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流行音樂這一藝術形式便迅速在我國傳播、發展,并逐步形成了多元的形式;到了20世紀90年代以后,作曲家們借鑒、運用古典文學,將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元素融入流行音樂創作,并配以強烈真實且獨具特色的民族演唱技法,形成了具有開拓精神和現實意義的“嶺南風”“西北風”等流行風格,風靡全國。21世紀以來,中國流行音樂作品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古典韻味的歌詞、中國傳統的歷史題材、傳統的民族調式、戲曲唱腔等民族性元素的運用,使得中國流行音樂作品創作與演唱形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形成了“民族風”“古風”“戲曲風”等特征。
一、流行音樂作品的“中國風”特征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文化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民族音樂文化的呈現,“中國風”特色出現并迅速在音樂領域傳播開來。“中國風”作為一種獨特的音樂風格,在現代中國流行音樂中具有重要地位。創作者們在創作時融入具有“中國風”的元素,會使作品得到廣泛的關注和認可。中國流行音樂中的“中國風”特征主要體現在音樂元素、歌詞內容、演出形式等多個方面。在音樂元素的運用上,二胡、琵琶、古箏等傳統樂器在現代流行音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為音樂注入了濃郁的“中國風”味,同時中國傳統音樂的調式、民歌旋律等也被借鑒和運用到現代流行音樂的創作中,營造了濃郁的中國民族氛圍。在歌詞內容方面,創作者在作品中融入山水田園、古典詩詞、歷史典故等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以此追溯傳統文化,表達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在一些中國流行歌曲的歌詞中,也有對傳統價值觀和社會現象的思考和探討,會反映當今社會中的一些觀念。在演出形式中,歌手們穿著傳統的中國服裝,配合著傳統的舞蹈(古代宮廷舞、民間舞蹈)和道具,從而呈現出獨特的舞美效果。
二、中國流行音樂創作中民族性元素的運用
中國流行音樂作為融合了傳統和現代的一種音樂形式,在其創作中融入民族性元素,不僅豐富了音樂的內涵和表現形式,還推動了中國音樂文化在當代的傳承和創新。從歌詞、旋律、調式調性、民族樂器、古典詩詞等角度來看,中國流行音樂中的民族性元素在音樂創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寫意的歌詞
歌詞是音樂作品表情達意的一個重要條件,在中國流行音樂創作中,作曲家往往會運用傳統文化中的典故、諺語等,達到增強歌曲“民族性色彩”的目的。例如,周杰倫的《青花瓷》中,使用“天青色”“炊煙裊裊”等寫意性的詞匯和語句,很好地描繪出虛無縹緲的中國式意境,并配以流行音樂元素,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意境美感,展現出人物之間的距離感和悲傷之情;在周杰倫創作的另外一首歌曲《煙花易冷》中,詞作者方文山則是通過帶有韻腳“en”的“雨紛紛”“草木深”“老樹根”等有凄涼色彩的詞匯,巧妙地展現了主人公憂傷的情感。在劉洲創作的《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中,作曲家則直接引用了同名傳統越劇唱段的唱詞:“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似一朵輕云剛出岫。嫻靜猶如花照水,行動好比風扶柳。眼前分明外來客,心底卻似舊時友……”
(二)旋律音調
