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自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起“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項目以來,農業文化遺產研究逐漸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利用CiteSpace對CNKI、萬方及WOS平臺國內外與農業文化遺產活態保護有關的文獻的發文作者、關鍵詞、發文地區,以及農業文化遺產活態保護的對象、保護策略進行匯總分析??偨Y出,缺乏農業文化遺產活態保護法律體系,缺乏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數據庫,缺乏遺產保護地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缺乏本國家地區農業文化遺產活態保護范式4點不足,并提出關于未來農業文化遺產活態保護的展望。
關鍵詞:農業文化遺產;活態保護;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策略;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G11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9-0022-06
Abstract: Since 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launched the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project in 2002, the study of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focus of academic attention. Using CiteSpace,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authors, keywords, areas, objects and protection strategies of documents related to the living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at home and abroad on CNKI/ Wanfang and WOS platform.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e are four deficiencies: lack of legal system for living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lack of database for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lack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or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lack of living protection paradigm of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in this country. 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the prospect of living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future.
Keywords: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living protection;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protection strategy; research progress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更是把建成文化強國作為2035年的文化發展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農村發生歷史性變革。農業文化遺產這一具有強大復合性的遺產類型包含遺產地的農耕技術經驗、傳統村落景觀、地域民俗文化和生態系統等多方面因素,是生長于遺產地的“會呼吸”的珍貴遺產,對其進行活態保護有利于助力鄉村振興,更有利于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 "農業文化遺產活態保護的國內外研究進展
1.1 "國內研究進展
在CNKI中以檢索式“(主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精確))OR(篇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精確))OR(主題:農業文化遺產活態化保護(精確))OR(篇名:農業文化遺產活態化保護(精確))”進行檢索可得自2002—2023年共849篇相關文獻。分析檢索結果如下。
1)年度發文趨勢由2005年起一直保持穩中有增的態勢,并分別于2006、2014、2016和2019年達到發文小高潮。發文量整體呈現線性上升趨勢。
2)對關鍵詞進行分析可知,2021—2023年的研究熱點為鄉村振興、動態保護、世界遺產、傳統村落及農耕文化。對關鍵詞進行中心性計算,排在前5位的是保護、農業遺產、動態保護、文化遺產和遺產保護,中心性分別為0.32、0.23、0.13、0.12和0.08。對檢索到的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設定聚類最大值為10可知,2002—2023年該領域文章多圍繞鄉村振興、旅游開發及動態保護展開(圖1);令γ[0.1]=0.7,共計算得到關鍵詞突現詞8個,鄉村振興和傳統村落為2021—2023年熱門研究領域,關鍵詞農業遺產及動態保護雖熱度有所下降但仍在持續對農業文化遺產活態保護研究領域產生影響,?;~塘為農業文化遺產活態保護案例的重點研究對象。
3)發文數量最多的機構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研究所(103篇),其次為中國科學院大學(44篇),排在第三位的是南京農業大學(17篇);發文數量最多的作者為閔慶文(117篇);其次為孫業紅(26篇);排在第三位的是王思明(24篇)(表1)。
另外,發文主題詞中提到的具體遺產項目主要有哈尼梯田(17篇)、稻魚共生系統(28篇)、?;~塘(9篇),可見與以上遺產相關的針對性發文較多,國內研究也較深入,而對于國內其他遺產項目(如NIAHS項目)則少有針對性文章,這部分應該在后續的研究中加以重視。
1.2 "國外研究進展
在Web of Science數據庫的核心合集中以檢索式“(TS=(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OR AB=(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Protection) OR ALL=(Living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OR TS=(Living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OR ALL=(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OR ALL=(Living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進行檢索可得自2002—2023年共210個檢索結果,經CiteSpeace分析檢索結果如下。
1)包含發文作者3個及以上的合作網絡共7個,其中以Agnoletti Mauro、Santoro Antonio為主的合作網絡2021—2023年對該領域研究較多。
