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是構建租購并舉格局的一項重要工作,各地正在加快推進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全面健全完善多層次供應體系,讓更多市民群眾實現“住有所居”。(《經濟日報》)
住有所居,是最基本的民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推進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是滿足群眾基本住房需求、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目標的重要任務,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我國加快保障房建設,取得很大進步。我國以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為重點,進一步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努力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目前,各地正積極籌建各類保障性住房,并加強規劃、運營、管理,確保工程質量,促進住房保障工作高質量發展。
諸如,北京市對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整體規劃、配套設施、單體設計、室內裝修等提出了基本要求。其中,針對北京租賃住房等特點,首次提出了公寓型租賃住房,為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提供了更多的租房選擇空間;深圳對住房建設與設計標準提出明確要求,戶型設計考慮居住需求多樣性,努力實現“美而精、精而實”;上海著力打造線上服務平臺,依托“隨申辦”APP開發了“我要租房”應用,更好滿足申請人當天申請、當天完成審核并入住的辦理要求……
保障性租賃住房主要解決進城務工人員、新就業大學生等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難問題。特別是新畢業大學生到城市就業,保障性租賃住房成為其解決居住問題的重要選擇。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0年全國流動人口已達3.76億人,較2010年增長了近70%。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使得流動人口規模迅速增長,在一些人口凈流入的大城市,目前適合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租住的房源仍然較少。此外在過往很長一段時間里,各地對解決戶籍居民住房問題重視程度較高,但對常住人口則重視不足也是導致房源不足的原因之一。
各地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應“精準對接”新市民租房選擇空間。在穩步推進“住有所居”的同時,保障房的配套設施越來越齊全。我們看到,傳統保障性住房有不少是配租型,如廉租房、公租房等,主要為城市本地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提供托底保障。而保障性租賃住房,瞄準有住房困難的新市民和青年人群體,具有更廣泛意義上的住房保障。新型城鎮化關鍵是做好“供給側”大文章。要積極創造有利條件為人口市民化牽線搭橋。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建設首先是加強人的建設。“堅持規劃引領、多規合一”,提高城市承載力,為“人的城鎮化”建設奠定基礎,為新市民“進得來”創造有利條件,為“精準對接”鳴鑼開道。
以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助力“住有所居”。人口市民化,城市將面臨更多新市民的融入,如何為新市民融入城市提供良好的環境,營造宜居環境,也反映一個城市的改革開放的胸懷和文明的程度,也是檢驗一個城市人性關愛溫度的溫度計。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對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更加注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加注重環境宜居和歷史文脈傳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