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農業生產力綜合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們對于農業生產認識的不斷深化,農業現代化這一概念的內涵也在不斷地更新發展。通過總結目前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現代化內涵的全新發展,可以得出新內涵下對于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新要求,即在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力綜合水平以及農業的社會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生態和資源環境問題。為達到以上要求,應從農業的生產體系、產業體系和經營體系3個基本角度出發制定切實可行,并且卓有成效的方案和政策。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內涵;實現路徑;農業生產力
中圖分類號:F303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9-0177-04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lev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the deepening of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has been constantly updated and developed. By summarizing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connot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e can draw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under the new connotation, that is, while further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lev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agriculture, give consideration to the problems of ecolog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meet the above requirement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programs and policies should be formulated from the three basic angl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 industrial system and management system.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nnotation; realization path;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對于擁有龐大人口數量和悠久農耕文明的中國而言,農業既是廣大人民的衣食之源,又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根本基石。為了推動農業發展,黨和政府始終致力于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探索,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的同時,也不斷更新、豐富著農業現代化的內涵。當前,踏足在“十四五”新征程的起始時期,我國的鄉村振興事業由謀篇布局進入了具體實施階段,農業也正處于突破科技桎梏,實現轉型發展的攻堅階段。如何正確理解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現代化內涵的新發展,是找到農業現代化建設新的發展方向,進一步提高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關鍵所在。為此,應當以比較分析目前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現代化內涵與以往的不同之處作為切入點,來探究新內涵下對于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新要求,進而力圖尋找到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現代化的實現路徑。
1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現代化的內涵
1.1 "建國以來農業現代化內涵的演變概述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農業現代化建設,并采取了一系列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措施。整體而言,我國對于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探索處于一個由學習借鑒蘇聯模式到吸收其他國家農業現代化建設經驗,結合中國自身國情,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過程之中。而隨著農業生產實踐的深化,農業現代化的內涵也呈現出一個動態演進的過程。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1949—1978年),農業現代化建設主要以學習蘇聯模式為主,即以實現農業機械化、電氣化、化學化及水利化作為最主要目標。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開端,農業現代化的內涵逐漸由“四化”轉變為“三化”,即實現農業基本建設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現代化和農業經營管理現代化[1]。之后,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黨中央對于農業現代化內涵的認識進一步發展,以“科學化、集約化、社會化和產業化”對現代農業進行了概括。從黨的十六大到黨的十八大(2002—2012年),中央正式提出“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開始從更加全面的角度對農業現代化的內涵進行解釋[2]。
1.2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現代化內涵的新發展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其與農業農村現代化有機結合,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2021年2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發布,再次強調了要“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因此,如何正確理解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現代化的新內涵,對于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相較于以往人們對于農業現代化這一概念的理解,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現代化的內涵在其豐富程度上有了相當大的提升。其實質在于通過不斷推動我國農業的變革,提高農業生產力的綜合水平,改良農業生產關系,最終使其更加符合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契合廣大人民社會生活的需求。一方面,實現農業經濟效率方面的提升;另一方面,實現農業經濟效益方面的提升[3]。從這個角度而言,實現農業現代化并不能單純地與發展狹義上的現代農業劃上等號,即過分偏重于技術要素對農業生產的作用,以工業企業的生產經營模式去套用在農業的生產經營上,發展專門針對市場而生產的規模化和集約化農業。而是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據社會實際情況的不同對發展策略進行相對應的調整。
