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經濟一體化和文化交流的加深,曲藝作為傳統表演藝術既發展出了新的形態,同時也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本文通過案例分析和文獻研究,解碼粵港澳大灣區曲藝發展的新形式,以期為灣區曲藝發展提供新思路。
(一)曲藝于嶺南文化及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性
曲藝在嶺南文化,即我們如今常說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之源,乃至在整個中國文化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嶺南地區,曲藝在民間文化傳播和娛樂中很長時間以來都有著重要地位。粵曲、南音、木魚歌、粵謳、吳川木魚、禾樓歌、牛娘調、潮州歌謠、潮州歌冊、白字曲、姑娘歌、竹板歌、岳昌漁鼓、蓮花鬧等多種嶺南曲藝形式深受民眾喜愛。它幫助傳播思想主張,傳遞民間智慧,同時滿足人們的娛樂需要,曲藝創作與表演人員也因此成為了文化和思想的重要傳播者。
在整個中國文化傳統中,曲藝同樣具有重要影響力。宋明時期,各種形式的民間曲藝如評話、南戲等都發展壯大,深入人心,成為重要的文化載體。它不僅向民眾提供娛樂文化生活,同時也通過曲藝這種表演藝術形式傳播和弘揚了儒家思想和主流文化理念,為社會發展穩定與文化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
總體來說,無論是在嶺南地區還是整個中國,曲藝作為一種重要的民間藝術形式,在文化傳播和民眾娛樂生活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并深深植根于人民生活之中,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曲藝于當代生活的重要性
曲藝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代生活中,曲藝依然具有重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傳播文化。曲藝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通過口頭傳承的方式,傳遞歷史、道德、價值觀等文化元素,幫助人們了解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加強對傳統價值觀的理解和認同。二是娛樂休閑。曲藝非常適合作為娛樂休閑的方式。相比其他藝術形式而言,曲藝表演往往不需要復雜的支撐條件和龐大的組織系統,一個人、一把琴,就已經能完成一場精彩的表演。曲藝的便捷、多樣、靈活,內容的幽默風趣、口才技巧的高超展示,能夠隨時隨地給人們帶來歡樂和愉悅的體驗。因此,在繁忙的現代社會中,曲藝提供了一種輕松的娛樂方式,幫助人們緩解壓力,放松身心。三是提升審美。曲藝獨特的表演形式和技巧往往能夠展現高超的藝術水平。曲藝表演者的口才功底、語言能力及藝術技巧,都需要長期積累和精心培養。觀賞曲藝表演可以提升人們的審美能力,欣賞其中的藝術魅力,豐富個人的文化娛樂生活。四是反映社會。曲藝作品經常以幽默的方式反映社會現象、矛盾和問題。通過夸張、諷刺等手法,直擊人心,喚起共鳴,引發觀眾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探討。因此,曲藝在傳遞社會信息、促進社會進步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曲藝在當代生活中的重要性體現在傳承文化、娛樂休閑、藝術審美和社會反映等方面。它不僅是一種傳統藝術形式,更是連接過去與現在、傳統與現代的橋梁,對于保護和弘揚中華文化具有不可或缺的價值。
粵港澳大灣區曲藝與灣區當代音樂進行了音樂創作技術技巧上的有機融合,形成了曲藝發展的新形式,其融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在當代流行歌曲中運用曲藝唱腔演唱,以達到復古的效果。代表作品為本次粵港澳大灣區曲藝藝術周開幕式展演作品同時也是全球微粵曲大賽金獎作品的《西廂記》。歌曲《西廂記》采用對唱方式,一方采用通俗流行唱法,另一方采用粵曲唱腔,呈現古今對話、流行與傳統曲藝碰撞的驚艷效果。第四屆全球微粵曲大賽作品創作賽金曲作品《川粵千年》亦采用同樣的融合方式,并在創作中結合了“荔枝”這一具有嶺南色彩的意象。
二是以曲藝故事為題材進行現代流行音樂的創作。粵港澳大灣區本土歌手東山少爺演唱的作品《劍合釵圓帝女花》將粵曲《帝女花》作為其歌曲題材,重新創作旋律與歌詞,用流行通俗唱法進行全新演繹,并融入當代青年對粵曲《帝女花》故事的重新思考。
三是直接采用曲藝片段置入流行音樂之中,以達到烘托主題與氛圍的效果,例如上述作品《劍合釵圓帝女花》就采用了這一種方式。因此一首作品往往不只運用一種曲藝與流行音樂的融合方法。