旋律是音樂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也是流行音樂中表現民族性元素的重要方面。在中國流行音樂創作中,作曲家引用傳統民歌的旋律曲調,運用民族舞蹈的節奏和動感,結合民族樂器的演奏風格進行編創,由此創造出獨特的旋律。例如,在周筆暢、李谷一演唱的歌曲《瀏陽河2008》中,開始部分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湖南民歌《瀏陽河》的曲調,使得歌曲在旋律上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同時也賦予了傳統民歌新的生機。在前奏結束后的主歌部分中,湖南民歌《瀏陽河》中的旋律音調“Sol-La-Dol-La-Sol-Mi-Sol-Mi-Re”,在全曲中共出現了6次,不僅強調并升華了主題的內容,而且突出了作品的民族性元素。在徐佳瑩、蘇通達作曲的歌曲《身騎白馬》中,巧妙地使用了歌仔戲《寒窯苦守》的音調“Sol-Mi-Re-Dol-Mi”,通過逆行、變奏、裁剪的創作技法形成“Re-Mi-Sol-Mi”的核心音調,呈現出獨特的音響效果。
(三)調式調性
調式調性在音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不僅決定了音樂的音高組合,還對音樂的情感和表現形式有重要影響。因而,調式調性也成為流行音樂創作中表現民族性的主要元素之一。例如,在流行歌曲《發如雪》中,周杰倫直接運用了“B宮調式”。在前奏的兩個小節中,運用了合頭換尾的創作技法,突出強調了B宮調式的“B宮音”與“#F徵音”;在主歌中,旋律主要圍繞調式的“商音”發展,形成了“商-角-徵-羽-宮-商”的調式音階。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題曲《北京歡迎你》的創作中,作曲家小柯為凸顯我國民族音樂的特色,以民族五聲調式音階為基礎進行創作。全曲是一個宮調式,開始樂句由“Mi-Sol-Mi-Re-Mi”的音調構成,主要圍繞著調式的角音展開發展;在副歌部分中,開始句是“Mi-Sol-Dol-Sol-La”,形成了上行分解的三和弦形式,在民族性的調式調性中突出展現了大調明朗的色彩。
(四)民族樂器
民族樂器有其獨特的音響特點,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特定地域文化,可以為流行音樂作品創作注入地域特性。例如,在歌曲《往生》的創作中,作曲家王勇將古箏、柳琴作為主要的伴奏樂器,以其獨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為歌曲增色添彩,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東方音樂氛圍,成為搖滾樂的傳世之作;在吳克群的歌曲《將軍令》中,創作者通過運用傳統音樂中的鈸、大鑼、小鑼等民族樂器,使這部作品更具戲曲韻味;歌曲《青花瓷》中運用大鼓、镲片、笛子等民族樂器,將聽眾帶入到一副唯美的山水意境之中;在女子十二樂坊演奏的《奇跡》《輝煌》中,二胡、古箏、竹笛、琵琶等大量中國傳統樂器賦予了歌曲一種悠揚的音樂色彩;在劉德華演唱的《來生緣》中,傳統的二胡樂曲貫穿全曲,將悲傷、哀怨的情緒展現得淋漓盡致。
(五)古典詩詞
古典詩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其優美的辭藻和豐富的意境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文人音樂創作的靈感之源。在中國流行音樂創作中,作曲家們運用古典詩詞為作品賦予深厚的文化內涵,在表達情感的同時展現出自我的創作理念,使作品更具藝術性和文化價值。作曲家們會選用膾炙人口的古典詩詞作為歌詞,為作品賦予獨特的詞曲融合的韻味。在一些流行音樂作品創作中,作曲家會直接引用古典詩詞中的一段詞句,將其作為歌詞的一部分。例如,曾昭瑋創作、編曲的《有一個地方叫遠方》,引用了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中的詞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將古典詩詞中的壯闊景象融入現代流行音樂中,展現了對時光荏苒、人事如夢的思考;由郭亮作曲,馮家妹、陳果毅、SMA患者兒童等演唱的歌曲《草》中,引用唐代詩人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詞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通過將古典詩詞中的對自然的描寫和對生命的感悟融入歌曲中,展現了時光流轉、生命脆弱的主題,使作品更具深度。創作者在創作這些作品時對古典詩詞進行音樂化處理,既豐富了作品的文化內涵,使作品更具深度和情感共鳴,又充分地展現了古典詩詞的藝術價值和文化魅力。
