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作為各民族文學的源頭之一,是人類文化記憶的根本,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文章從比較神話學的角度出發,從神話文本、敘事結構、人物形象和原始崇拜等方面對比牛郎織女神話和珀耳塞福涅神話,以了解本民族與其他民族文化內核及思維形式的異同,深入了解民間文學。
一、牛郎織女與珀耳塞福涅神話文本
(一)中國的牛郎織女神話
《詩經·小雅·大東》是牛郎織女故事的濫觴,并沒有愛情色彩和性別特征;到《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愛情因素才介入牛郎織女的故事;魏晉時期,曹植創作《九詠》,其中出現“牽牛為夫,織女為婦”,說明牽??椗延谢橐鲫P系;《荊楚歲時記》中詳細描繪了七夕節風俗。牛郎織女神話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故事內容得到完善,并且在中后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本文以大眾熟知的袁珂的《中國神話》為主要依據,該版本中,牛郎以種地維持生計,有一頭老牛,有一天織女下凡沐浴,根據老牛的指引,牛郎來到河邊偷了織女的衣物,于是織女嫁給牛郎,然而王母娘娘發現此事,將織女帶回天上,但二人的愛情感動了喜鵲,在喜鵲的幫助下,每年的七月初七他們能夠在鵲橋相會。
(二)古希臘的珀耳塞福涅神話
作為冥后的珀耳塞福涅是希臘神話中典型的女神形象之一,她是農業之神德墨忒爾的孩子,赫西俄德所著的《神譜》最早出現關于這對母女的記錄:“天神宙斯和女神德墨忒爾共同孕育出少女珀耳塞福涅,冥王哈迪斯設下計謀將珀耳塞福涅搶奪至冥府,偉大的宙斯允許了他們的婚姻?!?/p>
德墨忒爾發現女兒失蹤后遍尋不得,使人間顆粒無收。最終宙斯說服哈德斯送回珀耳塞福涅,讓其與母親團聚。然而珀耳塞福涅因吃下來自冥界的石榴籽,每年三分之一的時間都要待在冥界。
荷馬體頌詩中也有相關記載,冥王哈迪斯愛上了年輕純真的珀耳塞福涅,在宙斯的暗中支持下,他用水仙花引誘珀耳塞福涅,駕著馬車將其劫持到冥府。這在《致德墨忒爾》中有明確的描述。
總體來說,珀耳塞福涅神話沒有發生較大的變動,故事構架清晰明了,持續穩定地流傳下來。
二、牛郎織女和珀耳塞福涅神話的內容解讀
(一)二者都是以契約為主導的三元敘事結構
結構主義理論家格雷馬斯從故事的情節出發,以故事內容為核心,將敘事模式分為三種形態:一是契約型組合,“故事的中心涉及某種契約的訂立和撕毀,它包括命令與接受命令,禁令與違禁,表現于人際關系,就產生了雙向的矛盾和對應的調節”;二是完成型組合,其穿插了眾多磨礪和考驗,以主人公肩負使命并不懈斗爭的經歷彰顯其無畏艱難困苦的精神力量;三是離合型組合,其包含了相遇、轉移、分離和迷失的各種人際關系狀態。
契約是人類社會的形態之一,神話故事中往往存在著默認的宇宙契約,神與人的差別正是宇宙契約的體現。宇宙契約通常建立在主人公和更高權力者之間,這個更高權力者經常是神明,他們制定、維護并監視契約的實施,主人公接受契約,隨后又因某些原因不得不破壞契約,而舊契約的破壞往往會催生出新契約,于是故事整體便呈現出以下特征:以舊的宇宙契約被主人公破壞為開端,再以更高權力者和主人公建立新的宇宙契約為故事主體。其中破壞契約與重塑契約的過程則導致人物聚散離合,契約型序列引出了離合型序列,人物在經歷考驗的過程中又形成了完成型序列,三種序列的表現內容不同,會形成不同的故事矛盾沖突和思想內涵。
牛郎織女和珀耳塞福涅神話是以契約型為主要敘事模式的故事,另外兩種序列都圍繞契約的建立與破壞展開。從敘事內容出發,可以進行如下的敘事結構概括。