四是將流行音樂與曲藝的“說唱藝術”相結合。曲藝是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統稱,它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如本次粵港澳大灣區曲藝藝術周閉幕式展演作品南音新唱《同心結》所使用的粵曲“數白欖”部分借鑒了流行曲說唱音樂的律動,上述的《劍合釵圓帝女花》作品更是在歌曲中直接采用了粵曲說唱。
此外,在創作立意與題材上,大灣區曲藝也進行了一系列創新。譬如上述作品南音新唱《同心結》就以同游港珠澳大橋、東深供水、駐澳部隊與澳門市民攜手對抗臺風“天鴿”為故事題材。同為本次2023粵港澳大灣區曲藝周展演節目的《人民就是江山》展現了當代大灣區曲藝人緊扣時代主題的深厚家國情懷和文藝使命擔當。同時,在大灣區曲藝新形式的創作中,往往凝聚了粵港澳三地曲藝人的心血,展現了粵港澳三地多年來深厚的文藝產業積淀與走在時代前列的創作精神。
(一)擺脫地方局限,提升輻射影響
粵港澳大灣區文藝創作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曾引領中國新時期文化,出現了粵語熱、粵語歌曲熱、粵語電影熱等流行浪潮。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入和人民物質水平與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人們在文化產品與文化生活上的選擇大大增加,灣區文藝的“熱浪”也隨之有所降溫。如何擺脫地域局限,提升灣區曲藝的輻射影響成為大灣區曲藝形式創新所需要面對的問題。由粵港澳大灣區出品的中國首部4K全景聲粵曲電影《白蛇傳·情》運用創新性的審美機制、借助現代虛擬技術構建了全新的詩性東方美學,一經推出就在嗶哩嗶哩網、豆瓣網等以青年用戶為主的網絡社群中引起了熱烈討論與支持,截至目前更是在豆瓣電影評分中達到了高分。該片同時入圍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得到評委會“如夢似幻”“新意撲面”“提升一個新境界”的好評。由此可見,運用創新性的思維與現代數字技術等重新構建并傳播大灣區曲藝之美可以沖破地域與方言的局限,并提升灣區曲藝的輻射力與影響力。
(二)改良營銷方式,促進大力推廣
要使更多的公眾能廣泛地接觸灣區曲藝,參與灣區曲藝相關的文化生活,最重要的是要提升灣區曲藝的“可及性”。實現曲藝的可及性,應大力引導與曲藝相關聯的公共文化空間的構建,鼓勵具有凝聚性和包容性的曲藝文化活動。本次2023粵港澳大灣區曲藝藝術周制定的“順德曲藝漫游計劃”借鑒了當下熱門的“城市散步”理念,設置了清暉園、歡樂海岸plus、西山廟、新恒基創意產業園等打卡點,推出一系列文創產品,并在社交媒體上進行宣傳推廣,將曲藝與傳統建筑的保護、文化園區的開發、特色小鎮的建設、街頭藝術的復興等融合在一起,為更大范圍、更高程度上的曲藝文化可及性提供了一定基礎。截至目前,在社交媒體上已經能看到許多用戶曬出了自己的“打卡”。
(三)把握時代脈搏,注入青春活力
在內容創作上,大灣區曲藝應抓住時代脈搏,與時俱進,拒絕畫地為牢,先火起來、唱起來。如前文提到的本次2023粵港澳大灣區曲藝藝術周展演作品《西廂記》以及全球微粵曲大賽金獎作品《川粵千年》等,便實現了傳統曲藝與當代審美的有機結合,一經推出便受到了年輕群體的喜愛。在曲藝人才的培養上,可推進曲藝進校園活動,曲藝公益課程等,培養年輕一代對曲藝的鑒賞能力與興趣。同時,推動大灣區曲藝的數字化傳播、智能化傳播,在主流媒體及一些時下流行的社交媒體、音樂軟件、網絡社區中推廣曲藝、推出曲藝特輯等,讓更多的年輕觀眾能夠有接觸大灣區曲藝的機會,了解曲藝、愛上曲藝。
月滿大灣區,天涯共此時。粵港澳大灣區有著嶺南文化豐厚的遺產、先進的數字媒體技術實踐,以及來自粵港澳三地熱愛曲藝、醉心曲藝的曲藝創作者、表演者和推廣者。未來,大灣區曲藝也會以粵港澳大灣區曲藝藝術周為契機,走出一條具有嶺南特色、灣區特色的創新之路。
參考文獻:
[1]忘川:《嶺南性格——廣東省曲藝之鄉繁榮的樣本意義》,《曲藝》,2014年第5期,第20—24頁。
[2]張蕊:《“中國式嘻哈”啟示錄——中國傳統曲藝新面貌探究》。
[3]宣庭禎、張麗軍:《白蛇傳·情》:《傳統戲曲藝術在新時代的創新性探索》,《粵海風》,2023年第3期,第80—87頁。
[4]馬寧、劉京萌:《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選側記》,《電影藝術》,2020年第1期,第3—13頁。
[5]單世聯、岑光波:《論擴大文化的“可及性”——實現文化產業社會效益的前提之一》,《探求》,2023年第31期,第48—54頁。
(作者: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民商法律學院講師、北京理工大學大灣區創新研究院法制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