三、中國流行音樂演唱中民族性元素的體現
中國流行音樂作品演唱中的民族性元素主要體現在語言和發音、中國傳統戲曲聲腔兩個方面。演唱者可以運用民族語言或方言、搭配傳統的服飾和發型、加入民族舞蹈動作、引用傳統文化符號和象征、選擇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豐富歌曲的文化內涵,使其更加貼近當地的語言文化和民族文化,增強作品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一)地域性的語言和發音
中國流行音樂的語言和發音基于漢語普通話,也就是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作為我國通用的標準性語言,被廣泛應用于中國流行音樂的歌詞和演唱中。但是,在一些音樂作品的二度創演中,歌手往往會運用方言或當地語言特色進行演出,如北方民族語言中特定的方言詞匯、北京話中的兒化音、長沙話中的卷舌音等,通過地域方言的語感與音調色彩展現民族性。“靈魂歌者”扎西平措演唱的《阿媽的手》旋律優美動聽,歌詞深情感人,受到了廣大聽眾的喜愛。這首歌曲以維吾爾語為演唱語言,表達出歌手對母親和家鄉的思念與感恩之情。在中國新歌聲節目中,張超洋翻唱孫燕姿的流行音樂作品《遇見》,使用陜西方言進行演唱,令人耳目一新;臺灣創作歌手謝宇威運用客家語演唱《花樹下》,通過其詞匯和獨特的語法結構、俚語等地方性元素,引發了聽眾的情感共鳴;南拳媽媽演唱《牡丹江》時運用“甭”這一特色詞,凸顯出北方地域性語言特征。
(二)中國傳統戲曲聲腔
在“中國風”的流行音樂創作與演出中,作曲家、編創者、演唱者會將中國傳統戲曲中的聲腔融入其中,主要有梆子腔、昆腔以及京劇唱腔等。在眾多的唱腔中,京劇唱腔尤為常見。例如,李玉剛演唱的《新貴妃醉酒》中,運用了京劇的唱腔,通過與流行唱法的融合使人回味無窮;張弛演唱的《悟空》中,運用了京劇中極具特色的“高撥子”的聲腔,以此來表現“悟空”的個性;譚維維演唱的《給你一點顏色》中,運用了華陰老腔的唱腔技法,使聲音具有極強的穿透力;王力宏演唱的歌曲《在梅邊》中,運用了昆曲“牡丹亭”的唱腔;劉佳惠演唱的《北京一夜》中,將京劇唱腔中的吊嗓與西方搖滾音樂進行了完美融合;周杰倫演唱的歌曲《霍元甲》中,則運用了京劇花旦的唱腔;王琪演唱的流行歌曲《情人迷》中,巧妙地運用了二人轉的唱法,使更多的人能夠認識東北傳統民間藝術;姚明作曲的《故鄉是北京》這首歌曲中,第一部分A樂段中運用西皮唱腔,且在再現的A1段落中再次呈現,并在該部分加入西皮的搖板,在B樂段中,運用了“高撥子”的唱腔和京韻大鼓的說唱形式。
四、結語
在中國流行音樂作品的創作與演唱中,民族性元素的融入是一種重要的現象。創作者和演唱者們從歌曲的歌詞、曲調、歌唱方式以及舞臺表現形式等多個方面,將民族性元素展現得淋漓盡致。從作品角度來看,民族性元素可以體現在歌詞中對傳統文化、民族歷史、地域風景等的描寫,以及對民族樂器、民歌、傳統音樂形式等的運用。這些元素使歌曲更加貼近民族文化,更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獨特韻味。從作曲家角度來看,他們在創作過程中融入了獨特的民族音樂元素,并研究和創新傳統音樂,使得流行音樂作品不僅具有現代的時尚感,還保留、傳承了民族音樂的獨特性。從歌手、演唱者角度來看,演唱者在演出時可以通過舞臺表現形式,如舞蹈、服飾、化妝、燈光效果等的設計,豐富歌曲的演出效果,體現歌曲的民族性。(吉林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汪進(1997—),男,黑龍江齊齊哈爾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流行音樂表演(演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