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歌劇《沂蒙山》概述
歌劇《沂蒙山》,是經過作曲家欒凱,編劇王曉嶺、李文緒的共同努力而成的,他們以沂蒙山為創作背景,講述了在抗日戰爭中軍民團結友愛,共同砥礪前行的故事,體現了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對我國民族歌劇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渡n天把眼睜一睜》是歌劇《沂蒙山》中女主角海棠的經典唱段,演唱難度較高,也是最具有戲劇性的一個唱段,對其進行分析研究,能夠使讀者更加了解民歌歌劇,也會給歌者帶來演唱方面的啟發。本文首先分析歌劇《沂蒙山》的創作背景,然后從曲式方面對《蒼天把眼睜一睜》的創作特點進行論述,最后從演唱技巧和情感的表達方面對《蒼天把眼睜一睜》進行分析。
二、《蒼天把眼睜一睜》的創作特點
(一)創作背景
該劇的故事背景發生在沂蒙山,在創作初期,《沂蒙山》的主創團隊曾多次去實地調研考察,他們一步步走過當年紅軍所走過的路,并沿途與附近村民交流,還虛心向老前輩求教。導演黃定山、作曲家欒凱、編劇王曉嶺及主演們認真地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不停地打磨,最終成就了這部歌劇。作曲家欒凱曾說:“創作是一次從無到有的艱辛過程。在這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中每天我做的就是和編劇、歌手進行交流、磨合,一次次修改、一次次自我折磨、一次次在思想與靈感的碰撞之中將細節不斷完善……也正是這種觸動靈魂的洗禮成為我創作的強大精神動力。”
(二)曲式特征
這部歌劇是以革命老區沂蒙山為創作背景,因此整部歌劇中都有山東傳統音樂元素,并運用了民族樂器嗩吶、竹笛、琵琶等,它們與現代舞美設計結合在一起,生動地描繪了感天動地的歷史畫面,具有非常濃郁的山東地方特色。本首歌曲旋律起伏較大,它的曲式結構為復三部曲式,結構清晰,情感深沉。
第1小節至43小節為本樂曲的首部,該部分運用了大量的柱式和弦、重音記號,短暫急促,渲染了緊張急促的氛圍。首部的第一部分為4/4拍,首句“蒼天啊”直接把情緒推向了一個高度,表達了女主角海棠悲憤交加、呼天喊地、無奈的情緒。第二句中的“槍響如霹靂”與“剎那間地裂天崩”著重強調每一個字,恍如晴天霹靂一般響在海棠的頭頂,之后“揪腸穿心”出現了兩次,調式為C徵。首部的第二部分為6/8拍,這使得節奏更加的緊湊,情緒更加激烈。這部分兩個“小山子”的念白,更是凸顯了一個母親面對孩子去世的心痛和無奈。首部的最后一個部分訴說了海棠在兩個孩子間無奈的選擇,她內心掙扎卻無可奈何。最后一句“留哪個,舍哪個”的音高逐漸升高,體現了海棠內心的崩潰和糾結,最終結束在C徵調式。
第44小節至55小節是本樂曲的中部,該樂段的伴奏部分由首部的柱式和弦轉變為分解和弦,速度也變為慢板,讓聽眾的心情逐漸平穩,隨著進入訴說階段,海棠娓娓道來,樂段更加舒緩。“孩子啊,請原諒娘親”體現出海棠對小山子的依依不舍,她發自內心祈求孩子的原諒,令人潸然淚下。
第56小節至72小節是本樂曲的再現段,也是本首詠嘆調的高潮部分。該樂段雖與首段的主題材料相同,但情緒卻更加的高漲,它把聽眾從敘述階段重新拉回到緊張的氣氛中,一句“血染青山春又生”便能看出海棠堅強的內心,為了給死去的親人報仇,為了革命事業整理行裝再出發,也體現了沂蒙人民對革命事業堅定不變的信心。
