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涌波濤起,
非遺傳承志不移。
柳編之都揚天下,
鄉村振興編傳奇。
說的是,淮河母親生生不息,
養育了子子孫孫一輩又一輩,
千百年,淮河兩岸種杞柳,
經受風雨,歷經磨礪,創造生命奇跡。
那一年,黃河泛濫發大水,
奶奶她坐在簸籮里,
從黃河沖到淮河地,
死死抓住杞柳枝,洪浪撲打她奄奄一息。
恰此時,爺爺尋堤把奶奶救,
風雨中,結成苦命苦瓜苦夫妻。
杞柳為嫁妝,
心映結蓮蒂。
從此后,爺爺奶奶養家糊口編杞柳,
苦難的日子多凄棲。
你看那,屋頂柳編遮風雨,
編成簍簍能裝魚。
編出針線簸籮保溫簍,
編出笊籬炕席和簸箕。
油鹽醬醋換點米,
風雨飄搖淚滴滴。
就這樣,日落日出編杞柳,
不覺已到古來稀。
臨終前,爺爺把父親叫跟前,
一字一句交心底。
“兒啊兒,爹一輩子遭遇洪澇多少次,
卻沒有忘記柳編這門好手藝,
杞柳曾救了你娘的命,
柳編把家國情懷裝心底。
兒要把柳編傳下去,
萬不可丟了這手藝。”
父親記住爺爺的話,
淮河里留下多少足跡。
他一捆一捆扎杞柳,
把柳編做得更精細。
編芭斗,編簸箕,
編糧囤,編笊籬,
防雨防曬編斗笠,
編成的躺椅來休息。
那一年,廣交會上有貿易,
父親他塞滿了簸籮和簸箕。
他想著要趕早趟碰運氣,
跋涉七天七夜日偏西。
等他趕到廣交地,
誰知道,客戶走了個人頭稀。
父親他蹲在地上喘著氣,
人困馬乏肚子饑。
這時候,有兩人站在他面前,
嘰里咕嚕一頓語,不知說的啥東西。
原來是兩個老外談交易,
相中了父親的簸籮和簸箕。
“這位中國小伙計,你這柳編我全要,
另外再訂四萬一。”
父親高興得三步并作兩步走,
樂顛顛兒摸不著東和西。
回村里,把鄉親們的柳編全收齊,
越洋過海法蘭西。
從此后,阜南柳編出了國,
鄉親們手舞足蹈笑嘻嘻。
到現在,我把柳編的手藝記心底,
代代傳承志不移。
為節省時間有效益,
還自行設計了破柳機。
你看那,手指翻飛插柳條,
根根杞柳編傳奇。
編老虎,編馬駒,
編孔雀,編山雞,
編個姑娘牽著驢,
編個小孩開飛機,
編個山羊把雞斗,
獅子老虎比高低。
最可喜,編出了國寶“龍虎尊”,
編出了“中國柳編之都”更神奇。
到如今,俺家鄉一個個連鎖企業撥地兒起,
鄉村振興帶動了產業,拓開了天地,
阜南柳編一路暢銷到國際,
美國、英國、意大利,日本、法國和巴西
瑞典、丹麥、奧地利,荷蘭、芬蘭和埃及,
訂單似雪片飛到阜南地,
一年創匯幾十億,“中國柳編之都”名不虛。
600年的柳編好手藝,
經歷著風風雨雨歲月移。
它見證著山河破碎風飄絮,
見證者苦難輝煌志不移,
見證著排山倒海英雄志,
見證者淮河兒女同心齊。
一曲柳編奏鳴曲,
代代傳承不停息。
這技藝,編在柔韌的紋路里,
這技藝,編在流淌的血脈里,
這技藝,編在基因的密碼里,
這技藝,編在中華民族的筋骨里。
它融進了骨血融進了愛,
融進了堅韌和剛毅,
融進了坎坷和磨礪,
融進了五彩斑斕映紅霓。
中華文化,傳承賡續,
編織出國泰民安,絢麗無比,輝煌壯麗!
點評:
淮河琴書是安徽的非遺,它有著自己獨到的唱腔和表演方式,以及廣大深厚的群眾基礎,是淮河兩岸人民喜聞樂見的曲藝形式之一。作者以淮河琴書為表演方式,書寫創作了“柳編”這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故事,可謂聰慧睿智。他以樸素的語言緩緩道來,平實地講述了一段“柳編”的古往今生。
一場洪水災難使兩人相識結緣,柳編成了他們生活的來源,一生感恩柳編,老人家臨終時告誡兒子,這手藝一定不可失傳,柳編在老人手中奠定了基礎,又在他兒子手中發揚光大,沖出了阜南,如今傳到了孫子手里,原生態優質沒有改變,還研發了半機械化的流程。柳編物件更豐富、更精美、更實用,更有銷路,終于走向全國,沖出國門,遍布世界各地。更有甚者,新思路、新技藝使其創編出了“龍虎尊”,從而為家鄉爭得了“中國柳編之都”的美譽。三代人的不懈努力,一步步把柳編技藝送到了輝煌的殿堂。
柳編的發展史引發了作者的激情,他筆鋒一轉用自己的心靈和功力,寫出了許多生動的詞語,把柳編的小動物寫出了一段俏皮的剁子句,讓人心曠神怡。產品銷售到的十幾個國家,也是在小貫口中一氣呵成,給人一種驚艷的感覺。作品的最后,作者連用了3段排比句,把整個作品推向了高潮。他是告訴大家,柳編技藝是在中華民族的筋骨里的,它融進了堅韌和剛毅,見證著淮河兒女同心協力,編織出國泰民安、輝煌壯麗!這些創作手法的利用,無疑是給演員提供了更多的表演空間,使得作品更豐富多彩,更有可看性。作者用腦的創作,一定會讓演員用心的演繹,從而贏得廣大觀眾用情去欣賞。
(點評人:國家一級演員 夏芹)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