除此之外,不同于以往的農業現代化只著重強調從農業方面著手變革,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業現代化要求其與農村現代化做到有機結合,共同發展。這是因為,當下我國的農業經濟活動并不是完全獨立于農村社會之外,而是或多或少地鑲嵌其中,并承擔著農村社會系統運行的綜合功能,維持著農村社會的正常運轉。因此,在農業現代化不斷推進,進而對農村社會系統產生影響的同時,農村社會系統也對農業現代化建設起到反作用,或促進或制約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歸根結底,在當前階段,單一的技術要素是無法獨立起到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作用的。然而,當前雖然我國的農業生產方式相比以往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實現了由人力、畜力向機械化轉變的歷史性進步[4],但是農村的發展卻略顯滯后,阻礙了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進程。結合上述發展狀況,把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結合在一起,使二者能夠相互協調、相得益彰,對于提高我國農村發展水平,提升農民生活質量,早日實現農業現代化是有很大幫助的。
2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現代化實現的要求
2.1 "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力綜合水平
如上文所述,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現代化的內涵之一就是要實現農業經濟效率方面的提升,即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力的綜合水平,促進農業產量和產值的不斷增長。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保證農產品的充足和高質量供應事關人民的安穩生活和社會的有序運轉。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之下,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農業生產力的綜合水平也有了大幅的提升。2018年,我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7%;糧食單產從1949年的1 029 kg/hm2提高到2018年的5 621 kg/hm2,增長百分比達到446.3%,糧食生產總量連續5年穩定在6 500億kg以上[5]。
盡管成績斐然,我們仍需要看到,當前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還存在著許多不完備之處,限制了農業生產力綜合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第一,生產體系發展動力匱乏。當前我國農業生產現代化中對于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不夠充分,存在著包括綠色低耗能產業發展較慢、農民對于現代化種植技術的了解不足在內的諸多問題。除此之外,我國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有待加強。以家庭農場為例,2018年,43.42%的家庭農場面臨著生產性基礎設施落后的發展難題[6]。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礎設施的落后毫無疑問制約了生產力的進步。
第二,產業體系的整體性和延伸性有待進一步提升。產業體系一方面事關對農業自然資源的合理調配和高效利用,另一方面涉及到農產品的加工、流通、儲藏運輸等領域[7],能夠通過從多方面間接影響到農業生產力水平。當前,我國的農業生產、加工和農產品銷售環節存在脫節現象,導致產前不能按照市場需求合理安排生產,產中加工技術欠缺,產后農產品銷售困難。與此同時,在當下的信息時代,妥善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以及平臺經濟是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助力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手段。但總體而言,我國的產業體系信息化程度依然有待提高,傳統農業的信息閉塞問題在一些地區依然制約著產業結構一體化的推進和產業目標的升級。
2.2 "提升農業的社會經濟效益
所謂提升農業的社會經濟效益,是指以農業現代化為驅動引擎,全方位推動農村地區的蓬勃發展,實現農民收入的不斷增加。相比于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升,農業現代化發展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提升能夠更加鮮明直接地在農民身上得到反映,其涵蓋領域更為廣泛,要求也更為復雜多樣。
中國共產黨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作為崇高目標,始終把農民收入問題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并在為農民“增收”的路上進行了不懈的嘗試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績。根據國家統計局編寫的《中國統計年鑒2021》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GDP高達1 015 986.2億元,人均GDP達到71 999.6元,這也是我國連續第二年人均GDP突破10 000美元。并且從2008年至2019年,我國農村居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速達到11.57%,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市居民,城鄉收入差距(倍差)逐漸下降。2020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倍差降低至2.56∶1(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為1),相較于2009年的3.33∶1[8],其整體下降幅度令人可喜。
然而,在充分肯定近些年來我國在提升國民整體收入水平以及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方面取得的出色成就的同時,一部分不易察覺,卻又關系重大的潛藏問題仍然需要我們去關注。
首先是農民的整體收入水平依然較低。到2020年底,我國已經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然而我們仍需注意的是,在很多地理位置偏僻難行,經濟發展程度尚難言良好的農村地區,很多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僅僅是略高于貧困線,并且隨時有可能重新落回貧困人群。
其次是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雖然高于城市居民,但實際收入增長的絕對數額卻并非如此樂觀,甚至在小部分地區存在著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的不利趨勢。由于農村居民收入的基數較小,當城鄉居民的收入得到同等數值的提高時,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將會遠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速。在這種情況之下,僅以收入增速來衡量城鄉收入差距縮減的幅度,其結果就難免略顯蒼白,而缺乏實用性和說服力。
再者,近些年來,工資性收入在農民收入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農民人均可支配工資性收入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1.09%,相較于2013年上升了2.35%。而與之相反的,真正來自于農業生產的收入在農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例卻是逐年下滑,其中種植業收入所占比例更是經歷著肉眼可見的下降,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刻反思。
2.3 "妥善解決資源和環境問題
