的改善,大部分的時間都生活在城市之中,在農村居住的時間很少,沒有條件傳承傳統的鄉土文化;另一方面,傳統文化也在逐漸加快的現代化建設步伐中流失,許多鄉村地區的傳統文化因為鄉村青年的外流和人口老齡化而逐漸消失,一些傳統文化習俗和鄉土傳統技藝正在消亡,很多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缺乏興趣和了解,傳統鄉風文明面臨失傳的危機。如何保護好鄉村的文化遺產,讓它們延續下去,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3.3" 道德觀念的缺失
這個問題也是當前鄉風文明培育的突出問題之一。一方面,由于農村社會監管機制不健全,部分農村居民的道德觀念和法治意識存在淡薄或缺失的情況,個別方面存在亂象;另一方面,當前農村社會關系正在由熟悉性向陌生性轉變。過去,農村居民一般是不敢把誠信作為抵押物的,因為一旦違反將會遭到熟人社會的拋棄,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將受到嚴重制約,而現在則只是將這方面的影響作為其中的一個考量,幾千年傳承下來的鄉規民約失去了原有的作用。隨著農村社會的變遷,逐漸帶來了離婚率上升、子女教育、老人贍養等問題,農村社會以財富衡量價值、天價彩禮引發的攀比問題及惡劣的人際關系等現象也較為普遍,甚至出現一些違法犯罪行為,嚴重污染鄉風文明。
4" 鄉風文明培育路徑探析
鄉風文明的培育是一個長期而綜合性的過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參與,也需要全面而系統的策略。通過教育引導、文化傳承、社會治理、宣傳教育和評價體系的科學結合,可以有效地促進鄉風文明的培育和提升,推動鄉村社會的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實現。
4.1" 進行有效的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
一方面,需要不斷加強農村教育體系建設,將培養具有良好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的農村青年作為重要目標。在學校教育中,要注重道德教育的滲透,開展道德品質培養和鄉土文化傳承的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各種宣傳媒體和渠道,加大對鄉風文明的宣傳力度,推動鄉風文明的普及與弘揚。“大張旗鼓”地開展道德模范和鄉土文化傳承人的宣傳和表彰活動,樹立典型榜樣,引導社會各界關注鄉風文明的重要性,在此過程中要充分發揮鄉賢在社會發展中的模范引領作用,通過組織鄉賢團體或設立鄉賢聯誼會,以鄉賢的品行和行為為楷模,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近年來,宿州市碭山縣在農村地區廣泛開展好媳婦、好兒女、好公婆、好家風和好家訓等評選表彰活動,深入宣傳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的典型事跡,讓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成為農民群眾自覺追求。
4.2" 加強傳統文化的弘揚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豐富的文化傳統,孕育了淳樸的鄉風民俗,培育了村民勤勞文明的生活習慣。要提高對農村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重視程度,建立健全文化遺產保護制度,積極挖掘鄉村特色文化資源,開發獨特的鄉村文化品牌,保持農村地區的獨特魅力。通過開展傳統文化節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鄉土文化知識普及等活動,支持有傳承意愿的農民參與到文化傳承中,并且鼓勵當地政府和社會力量加以支持,讓鄉風文明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增強農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和崇尚傳統文化的意識,也有助于推進以特色文化為基礎的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安徽省巢湖市柘皋鎮汪橋村作為“中國美麗鄉村百佳范例”“安徽省鄉村振興示范村”,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將培育鄉風文明作為重要的抓手和載體,秉持“不搞大拆大建,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的原則,充分保留各個時代的文化印記,以低成本進行微治理,大力保護鄉村文化遺跡,讓“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成為現實。并且通過舉辦“鄉村春晚”“夏至民俗文化節”“鄉村運動會”“舞龍舞獅表演”等活動,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為培育文明的鄉風、民風、家風,探索出了一條成功的道路。
4.3" 完善鄉村治理體系和社會組織建設