三、《蒼天把眼睜一睜》的演唱分析
《蒼天把眼睜一睜》是歌劇《沂蒙山》第五幕中的最后一個唱段,也是女主海棠最核心的一首詠嘆調。作曲家欒凱在繼承傳統歌劇的基礎上,對含有戲曲音樂元素的詠嘆調作了創新,在采用板腔體的同時,為了凸顯板式變化,將板腔體中的剁板、拖腔和緊拉慢唱融入其中,雖使得演唱作品的難度增大,卻呈現了新的音樂面貌。詠嘆調從海棠一聲聲的質問到對小山子的依依不舍再到對革命的堅定信念,無一不在考驗歌者的演唱技術和表演能力??梢哉f,這首詠嘆調在情緒上的轉變和整體的層次感上是極難把握的。
1.氣息
氣息是歌曲的律動,氣息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聲音的好壞,每一個歌唱者只有把握好歌曲的呼吸才能把握好歌曲的律動,科學的呼吸方式加上對歌曲節奏速度的把握,才能使一首音樂作品呈現出本身表達的效果。比如第一句“蒼天啊把眼睜一睜”音域跨度較大且伴奏較短,因此吸氣時歌者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重音記號的出現使得歌者需要以更深厚的氣息來支撐歌曲的爆發來表現海棠的歇斯底里。“一聲槍響如霹靂,剎那時間地裂天崩”,此句的每個唱詞都有重音記號,因此歌者在演唱之前要做好充足的準備,運用腹部來保持張力。歌曲的中部表達的是海棠對兒子小山子的依依不舍,簡樸真實的唱詞把聽眾帶入海棠的靈魂深處,因此歌者在演唱時應該尤為注意氣息的連貫和語氣,以免破壞整段的氛圍。最后一段連著三句的“血染青山春又生”,音高一句比一句高,非??简灨枵邔庀⒌陌芽啬芰Γ詈蟮慕Y束句是情緒的高潮,需要有充足的氣息支撐來每一個音以表達海棠對革命的信心和期盼。
2.咬字吐字
所謂咬字就是按歌詞的要求,使口和喉的有關部位保持一定狀態并適當著力,并在咬字過程中保持字音的純正;吐字則是通過呼氣使聲帶振動,在身體的有關部位產生共鳴,并在口和喉的有關部位做成念字的狀態,將字送出口外。本選段第一句唱詞“蒼天啊把眼睜一睜,可憐我孩子這樣苦命”中的“蒼天啊”一定要大膽咬字并且要有爆發力,“蒼”字要歸韻,“啊”字要貼著上牙蓋集中到眉心唱出,“睜一睜”可以使用“擻音”的演唱技巧,來刻畫海棠內心的痛;“苦”和“命”字要貼著上牙膛唱出,且“命”字要歸韻。唱詞“一聲槍響如霹靂,剎那時間地裂天崩”每個都標有重音記號,因此歌者在演唱時要特別注意咬字,不要停留在口腔里。
到了中部,出現了許多拖腔,因此歌者在歌唱時要做到字頭清晰地打出去,中間維持好氣息,然后及時地歸韻,保證字腹的圓潤飽滿,否則會出現咬字不清晰的情況。最后一段“血染青山春又生”的“山”字要格外注意,字頭唱出去后一定要及時歸韻到“an”上,“生”字字頭唱出去后要歸韻到“eng”上。
3.共鳴
共鳴一般是指物體因共振而發聲,人體主要有胸腔、口腔和頭腔三大共鳴腔體。共鳴最大的作用就是提高音量和改變音色,本首詠嘆調中的第一句唱詞“蒼天啊把眼睜一睜”,是海棠痛失愛子后崩潰的唱詞,因此歌者在演唱時應充分調動情緒,打開腔體,增強歌曲的表現力和穿透力。兩句“留哪個,舍哪個”是情感的遞增、情緒的爆發,因此歌者在演唱時要將腔體保持不變,第二句時再給爆發來達到變化。歌曲的中段采用慢板,海棠以嘶啞的聲音表達自己對兒子的思念,歌曲情感更為婉轉,音樂旋律顯得曲折動人。這是海棠對兒子依依不舍的內心訴說,因此歌者在演唱時要用到胸腔共鳴加強敘述感。歌曲的再現段是一個情緒的遞增、情感的升華,三次連續的“長命百歲一場夢,血染青山春又生”是海棠對革命成功的堅定信念和期盼,因此歌者在演唱時要充分打開腔體,運用頭腔共鳴增強歌曲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4.速度與節奏
