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8月10日發布《關于完善政府誠信履約機制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的通知》提出加強政府誠信履約機制建設,著力解決朝令夕改、新官不理舊賬、損害市場公平交易、危害企業利益等政務失信行為,促進營商環境優化,增強民營企業投資信心,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工人日報》)
建設誠信社會,離不開各級政府的責任。政府在誠信建設領域發揮著示范帶頭作用,政府的誠信表現會產生傳導效應或連鎖反應,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公民、市場主體、社會組織等的誠信表現及權益。政府說到做到,踐諾守信,能增強政府的公信力,優化政府形象,向社會注入誠信正能量,能帶動其他各方增強誠信意識,也能更好地維護各方的合法權益。如果政府朝令夕改,言而無信,新官不理舊賬,甚至成為老賴,就會向社會注入誠信負能量,不僅會削弱各方建設誠信社會的信心,還會損害關聯方的權益。國家發改委專門下發通知,瞄準相關政務失信問題,著力強化政府誠信履約機制建設,抓住了誠信建設的關鍵環節,必將對全社會的誠信建設起到“牽一‘政’而動全身”的推動作用。
通知要求健全政務失信懲戒機制,是一大亮點,也符合誠信建設的規律。無懲戒,不誠信。各地各有關部門針對公民、市場主體已普遍建立了失信懲戒機制,“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理念已逐漸深入人心,其所帶來的失信代價已經對失信主體產生了明顯的懲戒、約束、倒逼作用。但針對政務失信者,相關的懲戒機制一直處于缺失、乏力的狀態,不論是失信的地方政府或部門,還是具體的失信責任人員,鮮有承擔責任者,幾乎不會付出什么代價,受到什么限制。在這樣的語境下,一些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或決策者、經辦者會失去對政務誠信底線的敬畏,增強政務失信的僥幸心理。
懲戒政務失信行為是完善政府誠信機制、建設誠信政府的必然要求。根據通知,國家發改委適時將政務失信記錄納入營商環境評價和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評價,并準備了一套失信懲戒“工具”——對于存在失信記錄的相關主體,國家發改委將按規定限制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限制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申請、限制各類融資項目推薦;對于存在政府失信記錄的地級以上城市,國家發改委將取消發展改革系統的評優評先和試點示范資格、加大城市信用監測扣分權重、取消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稱號或參評資格。同時,通知還督促地方建立政務失信懲戒制度,要求各級信用牽頭部門參照建立政府失信懲戒機制,推動同級政府部門積極調動職能范圍內各類失信懲戒措施。這樣,就能建成上下對應、左右銜接的全系統、全鏈條政務失信懲戒機制,就能給政務失信者戴牢懲戒制約的“籠頭”,“一處失信,處處受限”。
中央預算資金支持、地方債券申請、融資項目推薦、相關評先評優事項等都關乎地方政府的關鍵工作和發展利益,都是地方政府高度關注、高度需求的“心上事”。如果地方政府因失信而導致這些“心上事”被限制、被取消,必將讓地方政府感受到“痛點”,很難受,很別扭。而這樣的痛感會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政務失信者的恥感,刺激地方政府增強重諾守信意識和失信危機意識,規范對行政協議、民事合同的管理,提升履約水平。政務失信懲戒的負面后果也能對其他地方政府、相關部門起到普遍的警示、教育作用,有助于營造政務守信的濃厚氛圍。
政務失信懲戒機制的效果令人期待。只有讓政務失信者受到必要的懲戒、限制,付出必要的代價,才能讓政府誠信機制具備剛性、權威性和制約性,才能給各級政府立好誠信規矩,才能全面提升政府的誠信水平,促進政務環境、營商環境的優化,呵護好公民和市場主體的發展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