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和《活著》都是1994年上映的電影,兩部作品一經上映均取得了極高的口碑,成為電影銀幕史上的經典之作。兩部電影的故事結構、人物塑造和主題意義有很大的差異,但講的都是人的故事,都是通過講述主人公在困境中的奮斗與求生來探討人性、希望和自由。也正是這種對人性與生命的思考,使這兩部電影成為人類贊歌的典范之作。
一、故事結構
線性敘事方式能夠讓觀眾沉浸在角色的成長和遭遇中,逐步感受情感的變化。觀眾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情節的發展,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心路歷程和故事的內涵。回憶和閃回的元素能夠豐富故事的層次,更好地展現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和歷史背景,加深觀眾對角色的情感認同和對故事意義的理解。《肖申克的救贖》與《活著》兩部影片通過選擇不同的敘事方式和時間線,以獨特的方式呈現故事,影響觀眾對角色和故事的理解。
《肖申克的救贖》采用線性敘事方式,故事按照時間順序推進,從主角安迪·杜弗雷恩進入肖申克監獄開始,一直到他最終獲得自由結束。故事開始于安迪被冤枉入獄,先是展示了他在監獄中的生活和與其他囚犯的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安迪充分運用他的才華和智慧,通過與其他囚犯的合作逐漸改變了自己在監獄的生活狀況。《活著》也主要采用線性敘事方式,但同時融入了回憶和閃回的元素。通過主人公福貴的回憶和內心獨白,展示了他一生的經歷和人生觀的變化。故事以福貴出生于一個富裕的家庭開始,隨后福貴的家族衰落,在動蕩的環境中,經受了一系列苦難,最終以福貴老去和回憶自己的人生為結束。
兩部電影都采用了線性敘事方式,按照時間順序呈現故事。這種敘事方式讓觀眾能夠跟隨主角的經歷和成長,逐步了解角色的內心世界和成長軌跡。《活著》相比于《肖申克的救贖》多了回憶和閃回的元素。通過福貴的回憶和內心獨白,觀眾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他的過去和內心世界,同時也能夠更好地理解社會變革對他的影響。
二、人物塑造
人物是故事的核心所在,人物塑造的成功與否決定著影片的成敗。《肖申克的救贖》與《活著》講述的是不同的故事,人物塑造自然不同。《肖申克的救贖》在塑造人物時更加突出個人主義和對自由的追求;《活著》在塑造人物時則注重家庭、親情與生活的真諦。但無論是西方的個人主義還是東方的以家庭為核心,其所表達的都是對生命的珍視,展現對人性的思考,因此所表現的都是更為宏大的生存主題。
(一)主角
兩部電影中的主人公安迪和福貴在面對生活的困境與不公時,采取了不同的態度和行動,體現了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安迪是一個堅持自我、追求自由、勇于反抗、不失希望的人,他用智慧和勇氣實現了越獄的壯舉,找回了自己的尊嚴和幸福。福貴是一個順從命運、忍受苦難、無力反抗、失去希望的人,親人、財產先后離他而去,最后只剩下一頭老牛陪伴他。
首先,安迪和福貴的生活背景有很大的差異,安迪是一個成功的銀行家,擁有高學歷和高收入,享受著城市的文明和便利。福貴原本是個地主少爺,但嗜賭成性,敗光了家業,過著艱苦的生活。這兩種背景造就了他們不同的性格和氣質,也影響了他們對生活的看法和期待。
其次,安迪和福貴都遭遇了不幸的事情,失去了他們原本平靜的生活。安迪被冤枉殺害了自己的妻子和她的情人,被判處終身監禁,失去了自由和尊嚴。福貴被迫加入國民黨軍隊,被俘虜后回到家鄉,發現自己的父親已經死去,自己的土地和房子被地主奪走,失去了家庭和財產。這兩種不幸都是社會的不公正和腐敗所導致的,讓他們感受到了人生的無常和殘酷。但是,安迪和福貴在應對不幸時,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安迪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為監獄里的其他囚犯提供幫助與服務,贏得了他們的尊重和友誼。他也基于自己的勇氣和毅力制訂了逃跑計劃,并在二十年后成功越獄。他還把典獄長諾頓的罪行揭露給媒體,讓典獄長得到了應有的懲罰。安迪用行動證明了自己是一個有骨氣、有原則、有夢想、有希望的人。福貴沒有抗爭自己的命運和環境,他只是忍受苦難和痛苦,無力改變自己的處境,只能依靠自己微薄的收入維持生活。他也沒有為自己或者家人尋找更好的機會或者出路,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一個個死去。福貴的行動顯示出其是一個順從、消極、無奈、絕望的人。
最后,安迪和福貴在價值觀上也有很大的差異。安迪重視個人的尊嚴和自由,他認為人生是有意義和價值的,只要有信心和努力,就可以實現自己的目標。他也重視友情和正義,他對自己的朋友瑞德忠誠而真誠,對自己的敵人諾頓公正而果斷。他的價值觀是積極的、人性的、理想的。福貴重視家庭和生存,他認為人生是無意義和無價值的,只要能活著就已經是一種幸運。他也重視忠誠和善良,他對自己的妻子家珍忠貞而溫柔,也會關心自己的朋友祥叔。他的價值觀是消極的、悲觀的、現實的。
(二)配角
瑞德和祥叔的身份地位有很大差別,瑞德是一個被判處終身監禁的囚犯,他在監獄里沒有自由和權利,只能服從典獄長和看守的命令與規則;祥叔是一個自由的農民,他在農村有自己的土地和房子,可以自己安排生活和工作。這兩種身份地位造成了他們不同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也影響了他們對社會的認識和態度。
