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農發行堅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持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把支持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作為一項履職重點。近3年,我行累放各項貸款2332億元,其中,累放貸款240億元,支持國家、省、市、縣4級園區135個,建設標準化廠房面積448.9萬平方米,流轉園區土地2.4萬余畝,輻射帶動3750個村鎮共同發展,在支持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上開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實踐。
在實際工作中,政策性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園區建設遇到了一些問題。一是缺乏優質載體。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發揮不夠,支持企業仍以糧油加工、奶制品行業居多,其中大部分依然處在“散、小、弱”的狀態,缺乏發展園區的優質企業載體。二是存在機制短板。政策性銀行、商業性銀行互補優勢發揮不充分,“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未能發揮金融資金最大效應。三是缺少信息支撐。同區域各園區存在產業雷同、低質低效競爭現象,加之銀企信息不銜接,增加政策性金融辨別支持難度。四是需要政策保障。土地是園區建設的物質基礎,然而卻存在確權難、價值評估難、交易流轉難等問題,需要相關配套政策支持。五是亟需提檔升級。農業產業發展存在同質化、低端化,農產品加工初級化、低附加值的問題,導致相關園區項目大多業務單一,上下游產業配套匱乏,產業聚集效應受限。
農業發展的一個趨勢和方向是園區化、平臺化、信息化,我們將順應趨勢,立足農業產業發展集群化、鏈條化、平臺化、信息化,加大對三產融合產業園區、核心企業和上游供應鏈企業支持力度,把優勢發揮好,把產品和模式運用好,更好地支持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加快培育龍頭帶動平臺(基礎設施)企業。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加強地方政府對區域經濟主體的引導和支持,構建政府搭臺、企業唱戲、金融助力的發展格局。充分利用政策性金融資金,建設標準化廠房,滿足企業入駐園區的生產經營需要,切實發揮園區“孵化器”功能,做到“筑巢引鳳”,助力地方經濟發展。
二是整合經營主體進平臺提質增效。吸引具有地方特色、成長前景較好的小微企業進駐產業園區,整合資源、降低成本、協同發展,打造地方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三是營造良好金融互促環境。發揮好政策性銀行先導性、優惠性等特點,通過市場化手段引導商業金融資源流向,形成聚集效應,擴大資金投放合力。
四是統籌支持園區產業發展。吸收金融機構參與園區規劃編制,暢通信息渠道,深化政銀合作,強化頂層設計,建立全省園區發展圖譜和指導體系。合理拓寬園區范圍,打破形式上單一的工廠化、大棚栽培等模式,發展大園區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