首先,契約的建立:牛郎織女私訂終身;哈迪斯擄走珀耳塞福涅成婚。其次,契約的破壞:王母娘娘將織女帶回天庭,牛郎披上牛皮追趕(完成型序列),王母劃出天河;德墨忒爾尋找女兒(完成型序列),使人間顆粒無收,宙斯妥協,珀耳塞福涅回到母親身邊。最后,新契約建立:牛郎織女一年一會(離合型序列);珀耳塞福涅每年三分之一的時間都要待在冥府(離合型序列)。
無論是西方神話還是中國的神話,都遵循天界、人間、冥界的空間規律,天界是神明的所在,冥界則是死亡和痛苦的象征,陰陽對立,界限分明。牛郎與仙女相愛,冥府的哈迪斯將珀耳塞福涅帶至地下結婚,他們都訂下了愛情契約。但由于外部權力的干預,平衡狀態被破壞,情節更替:王母娘娘將織女捉回;德墨忒爾說服宙斯令女兒重返人間。愛情契約被打破,于是主人公尋找對抗更高權力者的方式,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追趕至天上,哈迪斯哄騙珀耳塞福涅吃下令靈魂無法真正復生的石榴籽,于是新的契約形式出現:牛郎織女一年一會;珀耳塞福涅在人間和地府間來回。這兩個故事都是圓形結構,新的宇宙契約都是和愛情契約妥協的結果。
(二)二者行為模式的拆解
珀耳塞福涅和牛郎織女神話的行為模式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可以分為如下幾個層次。
第一出現,女性客體到來;第二告知,男性主體通過輔助者的幫助得知女性客體的存在;第三相逢,男性主導,與女性在特定契機下建立聯系;第四掠奪,男性侵略打擊女性力量的象征;第五失勢,當女性權力丟失時,她們失去回到原點的能力;第六婚姻,處于社會權力高位的男性與弱勢的女性結為夫妻;第七得勢,低位的女性重獲力量;第八離開,女性恢復力量后離開男性主體;第九再次相逢,歷史重復,主導方男性和被動方女性再度結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珀耳塞福涅神話中,宙斯在推進情節上具有獨特的作用,他作為宇宙最高力量的象征,前期是男性主體哈迪斯的輔助者,哈迪斯是在取得他的默許后綁架女性客體珀耳塞福涅,但后期由于德墨忒爾的脅迫,宙斯的身份轉換——他不再是冥王的支持力量,而是敦促其返還珀耳塞福涅,成為與德墨忒爾同一陣線的反對者。
(三)男權社會性別秩序下的女性悲劇
站在現代觀念立場來分析,牛郎織女和珀耳塞福涅的故事多半帶有深刻的反邏輯感和道德偏離感。眾所周知,故事的敘述者通常以自身性格和思維邏輯為出發點,傾向于敘述包含一定虛假成分的現實,神話的流傳內容是由敘述者主導的,因此假如以單一視角為標準,則無法全面理解作品的深層內涵。
數千年的父權社會決定了神話的敘述思維多為男性思維,在牛郎織女和珀耳塞福涅神話的傳統視角即男性視角中,男子娶妻意味著他獲得了通往主流社會的證明,對娶妻的幻想和性的渴望便成為男性的潛在心理欲望,于是他們以“偷竊”“搶奪”的方式彌補心理缺憾。在男權視角下,織女是為愛情主動背叛天庭的女子,珀耳塞福涅是甘愿居于地府的冥后,她們是為了男性而犧牲自我的客體,形象非常單一。如要探究神話的深層社會內涵,則需要擺脫傳統的父權話語。從女性視角切入來看,織女被偷衣物是失去力量的象征,珀耳塞福涅被掠至地府更是赤裸的暴力,與愛情毫無關聯,她們是純粹的受害者。由此看來,傳統男性視角只是給實為剝削的事實鍍上了一層糖衣。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兩個神話中女性的回歸都象征著她們從“失去力量”向“取回力量”轉變,這是對男性權力的反叛,但由于分離時男性和女性已然建立了情感聯結,他們的分離更大程度上代表著對最高權力者的屈服,這在牛郎織女神話中體現為對封建統治者的妥協;在珀耳塞福涅神話中體現為對宙斯這一父權最高象征的臣服?;橐鲈谀袡嗌鐣惺桥哉嬲砷L的標志,在珀耳塞福涅神話中,德墨忒爾作為母親,對女兒的占有欲、保護欲外化為強大的力量,母性本能使其破壞女兒的婚姻,阻礙珀耳塞福涅通過“婚姻”實現“個性化”,母女聯結違抗父系社會的夫妻聯結。而德墨忒爾向宙斯的妥協代表著母親占有女兒的權力分崩離析,這恰恰是女性割裂母女紐帶后走向個體化的人類經驗的一個隱喻——女性告別原生家庭走向婚姻,成為男性的附屬。