瑞德和祥叔在體制化程度上也有很大的差異。瑞德是一個深受體制化影響的人,他在監獄里待了四十年,逐漸習慣了被管制的生活,他對自由有渴望但也有恐懼。他在出獄后,感到了不適應和無所適從,甚至想要重新回到監獄。祥叔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人,他在農村里生活了一輩子,一直保持自己的思想和個性,他對新社會有期待但也有迷茫。他在社會變革中,感到了困惑和無奈,但也沒有放棄自己的信念。
瑞德和祥叔都是主人公的好友與知己,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主人公的啟發和感染。瑞德是安迪在監獄里最親密的朋友,他們經常一起聊天、下棋、聽音樂、看電影。安迪給了瑞德信心和勇氣,讓他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安迪還給了瑞德一封信和一些錢,讓他能夠按照指示去墨西哥找到安迪,并一起享受自由和幸福。祥叔是福貴在農村最忠實的朋友,他們經常一起干活、吃飯、聊天、玩牌。福貴給了祥叔溫暖和關懷,讓他感受到了家庭和友情的價值。福貴還給了祥叔一些錢和糧食,讓他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并一起面對苦難和死亡。
在性格特點上,瑞德和祥叔都是有思想、有個性、忠誠、善良的人。他們都對自己的朋友真誠而坦率,對生活充滿了熱情。不同之處是,瑞德是一個更加成熟、理性、冷靜的人,他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知識,能夠分析和判斷各種情況與人物,也能夠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與行為。祥叔是一個更加單純、感性、活潑的人,他沒有太多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知識,只能憑借自己的直覺和感覺去應對各種情況與人物,也很難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與行為。
(三)反派
兩部電影中的反派分別是諾頓和長生,他們是主人公的敵人和壓迫者,都利用自己的權力和地位進行掠奪,傷害無辜,最終都遭到了懲罰。諾頓是一個虛偽、貪婪、殘忍的典獄長,他利用安迪為自己洗錢,并阻止安迪翻案,甚至殺害證人。當安迪越獄并揭露了他的罪行時,他選擇了自殺。長生是一個陰險、奸詐、無恥的地主,他欺壓福貴并奪走了他的土地和房子,且娶了福貴的妻子為妾。當解放軍進村時,他被打成了階下囚,并被福貴的兒子所殺。
諾頓和長生的結局的相似之處是,他們都因為自己的罪行而受到了法律和道德的制裁,都失去了自己的權力和財富,也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不同之處是諾頓是被安迪揭發和報復的,當安迪越獄并把諾頓的罪行公之于眾時,諾頓選擇了自殺;長生則是被社會變革淘汰和清算的,當解放軍進村并打倒了地主階級時,長生被打成了階下囚,并被福貴的兒子所殺。
在人物形象上,諾頓是一個虛偽、狡猾、陰險的人,他表面上宣揚著“信仰、紀律、道德”的口號,實際上卻做著“欺騙、暴力、罪惡”的事情。他對囚犯和看守沒有任何同情或者尊重,只把他們當作工具或者玩物。長生是一個奸詐、無恥、無知的人,他只知道用金錢來衡量一切,只把農民和佃戶當作奴隸或者牲口,不管別人的感受或者尊嚴。
通過對主要角色的特點和演繹的分析,可以看到《肖申克的救贖》和《活著》都通過出色的表演與情感的傳達,為觀眾呈現了富有深度和魅力的角色形象。這些角色的塑造和演繹在故事情節的發展中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讓觀眾對人性、堅韌和希望產生了深刻的思考。
三、主題與意義
《肖申克的救贖》和《活著》都以不同的方式探討了社會和人性的復雜。《肖申克的救贖》通過揭示監獄體制中的腐敗和不公,以及囚犯之間的情感紐帶,呈現了社會中的階級和權力關系。這部電影還通過安迪和瑞德等角色的塑造,深刻地探討了希望、救贖和個人尊嚴在困境中的價值。相比之下,《活著》則以中國社會變革為背景,通過趙福貴一家的命運變遷,揭示了社會制度和家庭關系對個人生活的影響,還通過對人性善惡的描繪,展現了人在苦難中的抗爭和對生存意義的追問。
《肖申克的救贖》和《活著》都以自由、希望與苦難為核心主題,但處理方式有一定的差異。《肖申克的救贖》通過安迪對自由的追求和他在監獄中建立圖書館的一系列,展現主人公對自由的渴望和人類精神的不屈。電影還通過安迪和瑞德之間的友誼以及他們對自由的信念,傳遞了希望的力量,展現了樂觀的精神。《活著》則通過展現趙福貴一家在社會變革中遭遇的苦難和磨難,反思了人類生存的困境和生活的無常。這部電影以細膩的敘事和感人的情節,喚起觀眾對苦難和人生意義的深思。
兩部電影通過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和象征意義等元素,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自由、希望、苦難等主題的復雜性和多維性,引起了觀眾對社會現實和人性的思考。
四、結語
“人性的淵源也是人性光輝的根源。”雖然不同的時代社會背景與不同的國家民族文化使《肖申克的救贖》和《活著》兩部影片所關注的重點存在差異,也造就了故事結構、人物塑造和主題探索的差異性,但二者都向觀眾展現了人性的復雜,所要探討的都是人類的生存問題,值得對二者進行對比研究。(南京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朱珂鑫(1999—),女,山東聊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影視批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