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韻大鼓是曲藝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而劉寶全先生更是將京韻大鼓藝術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與京劇宗師譚鑫培、評書泰斗雙厚坪并稱為“藝壇三絕”。后世學劉者眾多,知名者有百余人,小嵐云更是劉派京韻大鼓后學中執牛耳者。2023年10月12日,恰逢京韻大鼓藝術家小嵐云百年誕辰,尋蹤先賢藝壇過往,后輩謹撰文以示紀念。
小嵐云,本名鐘峻峰,北京人,滿族。曾任天津藝術咨詢委員會委員,天津市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天津市政協委員。小嵐云出生于曲藝世家,其祖父鐘壽(有亭)為清末八角鼓票友,后“下海”從藝。父親鐘貞榮、叔叔鐘德璽(少亭)、鐘德慶(貞鳴)、鐘德海(貞亮),姑母鐘德祿(更姑娘)、鐘蘭亭(鐘姑娘)、鐘英靈(鐘三姑娘)均為曲藝藝人。
小嵐云自幼由姑母開蒙,學習《風雨歸舟》《八愛》《戰長沙》等京韻大鼓小段。1935年,她跟隨父親鐘貞榮到南京演出,期間拜石嵐云為師,得藝名“小嵐云”,隨師學習《華容道》《百山圖》《宋江坐樓》3段節目,12歲在南京正式登臺演出。1936年,由石嵐云轉托王鴻利教授(鐘貞榮、石嵐云均師從王鴻利),在河北廊坊東固成村王鴻利家中學習一年有余。1937年,到山東濟南演出,與小蘑菇(常寶堃)、程樹棠(弦師)、金玉芳(京韻大鼓)、宗玉蘭(時調)同臺獻藝,初露頭角。1938年到天津,因石嵐云身體不適,小嵐云替師登臺,演出于東北角天晴茶樓,引起天津顧曲客關注,報界評論“青出于藍勝于藍”。同年,天津天祥商場大觀園開業,游藝界經紀人祁化民邀請其參演,名聲大震。期間,與劉寶全、金萬昌、白云鵬、榮劍塵、于瑞鳳、鞏小云、馬三立、小蘑菇、馬增芬、雪艷花等同臺,曾參加大觀園反串演出,演唱靠山調。1939年,正式出師,由祁鳳鳴伴奏演出于京津,逐漸響名。同年,開始跟隨鐘德海學習,相繼學習《單刀會》《大西廂》《博望坡》《白帝城》《趙云截江》《聽琴》《南陽關》《高懷德別女》《戰岱州》等曲目。
1939年3月在天津大觀園,劉寶全、白鳳鳴、小嵐云、桑紅林同臺獻藝,通過與劉寶全和白鳳鳴同臺演出,小嵐云受益匪淺,并在此時得到了劉寶全的親炙。
白鳳鳴先生曾回憶:“劉寶全的教法,并不是耳提面命,一切行腔作韻,表情姿態,只是熏陶漸染。有時高興,偶作指點,便命自行練習。如《大西廂》中‘茶不思,飯不想……’等數句,白氏直學至數年,始中竅要,真不知幾千萬遍矣。所以劉氏授徒,不聰明不行,太聰明也不行,不聰明不能體貼,太聰明因不能時得指導,最容易入歧途,即與劉氏相徑庭矣。大抵學劉最難在嘴里,嘴里的氣力韻味,最抽象,最難琢磨,至于尖團,那倒容易說了。”
劉寶全親自對小嵐云的演唱、表演加以規范,親授其演唱精髓和要點,使之藝術水平得以飛躍提高。小嵐云曾回憶:“劉寶全先生夜場攢底演出較多,與很多京劇名伶相同,凌晨回家用過茶點略加休息后,才開始給弟子學生‘說活(教學)’,當時自己白天還得趕園子演出,很難對應劉老先生的作息時間,所以只跟劉先生系統學習了《白帝城》《徐母罵曹》《草船借箭》三個曲目,但所得到的京韻大鼓的吐字歸韻、演唱表演技藝卻受用終身。”
1942年,小嵐云演出于北京新羅天,擔綱大軸。期間,她又向白鳳鳴學習少白派曲目《馬失前蹄》《擊鼓罵曹》《七星燈》《紅梅閣》等,白鳳鳴親授其鼓板和演唱技藝。小嵐云曾回憶:“我唱《擊鼓罵曹》里的擊鼓就是跟白老師學的,白老師親自教我打鼓,要求鼓板精準,配合【夜深沉】的曲牌伴奏,堪稱相得益彰。白先生打鼓曾得到金萬昌(金派梅花大鼓創始人)老先生的新授。白老師嘴里頭特別有功夫,‘凡’音的腔比較多,掏閃板那更是比不了的,我學了不少。白老師很喜歡我,每次來天津聽完我的演唱就給我說,哪點氣該怎么用怎么唱,一點也不保守,通過學習我提高了藝術水平,豐富了曲目。”由京返津后,她在天津新中央戲院接替白云鵬擔綱攢底,上演《金定罵城》《紅梅閣》等大量少白派新曲目。
在演唱京韻大鼓的同時,她還聘請京劇教師李紹莊說戲教唱,相繼學習《四郎探母》《法門寺》《武家坡》等劇目,亦能登臺表演。曾有報界評論“小嵐云若下海改唱京劇,成就當不讓冬皇孟小冬”。
1942年劉寶全逝世后,鐘德海、鐘少亭專職為小嵐云伴奏,“鐘家班”在天津群英、大觀園、小梨園等劇場演出,紅極一時。鐘德海之子鐘守信曾回憶:“我父親(鐘德海)教學嚴格是出名的,我大姐(小嵐云)那時跟我父親學也沒少挨打,別看是親侄女。后來八十年代初,我大姐邀請我父親和韓三叔(韓德榮)幫她還原當年劉寶全先生伴奏,錄制唱段的時候,我父親還玩笑地問我大姐:‘當年學藝我打你,不記恨四叔吧?’我大姐說:‘哪能啊!那是您給我飯啊!’”