節奏在音樂中表示長短不一的音符的組合,有一定規律的進程;速度則與音樂所表達的情緒、情感有關。本選段的速度變化較多,從首句以60拍的速度到下一小節70拍和50拍的速度及后面出現的180拍,短短的兩句出現了較多的速度變化,歌者在演出時要唱出緊拉慢唱的感覺。到了18小節,節拍從4/4拍變為6/8拍、5/8拍,后又回到4/4拍,節拍與節拍型不斷出現變化,從聽覺與節奏的感知上讓音樂的層次更加豐富、鮮明。中段的速度以每分鐘50拍進入,這是本首詠嘆調抒情的一個部分,闡述了海棠對小山子的依依不舍之情。再現段與首段速度大概一致,因此歌者在演唱時仍然要保持緊拉慢唱的狀態,最終以每分鐘110的速度結束此樂曲。
5.情感的表達
一首歌曲的演繹是否能和觀眾產生共鳴,是否能夠打動聽眾,與技術的好壞有密切的聯系,但歌者的真情演唱才最能夠走進聽眾的內心。因此在演繹這首詠嘆調時,歌者要把自己當成海棠,設身處地的感受海棠的內心。歌曲的第一句“蒼天啊把眼睜一睜,可憐我孩子這樣苦命”,是小山子去世海棠呼天喊地向蒼天發出的質問,她的內心是悲痛的,因此歌者在演唱時要調動好情緒,要具有較強的爆發力,將崩潰的情緒展現得淋漓盡致。緊接著18—22小節“電在閃,雷在鳴?;鹪跓谟俊液拮约何液逕o能”,這句是海棠痛恨自己沒有救下小山子的苦悶和悲痛,此時海棠的內心是心急如焚的,歌者在演唱時要用焦急的口吻來演唱,把海棠從崩潰到無奈的情緒表達出來。22—23小節的兩句念白“小山子!小山子!”,第一句“小山子”是海棠情感的積淀,是不舍與挽留,第二句“小山子”是情感的爆發,是痛苦的吶喊,因此歌者要注意第一句念白應是收著的,第二句的念白要有較強的爆發來凸顯海棠的痛苦。36—42小節“手心手背都是肉……留誰舍誰都心疼”,這時海棠內心是掙扎的,歌者在此要唱出掙扎和無奈的感覺,唱出海棠為了大愛而舍小愛的崇高精神。
中段的敘述部分(45—55小節)是海棠在請求孩子的原諒,是對小山子依依不舍的留戀。相較于呈示段的痛苦仇恨,中部更像是海棠訴說自己的無奈,希望孩子能夠原諒自己,因此在情感變化上要表現出痛苦與哀傷。最后46—61小節是對呈示的變化重復,再次強調主題,情感得到了升華,此時海棠百感交集。因此,歌者在演唱時更多的不是表達痛苦,而是化悲憤為力量,展現對革命事業勝利的堅定信念和信心,使得海棠的形象更加飽滿。
四、結語
《沂蒙山》作為新創歌劇作出了一些舞臺探索——它全景式、濃縮式地展現了沂蒙人民的抗戰史,唱響了一曲曲頌揚沂蒙精神的英雄贊歌,更從多個方面對中國民族歌劇的發展作出了積極創新。其詠嘆調《蒼天把眼睜一睜》也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它的旋律跌宕起伏,情緒多變,歌曲速度也極為豐富。但除了唱,演也非常重要,二者相融合才能帶給觀眾身臨其境的感覺,使聽眾感同身受。本文從歌劇的創作背景、曲式特征及演唱分析方面探討了筆者對這一作品的看法,也感受到作品創作的不易。(海南大學)
作者簡介:王鑫(2000—),女,山西呂梁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音樂(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