通過加強鄉村社會治理,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組織和居民委員會等社會組織,積極引導和促進居民參與和自治。加強鄉村規章制度建設,提升村級干部的素質和能力,有效規范村莊建設和社會管理,營造和諧的社區關系。安徽省宣城市旌德縣新建村推行“積分制”,實施文明鄉風建設新舉措。把群眾踐行村規民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參與文明實踐活動等納入積分范疇,對誠實守信、孝老愛親、家庭和睦等家庭給予積分獎勵;對不遵守村規民約、不良嗜好、紅白事大操大辦等行為扣減相應積分,家庭賬戶積分可在“生態美超市”兌換日常生活用品。從積分制推廣至今,新建村有效遏制了“大操大辦”的不良風氣,切實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充分激發了村民自我治理的激情與熱情,“主人翁”意識明顯增強。
4.4" 因地制宜建立鄉風文明評價體系
建立科學、合理的鄉風文明評價機制,通過持續的評價和監測,可以實現科學合理地評估鄉風文明的發展狀況,及時發現和解決鄉村中的突出問題,提高社會治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為鄉村治理提供依據和指引,這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參考依據。通過評選鄉風文明示范村、評估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情況等方式,也有助于引導和激勵農村居民增強社會責任感、文明素養和道德觀念,推動農村社會的良性發展,有效促進鄉風文明建設工作的開展和落實,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提供良好的鄉土文化環境。
5" 鄉風文明的未來發展趨勢及挑戰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推進,城鄉發展差距可能進一步擴大,城市的現代化程度和生活方式將對農村產生更為快速和深遠的影響,這將增加農村社會的轉型壓力,對鄉風文明的傳承和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加劇,農村人口在城市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比例增加,也將導致農村社區和鄉土文化的衰退,鄉風文明的傳統基礎將繼續受到沖擊,需要采取更為有力的措施來保護和傳承鄉村的文化遺產;另一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和互聯網的發展,使得信息在農村地區的傳播更加便捷,但同時也帶來了信息泛濫、網絡文化的沖擊等問題。農村社會需要引導和培養農民正確使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能力及習慣,提倡健康、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避免信息泛濫和不良信息對鄉風文明的負面影響。
未來中國鄉村的發展將更加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注重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需要加快推進綠色農業發展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這對于鄉風文明的培育與可持續發展具有緊密關聯。當前,鄉村社會治理體系還存在不完善的問題,加強鄉村社會治理體系建設,提高農村社會組織的服務水平和治理能力,促進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秩序,對于培育鄉風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6" 結束語
鄉風文明則鄉村振興,沒有高度的鄉風文明建設,就沒有鄉村的全面振興[7]。鄉風文明的未來發展需要在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與現代社會發展相結合,適應新時代的新需求。鄉風文明的培育不僅要在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傳承、社會治理和評價體系等方面下功夫,在具體措施上出新招、出實招,還要直面信息化和互聯網帶來的問題和挑戰。以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為鄉村振興提供全面充分的文化保障,實現農村社會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塑形鑄魂并重 內外兼修為美[N].農民日報,2023-06-30(001).
[2] 楊璐璐.鄉村振興背景下鄉風文明建設研究[D].南昌:東華理工大學,2022.
[3] 趙然平,崔博丹,陳濤.鄉村振興背景下優秀傳統倫理文化助推村民道德建設研究[J].國際公關,2023(10):108-110.
[4] 全面小康一個也不能少——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的探索與實踐·協調篇[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574070/.
[5] 蘭斌燕.培育文明鄉風 助推鄉村振興[J].農村實用技術,2022(12):94-95,119.
[6] 王楚鑫,丁立江,姜健偉.鄉風文明建設在鄉村振興發展中的保障作用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0(14):20-22.
[7] 覃康惠.以鄉風文明之“魂”引鄉村振興之“路”[J].社科縱橫,2020,35(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