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園區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發展過程中還存在政策支撐不充分、機制協調不靈活等現象。
在頂層設計上“彈好鋼琴”。一是爭創國家級農高區。用好涿州“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優勢,把打造國家農高區作為重點,集全省之力為園區科研成果就地轉化提供政策支撐,打造河北的“農業硅谷”。二是重點培育省級農業園區。統籌設計省級園區制度政策,構建符合京津冀大都市需求的現代都市農業政策體系。立足各地資源區位優勢和特色產業發展,強化主導產業培育力度,統籌園區綜合服務、加工物流、休閑觀光、現代種養等功能布局,加強對周邊地區的示范、引領和帶動作用。三是規范整合市縣園區。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契機,以產業鏈條為紐帶,引導市縣園區整合升級、抱團發展。探索實行“園長制”,由縣級政府牽頭,規范經營主體,明確運營方向,制定更有針對性的發展措施,提高園區發展能級。
在機制運行上“攥指成拳”。一是整合部門政策的融合機制。加快構建更加清晰的惠農政策目標體系和分工結構,制定具有地方辨識度的政策體系,建立健全覆蓋政策儲備、宣傳推廣、督導監管等多方面的制度機制,變“九龍治水”為“十牛耕田”。二是建立適應市場規律的靈活機制。建立“寧在時前,不在時后”的市場前端感知和預警機制。通過信息技術應用,及時研究農業園區政策執行中的新問題和市場反映的新情況,讓各地園區實際情況能夠快速精準反饋到制定政策的部門,確保規劃和政策更有前瞻性、指導性。三是強化科技引領的創新機制。加大對河北農業大學“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等科技引擎的扶持推廣,培育更多李保國、孫建設式的“接地氣”的科學家,讓科技成果走出校園、產業成果走出園區,放大輻射的規模。
在要素保障上“串珠成鏈”。一是營造全生命周期的產業生態。聚焦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重點環節,以及底盤技術、農機裝備等關鍵領域,建立融入農業發展全生命周期的扶持政策體系,推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構建符合我省實際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二是提供全生產要素的產業政策。在土地上,把農業園區建設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做好基建配套。在人才上,將“優秀返鄉入鄉創新創業人才”納入政府人才引進政策。在資金上,支持和引導園區申報中央和地方相關農業、科技等項目。三是培養全專業技能的新型農民。支持優質職業教育資源“上山下鄉”,通過“點對點”培訓和農業科技特派員“面對面”指導,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農民,讓農民主動適應不同崗位的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