2)發文主要地區為中國、意大利、美國、波蘭及加拿大等,這與農業文化遺產數量及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案例所處地也是相契合的,這些地區幾乎囊括了現在通過FAO認定的絕大部分農業文化遺產項目;其中,中國、意大利不僅歷年累計發文總數高,且2022—2023年發文頻繁;中介中心性排在前三位的是加拿大、波蘭、德國,這反映出這些國家在該研究領域對資源信息具有較大的控制權(表2)。
3)排在發文關鍵詞前10位的見表3。對發文關鍵詞進行關鍵詞突現詞分析(圖2);令γ[1.0]=0.5,可計算得到關鍵詞突現詞12個。其中Conservation(農業文化遺產保護)、Management(管理經營)、Biodiversity(生物多樣性)等為2021—2023年研究熱點。
國外針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及活態保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經營、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服務方面(表3)。
綜上,發文關鍵詞圖譜中未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立法、農業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元宇宙、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復合體系),說明2002—2023年間在上述方向的農業文化遺產活態保護研究有缺失,這應該是未來研究的重點內容。
2 "農業文化遺產活態保護優秀案例及保護策略分析
2.1 "國內農業文化遺產活態保護案例
在CNKI數據庫中以檢索式“(主題:農業文化遺產活態保護(精確))OR(篇關摘:農業文化遺產活態保護(精確))OR(關鍵詞:農業文化遺產活態保護(精確))OR(篇關摘: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精確))”進行文獻檢索, 共可得到自2002—2023年中文文獻662篇,閱讀文獻后可篩選出國內活態保護具體案例,表4對每個案例的保護策略進行匯總統計。
在CNKI數據庫中以檢索式“(主題:農業文化遺產活態保護(精確))OR(篇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精確))OR(篇名:農業文化遺產活態保護(精確))OR(主題:農業文化遺產活態保護(精確))OR(篇名:農業文化遺產活態保護(精確))”進行文獻檢索, 共可得到自2002—2023年中文文獻275篇,對其分析結果如下。
1)總體發文趨勢自2004年起開始出現上升態勢,雖在過程中常有波動,但整體上呈現增長趨勢,并分別于2016年及2021年出現發文高潮,發文量分別為29篇、28篇。
2)排在主要關鍵詞前列的為文化遺產保護、農業文化遺產、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活態保護及保護與開發??梢姮F在主要保護對象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對于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NIAHS)還缺少針對性保護研究。
排在次要關鍵詞前列的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聯合國糧農組織、動態保護及農業遺產,另外,以次要關鍵詞形式出現的具體遺產項目有稻作梯田、稻魚共生系統、哈尼稻作梯田;以次要關鍵詞的形式出現的地區為浙江青田縣。
3)發文主要集中在文化、農業、旅游和園藝幾個學科(表5)。由此可見,2002—2023年間,在農業文化遺產活態保護方面學界關注較多的主要為文獻類、景觀類及民俗類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
由此可見,自2002年起到2023年止,國內學者雖然對于農業文化遺產活態保護提出了諸多策略,但總體來看主要集中在鄉村振興政策、結合旅游產品體系打造、發動遺產地村民保護力量等領域,在與農業文化遺產相關保護制度制定、數字化保護、元宇宙概念植入等領域提出的活態保護策略較少。
2.2 "國外農業文化遺產活態保護案例
在WOS數據庫的核心合集數據庫中以檢索式“ALL=(Living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OR ALL=(Agri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OR ALL=(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進行文獻檢索,共可得到自2002—2023年英文文獻597篇。在這之中,有54篇文獻摘要提到中國,有34篇文獻摘要提到意大利,有7篇文獻摘要提到西班牙,有6篇文獻摘要提到日本,有5篇文獻摘要提到印度。由此可見,國外相關案例研究較為集中的地區主要為意大利及西班牙。這些文獻主要涉及8個活態保護具體案例,表6對每個案例的保護策略進行匯總統計。
由此可見,截至2023年,隨著中國的GIAHS項目達19項之多,WOS數據庫中近1/3的農業文化遺產活態保護文獻都涉及到中國GIAHS項目。自20世紀70年代起,歐洲各國對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政策主要集中在對現代農業的投入、技術創新的研究及農業改革方面。但以農業集約化為重點的農業模式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暴露出對傳統農業生態系統的破壞作用[18],正如197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諾曼·博洛格與其合作者的觀點:“如此驚人的產量增長,一下子就摧毀了在傳統農業制度中代代相傳的固有的保守主義或對變革(指綠色變革)的抵制。[19]”因此隨著農業文化遺產的提出,國外學者開始對于農業文化遺產活態保護提出諸多策略(表6),但主要集中在文化旅游、可持續農業、氣候變化及生態保護領域,在遺產地數據庫構建、相關法律保護體系的構建及活態保護范式方面提出的活態保護策略則相對較少。
3 "農業文化遺產活態保護研究的不足
綜上,可以看出雖然自2002年起,隨著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起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的啟動,國內外關于農業文化遺產申報的相關工作及農業文化遺產活態保護相關文獻發表都逐漸迎來上升期,但不論國內還是國外,涉及到的活態保護手段都大多集中且局限于文化研學、旅游體系、經濟補償及可持續農業措施等幾個主要方面,同時在以下4個方面有所缺失。
3.1 "缺乏農業文化遺產活態保護法律體系
目前針對農業文化遺產并未出臺成體系的保護性法律系統,現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外,并沒有針對整個農業文化遺產系統的法律文件,且各地方也缺乏相關法律條文。在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及活態保護問題上,應做到有法可依;對于破壞遺產地生態、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建設的行為,應做到執法必嚴;對于給遺產地造成損壞的個人及單位,應做到違法必究。
3.2 "缺乏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數據庫
現并未建立農業文化遺產數據庫,這對于向公眾普及農業文化遺產知識、傳播農業文化遺產地優秀文化產生極大阻礙,進入數字化時代應順應潮流,結合元宇宙理論,打造農業文化遺產數據庫,為了解、學習及傳播農業文化遺產知識提供更大的空間及可能性。
3.3 "缺乏遺產保護地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是未來大勢所趨,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快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于2021年9月印發。
通過對國內外農業文化遺產活態保護研究文獻的檢索及分析可知,現有的活態保護措施雖然分別對經濟手段、生態手段及文化手段有所涉及,但缺乏以法律為保障、以經濟調節為手段的生態補償機制。遺產地的農業活動勢必會對周邊自然環境及物種豐富度造成負面影響,生態補償機制可以有效地對遺產地受到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整治和恢復,這對于進一步推進農業文化遺產活態保護有重大意義。
