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把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放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更加突出的位置進行了詳細論述,指出協商民主是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強調要完善協商民主體系,統籌推進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健全各種制度化協商平臺,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這為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推動人大協商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新時代地方人大協商的性質定位
人大協商的理論定位。人大協商是各級人大在黨的領導下,在人大代表選舉和依法行使職權時,就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以及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在重大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過程中,與各有關方面進行充分協商,聽取民意、匯聚民智、增進共識,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人大協商是協商民主機制在人大制度框架及人大具體工作中的嵌入和運用,是社會主義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的共促融合,是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渠道。
人大協商的發展歷程。2007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國的政黨制度白皮書》提出“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相結合,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的一大特點”,這是官方話語第一次使用“協商民主”這一概念。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概念;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首次提出“立法協商”;2015年2月,在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中首次提出了“人大協商”的概念;2017年11月,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人大協商”予以確認,提出要“推動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統籌推進包括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在內的多種協商活動”。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對“人大協商”予以確認,指出“協商民主是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強調要完善協商民主體系,統籌推進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健全各種制度化協商平臺,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
人大協商的基本方式。人大協商是由一系列要素構成的完整系統。人大協商的主體包括人大機構、黨委部門、“一府一委兩院”及其有關部門、人民團體、社會組織、人大代表、專家學者、社會公眾等。其中,人大機構是主導者和組織者,人大代表是主要參與主體,是人大與公眾協商的重要中介。人大協商的內容,是各級人大在立法、監督、決定重大事項、選舉任免、代表工作以及全局性重點工作推進中,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進行協商,屬于公共事務和公共決策,具有公共性。人大協商的程序,包括協商議題確定、協商工作組織、協商情況反饋、協商結果評估等環節制度化的程序和機制保障。人大協商的方式,即人大協商主體為達成一定的協商結果而采取的策略、方法、手段,主要有征求意見、座談會、聽證、專家論證、會議討論辯論、網絡互動、民意調查等,主要是通過平等的對話、溝通、交流、討論、商量等辦法來進行,是雙向互動、求同存異、合作包容,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人大協商的成果,即能夠明確反映協商參與方提出的意見、建議的情況報告,或其他經過研究論證和充分討論后形成的協商成果,這個成果可能是對決策的補充,也可能是對決策的肯定或者否定。
二、新時代開展地方人大協商的意義
開展人大協商有利于不斷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目前,人大選舉民主得到全國人民的普遍認可。人大協商民主貫穿于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的全過程,并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以來廣泛運用,但尚未被廣大群眾所認知。實際上,協商民主通過與不同階層、群體、個人的協商,有助于消弭分歧,凝聚共識,有效提升人大選舉民主的質量。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將協商民主與選舉民主創造性地結合起來,有助于真正保障人民當家作主。
開展人大協商有利于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民主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強大生命力和顯著優越性的關鍵就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人大建立了常委會聯系代表和代表聯系群眾制度,代表分專業有重點地參與立法工作制度,代表列席人大常委會會議、參加人大常委會工作制度,法規草案公開征求意見和公眾意見采納情況反饋機制等。通過這一系列機制和制度,人大建立了廣泛聯系群眾重要平臺,成為了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陣地。
開展人大協商有利于推進和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大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參與實踐,涵蓋了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各個環節,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人大協商的過程是更加廣泛、多元、日常化地擴大人民群眾有序政治參與、集思廣益、凝聚共識的過程。人大“通過座談、聽證、評估、公布法律草案等擴大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通過詢問、質詢、特定問題調查、備案審查等積極回應社會關切”,為公民有序政治參與開辟了選舉民主之外的另一條渠道。地方各級人大主動順應人民群眾政治參與的訴求,吸收公民參與到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中,從而有效推動實現人民有序政治參與,緩解社會矛盾。
三、新時代深入推進地方人大協商的建議
要堅持黨的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地方人大開展協商民主要始終把堅持黨的領導作為重要政治原則,自覺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各級黨委中心工作,緊密結合人大工作實際制定人大協商民主計劃,對協商中遇到的重大問題、重點內容、重要事項和收集到的重大社情民意,應及時向同級黨委請示報告,對達成的協商成果及其后續運用情況也應及時向同級黨委報告。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人大協商在決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將人大協商民主工作納入總體工作部署和重要日程,定期召開黨委、人大、政府聯席會議,準確了解人大協商開展情況,積極研究和運用人大協商成果,進一步調整和完善相關政策措施。
要完善制度設計。地方人大協商民主必須在加強頂層設計上下功夫,包括協商民主的整體理念、性質內涵、發展道路等具有根本性、統籌性的宏觀方面,也包括協商民主的范圍、對象、程序、載體、標準等內容量化、具體化,逐步構建起一套可執行性和可操作性較強的協商民主制度框架體系。對于實踐中已經相對較為成熟的好經驗好做法,如選舉工作中人大代表正式候選人確定前的協商醞釀,立法工作中的聽證、法規草案征求意見,以及代表聯絡工作站接待選民等,要認真總結歸納,形成可借鑒的成果,在實踐的基礎上積極建章立制。
要拓展參與渠道。更好匯聚民智和民意是開展地方人大協商民主的價值和意義所在。實踐中,我們要結合實際,盡可能擴大公民有序參與渠道,提高協商質量、增強協商實效。一方面,擴大直接參與渠道。對人大代表而言,要進一步健全各級人大代表定期聯系人民群眾制度,通過邀請代表參與視察、調研、執法檢查等活動,增加代表列席人大常委會會議人數等措施,為代表搭建知情知政平臺。對人民群眾而言,要全面借助人大代表聯絡工作站,運用聽證會、民主座談會、公民旁聽等方式,通過與新聞媒體合辦專題專欄等方法,讓更多群眾直接提出意見建議。另一方面,拓展間接參與渠道。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手段,在具備條件的地方利用微博、客戶端、論壇進行網絡直播,提升人大工作的公開性和透明度;依托“互聯網+”等新技術,同步打造線上人大代表聯絡工作站,不受時間、地點限制,方便選民在線交流,網議互動等,提出意見和建議;利用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公開法規草案、發布調查問卷,開展網絡聽證會、網絡訪談等,向網民征求意見,拓展社會參與面,使地方人大協商民主在現代信息中與民意實現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