綜上所述,無論是女性角色和男性角色之間非道德的結合,還是女性角色唯有通過婚姻這一生命歷程才能標志其走向成熟的主流敘述,都反映了男權社會性別秩序下的女性悲劇。
三、牛郎織女和珀耳塞福涅神話形象內涵對比
(一)人物形象對比
社會參與塑造了人的性格,不同社會、不同的民族文化使人物個性有鮮明的差別。可以說,人物形象是社會文化的縮影。
牛郎織女和珀耳塞福涅神話中,牛郎和哈迪斯都是勇于爭取愛情的主人公,二者最明顯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是凡人,后者則是神明。牛郎是一個農民,他樸實勤勞、家境貧寒,但其性格形象不夠立體。牛郎所代表的典型的農民形象體現著農耕文明男性的社會職能,展露出男權社會對男性外貌以及性格的包容。而哈迪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核心神明之一,他戴著頭盔,手持雙叉戟,敢于冒險,以個人目的為指歸,自私陰險、貪婪暴力。哈迪斯不但以暴力的方式搶奪珀耳塞福涅,還欺騙她吃下石榴籽,導致珀耳塞福涅無法永遠離開冥界。其形象既體現西方社會對于力量的崇拜,也展現了希臘神話的共同特征,即世俗的缺陷和人性的欲望,但都具有戰斗精神,且他們的戰斗是為了個人榮譽和自我理想的實現。
此外,在這兩部神話中,人物形象的社會定位存在明顯差異。西方的男主人公角色是強者,用個人力量爭得美人,追求幸福;東方的男性角色是弱者,用自己的品格感動統治者,從而獲得仙女的認可??椗顽甓Dm然都是男權凝視下的產物,但她們也存在不同之處:織女雖然是神女,但是其身份始終以“牛郎的妻子”為主導,“仙女”身份被削弱;而珀耳塞福涅不僅是哈迪斯的妻子,還是與其共享權力的冥府的女性統治者。雖然珀耳塞福涅也處于被掠奪的地位,但其社會定位更為寬廣,其農業守護神和冥界統治者的形象未被撼動,珀耳塞福涅的女性生命經驗顯然比織女要豐富得多。
(二)神話故事模式中的中西精神文化對比
“男女身份在兩部神話中有著相同的主客關系,但是在角色定位上卻顯示出很大的差異,這種角色定位的差異反映出了中西方性別文化的不同特性。”中國以農業經濟為基礎,固定的地理空間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有序,發展出一套重視綱常倫理的社會規則。牛郎勤勞孝順感動上天,娶回織女,完成了人生理想,這樣的情節設置離不開當時社會頂層對于普通民眾的思想教化,目的是鞏固男耕女織的社會秩序。
希臘處于濱海地區,其特殊的地理環境使航海成為希臘人民重要的謀生手段,海洋語境進一步促進希臘人獨立意識的蘇醒,使其形成熱愛冒險的性格。私有制的出現又催生出英雄主義,在命運與自然的博弈中,原始欲望、利己本性得到釋放,因此希臘重視人的個體情感欲望,激勵人們進行挑戰。希臘神明和英雄都具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會堅持不懈地抗爭命運。哈迪斯的冒險精神、個人主義正是古希臘民族精神意志的表現,珀耳塞福涅作為冥界統治者與農業女神的女性生命經驗的強調,則反映出希臘文明對于生命與未知的探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作者簡介:周依(2002—),女,江蘇宜興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民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