農業的綠色化發展作為涉及多個相關領域,覆蓋面和影響面都較為廣泛的一項系統工程,一方面能夠從實踐領域出發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行應用和反饋,行之有效地改善農村地區生態環境,提升農民生活質量;另一方面也是在面對當前激變動蕩的全球市場和日益緊缺的自然資源時,一種提升農業生產可持續性的有效途徑,對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意義。
近些年,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業的綠色化發展問題,接連出臺了多項政策,采取多種措施提升農業綠色化程度,并且成效顯著。根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三大糧食作物的化肥和農藥利用率分別為40.2%和40.6%,相較于2015年分別提升了5%和4%。除此之外,我國農業生產中對于廢棄物的再利用水平也不斷提升,這一方面有利于緩解自然資源緊缺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防止由于過多的廢棄物堆積以及對廢棄物不科學處理而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
然而,在過往很長一段時間內的農業生產中,出于對農業經濟增速以及農業生產效率提高的迫切追求,大量化肥和農藥在未經足夠科學的規劃情況下被投入使用,其對于土地和水體所造成的污染,并非是一朝一夕之間就能夠得到修復的。除此之外,雖然近些年我國加大了對于化肥、農藥使用的管制力度,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目前我國對化肥、農藥的使用強度依然高于國際安全上限標準以及世界平均水平。再者,由于當前我國的農戶分布總體上較為分散,大規模的技術要素轉移難以找到適當的承載主體,部分地區的自然資源也難以得到整合利用,這就大大限制了農業現代化的推進進程。加之我國人均耕地面積較少,耕地品質比較一般,分散的農戶在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方面就更加舉步維艱。
3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現代化的實現路徑
3.1 "從生產體系角度出發推動農業的綠色高效發展
農業生產體系重點強調了以何種手段去進行農業生產,結合當下狀況進行解讀,也就是要求我們充分利用好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要素,做到統籌兼顧農業生產的效率以及可持續性。在農業生產力綜合水平受制于科技化程度和自然資源儲備量的情況下,優化并發展農業生產體系無疑是破局的關鍵所在。對此,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首先,通過引入先進的技術要素,對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進行改良和重塑,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一方面,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另一方面,要充分注意到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等新興領域的日益進展,并將其與農業生產有機聯系起來,使農業生產朝著更高水平的信息化和自動化發展。例如,通過對自動化設備的使用來提升對農產品加工的精度和效率,以大數據作為參考對農作物種植方式和種類進行調整等。此外,生物技術的應用對于農業生產同樣有著不可忽視的助推作用。例如,通過培養抗逆性更強的農作物來豐富各地區的可種植作物種類,并提高其產出率。
其次,大力推動農業生產的綠色化轉型。第一,應當進一步減少農業生產中對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以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小的化肥和農藥替代污染性高的化肥和農藥,進而減小環境壓力。第二,提高對農業廢物的無害化處理水平和再利用力度。例如,通過將秸稈進行加工,使其成為動物飼料或是建筑材料;通過建造沼氣池的方式將家畜糞便無害化處理,并為農業生產提供能源等。第三,通過綠色科技創新的方式,提升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自然資源利用率。為此,應當以政府為主導,加大資金投入,引進和培養大批創新型人才,并通過建立完備的創新體系和創新成果考核制度,來確保綠色科技創新擁有充足的驅動力和質量保證。可以對農業生產領域內的科技創新成果進行試點實驗,如若在對實驗結果進行評估后認為效益良好,則可以進行推廣。既有利于以實踐驗證理論,確認科技成果的實際應用價值,也可以加速兌現科技成果所蘊藏的現實效益,進而帶動整個創新體系的良性循環。
3.2 "從產業體系角度出發推動農業的多元平衡發展
相較于農業生產體系,農業產業體系的覆蓋面更廣,涉及影響因素也更多,既包含了農業內部各部門間的協調平衡,也包括農產品的運輸、銷售及其后續延展。推動產業體系的結構優化,增加產業體系的各部分間的黏合度以及關聯性,一方面有利于合理分配資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農業的市場經濟效益,進而提高農民收入。
要推進產業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就要充分運用好信息技術這一融合劑和調節器,實現在農業生產前的準備階段,根據市場的走勢科學調整農作物種植的種類及不同種類作物所占比重;在生產階段,迎合當下主流需要進行綠色加工和精細加工;在銷售階段,以互聯網技術為工具進行多渠道的宣傳推廣,拓寬銷售市場。
除此之外,還應當加大對新興產業的扶植力度,并推動其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例如,通過發展景觀農業和生態旅游業,開展農家樂等項目來消解農業生產機械化所帶來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以此實現兼顧農村傳統社會結構和現代農業的持續發展需要。
3.3 "從經營體系角度出發推動農業的蓬勃持久發展
農業經營體系作為重點強調農業生產關系的部分,是農業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效益的交叉點,對于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業現代化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對此,應當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如上文所分析過的,當前我國的農戶分布情況總體而言較為分散,難成規模,這就使得大規模的技術要素轉移和資金投入難以找到合適的承載對象,進而限制了農業現代化的推進。為了有效化解這樣的困境,應該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進行因地制宜地改進和創新,建立起新型集體化經營模式。一是以合作社作為資源轉移的承載體,再根據其下屬農戶的實際情況進行生產資料的分發,并做好農產品的銷售工作。二是做好對農戶的教育和培養工作,豐富他們的農業知識,提高他們對于農業科技應用的水平。最終實現生產資料的規模化轉移,精細化分配,助推生產力水平和農民收益的雙重飛躍。
參考文獻:
[1] 曹俊杰.新中國成立70年農業現代化理論政策和實踐的演變[J].中州學刊,2019(7):38-45.
[2] 蔣永穆,盧洋,張曉磊.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內涵演進特征探析[J].當代經濟研究,2019(8):9-18,113.
[3] 陸益龍.鄉村振興中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問題[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5(3):48-56.
[4] 文豐安.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業現代化治理融合發展:價值、內容及展望[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6(4):38-46,193.
[5] 金書秦,牛坤玉,韓冬梅.農業綠色發展路徑及其“十四五”取向[J].改革,2020(2):30-39.
[6] 杜志雄.農業農村現代化:內涵辨析、問題挑戰與實現路徑[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5):1-10.
[7] 陳錫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5(1):5-12.
[8] 何秀榮.小康社會農民收入問題與增收途徑[J].河北學刊,2021,41(5):147-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