3.4 "缺乏本國家地區農業文化遺產活態保護范式
農業文化遺產扎根于孕育它產生的土地上,每個國家地區的遺產地都具有獨特的農業生產方式及獨具地方特色的農業文化。因此,對這些項目進行活態保護應遵循求同存異、因地制宜的原則。以中國NIAHS為例,其是指經遺產地人民代代相傳、由當地人與環境長期共同進化形成的、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和技術、顯著的生態和文化景觀的農業文化遺產系統[20]。這些扎根于中國土地上的農業文化遺產應遵循中國的社會現實及遺產地歷史文化,在充分保護原有文化、技術、知識體系的同時吸納現代農業的優勢,并逐漸形成獨特的活態保護范式。
4 "結束語
中國作為在世界范圍內擁有最多GIAHS項目的國家,應結合遺產地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并嘗試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活態保護措施,為世界范圍內的其他農業文化遺產項目提供活態化保護的方案借鑒。
農業文化遺產是人類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并傳承的獨特農業生產系統,對其進行活態保護不僅可以使扎根在遺產地的文化繼續延續,還可以改善當地農戶生計,從而實現“多方參與、互惠共利”。歸根結底,對農業文化遺產進行活態保護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傳承遺產地獨有的豐富民俗文化、保護遺產地特色物種、構建遺產保護體系和維護遺產地原有生態系統;是為了能夠令這些人類歷史上所創造的農業生產經驗、遺產地景觀、民俗文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得到弘揚和發展,并讓其以鮮活的狀態傳承。否則,農業文化遺產則會失去它應有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彭惠軍,黃翅勤,廖海蘭,等.活態保護視角下紫鵲界梯田農業文化遺產的研學旅行開發研究[J].廣西農學報,2021,36(5):75-79.
[2] 梁晶璇,宋慧琪,官炳宏,等.福建安溪鐵觀音農業文化遺產活態保護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茶葉通訊,2020,47(4):696-704.
[3] 陳祥,楊乙丹,劉鑫凱.漢陰鳳堰古梯田的農業文化遺產價值與保護策略探析[J].北方經濟,2019(12):77-80.
[4] 王欣,閔慶文,吳殿廷,等.基于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研究——以青田稻魚共生農業系統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6(5):63-67.
[5] 馬楠,閔慶文,袁正.農業文化遺產中傳統知識的概念與保護——以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為例[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8,26(5):771-779.
[6] 張永勛,閔慶文,焦雯珺,等.哈尼梯田農業文化遺產價值分析及保護模式探索(英文)[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6,7(3):197-204.
[7] ZHANG Y, MIN Q, LI H, et al. A Conservation Approach of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 Improv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atterns and Promoting Scale-Production[J]. Sustainability, 2017,9(2):295.
[8] 李文藝.涼山彝族農業文化遺產“四川美姑苦蕎栽培系統”保護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21:57-58.
[9] 陳淑甜.廣西橫縣茉莉花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分析與活態傳承[D].廣州:華南農業大學,2020:37-41.
[10] 彭程.紫鵲界農業文化遺產活態保護模式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8:32-37.
[11] WANG N, LI J, ZHOU Z. Landscape pattern optimization approach to protect rice terrace Agroecosystem: Case of GIAHS site Jiache Valley, Guizhou, southwest China[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1(129):107958.
[12] 王德銳,唐紅.基于RS和GIS下扎尕那農林牧復合系統土地利用研究及保護策略[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23(3):8-13.
[13] AGNOLETTI M, SANTORO A.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and agrobiodiversity[J]. Biodivers Conserv,2022(31):2231-2241.
[14] SEKINE K. Challenges to Conserve World Agricultural Heritages in Market Economy: Experiences in Japan[J]. INTERNATIONAL SOCIOLOGY,2021,37(6):648-675.
[15] DUCUSIN R,ESPALDON M, REBANCOS C,et al.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a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GIAHS) in the Philippines: the case of Batad Rice Terraces, Banaue, Ifugao, Philippines[J]. CLIMATIC CHANGE,2019,153(3):395-421.
[16] MARTA A G, JOSE L Y, VICTOR L D N,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 in Europe[J]. Sustainability, 2020,12(4):1611.
[17] MARTINS J,GONCALVES C,SILVA J,et al.Digital Ecosystem Model for GIAHS: The Barroso Agro-Sylvo-Pastoral System[J].Sustainability, 2022,14(16):10349.1-10349.20.
[18] BROOKS K,PLACE F. Global Food Systems: Can Foresight Learn from Hindsight? [J]. Global Food Security, 2019(20):66-71.
[19] BORLAUG N E. Green revolution yields a golding harvest[J]. The 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1969(4):9-19.
[20] MIN Q, ZHANG B.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Nation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China-NIAHS)[J]. Sustainability, 2020,1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