1947年,她已成為劉(寶全)派京韻大鼓佼佼者,演出于天津的小梨園、大觀園、燕樂、丹桂等多處劇場,并在京津兩地著名園子“攢底挑大梁”。一時間,聞名遐邇,譽滿津京,與“金嗓歌后”小彩舞并稱一時之瑜亮。
1948年3月,小嵐云與天津實業家周華甫結婚,一度息影舞臺。這段時間,雖然沒有登臺,但小嵐云沒有脫離她鐘愛的京韻大鼓藝術,向白鳳巖、白鳳鳴、鐘德海等前輩相繼學習了《桃花莊》《黃繼光》等新曲目。據小嵐云之子周學剛回憶:“新中國成立初,我跟父母一度住在北京,那時我的二姥爺(鐘少亭)、四姥爺(鐘德海)一直給我母親排練,白姥爺(白鳳巖)、白三姥爺(白鳳鳴)也經常來家里串門,給我母親說活,那真叫神仙大會。”
1956年,小嵐云加入天津人民廣播電臺說唱團。此時期由祁鳳鳴、李元通擔任伴奏,恢復排演大量劉派經典曲目。1959年,天津市曲藝團成立。1961年1月和4月,參加京韻大鼓專場演出,受到陳云同志接見。1962年,參加第一屆津門曲薈,表演《子期聽琴》和新編曲目《洪母罵疇》。參加中國曲協天津分會舉辦的紀念劉寶全逝世20周年紀念演出,演出《大西廂》。此時期,她響應中央號召,致力于新曲目的創排和傳統曲目的創新,與眾多編創人員合作,上演新曲目《長征》《戰天津》(張昆吾創作)《敬德裝瘋》(王中一創作)《黎明的戰歌》《雷鋒頌》(《紅心愛社》)《李闖王》《滿江紅》(張劍平創作)等,同時改編傳統曲目《單刀會》等。1962年,中國唱片社為其灌制出版唱片《戰長沙》(4面)《鬧江州》(7面)《風雨歸舟》《趙云截江》。期間,多次進京匯報演出,受到陳云等黨和國家領導同志接見。1971年,天津市曲藝團開始招收團帶學員,小嵐云負責京韻大鼓教學工作,教授學員籍薇、崔青、姚士泉等人京韻大鼓《紅心愛社》《長征》。
1979年,小嵐云排演新曲目《逼上梁山》(張劍平創作),反響強烈。1980年,應中國唱片社之邀,與弦師韓德榮、鐘德海合作,錄制劉派京韻大鼓經典曲目《單刀會》《大西廂》《華容道》《趙云截江》《子期聽琴》《丑末寅初》《風雨歸舟》,還原劉寶全晚年原版演出陣容,為后世留下了珍貴的資料。1984年,應天津電視臺邀請,錄制京韻大鼓《單刀會》《大西廂》《長坂坡》《趙云截江》。1984年在第四屆津門曲薈上演唱《滿江紅》和《游武廟》。1985年,天津市文化局組織老藝人錄像,錄制《游武廟》《戰長沙》。 1986年,受聘為天津藝術咨詢委員會委員。1987年在第五屆津門曲薈上演唱《大西廂》,1989年在第六屆津門曲薈上演唱《游武廟》。1992年4月30日舉辦小嵐云、王毓寶從藝60周年專場暨收徒紀念演出,收徒姚士泉,并在專場上演唱了《戰長沙》。1992年9月26日,因病在天津逝世,享年69歲。
小嵐云天生嗓音條件優越,音域寬厚,身段功架優美,鼓板技藝爐火純青,吐字注重力度,腔調豐富多變,喜用急板繁弦,擅于用高腔烘托氣氛,功架大方舒展,表演上注重“寓情于聲”,精于刻畫人物,受到內外行的推崇,堪稱劉派京韻大鼓最具代表性人物。京韻大鼓名家孫書筠、小映霞、楊曼華都曾多次談及:“想要學好規范的劉派京韻大鼓,你就得多聽劉(寶全)先生、白(鳳鳴)先生和小嵐云。”
她善于運用“額嗖”音和恰當的語氣助詞,例如《單刀會》里“關公聞聽微冷笑,嗯!”這個“嗯”用丹田氣息托出,語重聲沉,人物塑造立體鮮明。再例如她善于運用劉寶全特色的“鬼音兒”唱腔,《華容道》里面“小小的溝渠”的“渠”字,聲音力透紙背但并不尖銳,恰到好處。她表演金戈鐵馬的段子大氣豪邁,演唱抒情俏皮的節目大氣穩重。《大西廂》里面“花園書房”的一段唱,《單刀會》里面的“江景”,《七星燈》的“秋景”和《馬鞍山》里的“秋景”雖都是寫景,所表現的場景卻各不相同,小嵐云信手拈來詮釋得當。
她較全面地繼承了劉(寶全)派“男聲”大鼓的演唱和表演,堪稱劉派京韻大鼓執牛耳者。繼承的同時,她又根據自身的條件和曲目的要求,對唱腔及音樂有所發展創新。如《逼上梁山》“大雪紛飛嚴冬天”運用了樓上樓的唱法,在傳統曲目中很少出現。她演唱的《長征》也為電視劇《四世同堂》主題曲《重整河山待后生》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從她教學錄音和創作新曲目的“哼唱”錄音,可以追尋到小嵐云先生對藝術創作秉承的嚴謹態度。
小嵐云在60年的藝術生涯中所取得的成就,為繼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
(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