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王愛永,是在他停放農機具的車間里。車間里放著好幾臺各種型號的大型農機具,此前這些農機具我們只是在電視里見過。當時,一位身高約1.8米左右,寬額方臉、濃眉大眼、面色黝黑的男子正在修理一臺農機具,看到我們,連忙放下手里的活,面帶微笑朝我們走來。他就是曲陽縣第十八屆人大代表、保定市勞動模范、曲陽縣西流德綠源家庭農場場長、曲陽縣眾旺肉豬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愛永。
種養致富帶動鄉鄰
在河北省曲陽縣文德鎮,一提到王愛永的名字,無人不豎起大拇指。他靠養殖種植成為村里的致富典型,還不忘感謝黨的好政策,傾情回報社會,帶領鄉鄰共同走向致富路。
王愛永在2004年開始養豬,辛辛苦苦經營一年,不料到了年底,生豬價格掉到了最低谷的每斤1.8元,王愛永不但沒有掙到錢,反而連本錢也沒有收回來。如果換做他人,肯定不會再養豬了。然而,王愛永偏偏相信生豬價格肯定會回暖。果然,2005年他賣掉一批生豬,掙了1萬元。“2007年更甭提了,生豬價格一下子漲到了每斤10元,是前些年生豬價格最高的一年。我賣了第一茬豬70余頭,掙了幾萬塊錢。加上秋收的玉米,那年共收入10萬多元。”回憶起往事,王愛永滿臉自豪。
但天有不測風云。2008年年初,王愛永到唐山玉田縣小豬市場買了108頭小豬。由于天氣特別寒冷,在運輸過程中,一個晚上就凍死了二三十頭小豬。把小豬運回豬場后,由于豬場溫度太低,小豬又死了不少,存活下來的小豬屈指可數。這一下子,王愛永賠了5萬塊錢,一夜之間他的頭發都變得花白,血壓也升高了。不過,這次打擊并沒有使他停下腳步,而是總結失敗教訓,惡補養豬知識,走上了自繁自養的道路。經過多年努力,王愛永的養豬場從當年的存欄幾十頭發展到現在的存欄800余頭,成為了當地小有名氣的養豬專業戶。
致富不忘鄉親,是王愛永多年來恪守的原則。為了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他把多年積累的養殖技術和經驗無償傳授給周邊村民,帶動了周邊村80%的養豬戶。
除了發展養殖業,王愛永還把精力放在種植業上。三月的天氣還有些冷,但王愛永的麥田里卻氣氛火熱:幾臺大型農機輪番上陣,給地里的小麥噴灑農藥、施肥、灌溉,場面甚是壯觀。王愛永用手指著一片綠油油的麥田,高興地對我們說:“這塊地足足有200多畝,咱們在這里仿佛看不到邊。我能種這么多畝地,得益于黨和國家對于土地流轉的好政策。”王愛永談起土地流轉政策給農村帶來的變化,就有說不完的話。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王愛永看到了規模化種植的希望。他抓住機會,爭取到縣里的幫扶貸款30萬元,又向親戚朋友借來一些錢,流轉了村里520畝土地,注冊成立了綠源家庭農場,種起了玉米,第一年就凈掙了3萬元。
他先后到內蒙古等地考察學習,參加各級組織的培訓。在縣里農業部門派來的農技專家張樹明的指導下,王愛永轉變了思路,將種植雙季玉米調整為小麥玉米輪作,農作物獲得了大豐收。
在國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王愛永購進180馬力以上四驅拖拉機、青儲收割機、播種機等大型農機具共70多臺(套),成立了專業化的農機合作社,走上了農業機械化的道路。
2021年,王愛永還把農作物種植延伸到曲陽縣燕趙鎮、嘉禾鎮、文德鎮,對這些鄉鎮農民的土地進行托管服務,從農戶手中托管土地1萬畝,統一種子、統一播種、統一施肥、統一打藥,種植管理更專業,讓外出務工和創業的村民可以安心在外工作,不必擔心家里的農田無人管理了。
“這么多年來,我是靠黨的扶持政策才富了起來。沒有黨的恩情雨露,沒有鄉親們的大力支持,就沒有我現在的好生活。”王愛永說。為了感恩黨和國家的好政策,王愛永主動幫助鄉親就業增收。目前,家庭農場擁有家庭勞動力5人、固定員工4人、季節性用工50余人,其中脫貧戶10人,人均增收1萬元。2015年12月,農場被評為省級示范家庭農場,2020年被評為保定市十佳家庭農場。
熱心公益奉獻愛心
“剛開始流轉土地的時候,共涉及到380戶村民,鄉親們知道我創業不容易,同意等到年底有了收益再支付土地流轉費。每每想起這件事,我的內心就充滿了感激。”王愛永動情地說。
“吃水不忘挖井人。”2019年年底,王愛永還清了所有外債,開始盈利。從此以后,他不忘報答鄉親,多年來扶貧濟困、樂于奉獻,積極投身公益事業,回饋社會。
2019年是豬肉價格最貴的一年,一度漲到33元/斤,村里一些貧困戶和老人都不舍得吃肉。王愛永看在眼里,記在心里。2019年冬至,他在家庭農場舉辦第一屆“致富不忘鄉親,寒冬送溫情”活動,將市值4000元的豬肉免費發放給1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和30位80周歲以上的老人,并且堅持了四年,每年惠及60余人。2021年和2022年,王愛永連續為村里的脫貧戶、80歲以上老人和清潔工免費發放月餅,送去節日的溫暖。
“王愛永是我們村的大好人,每年冬至前后給我們這些老人送豬肉,中秋節還給我們送月餅。有一年冬天我摔了一跤,躺在炕上不能動彈,愛永還把豬肉送到我家,噓寒問暖,我的心里可熱乎了!”85歲的老人張翠芬激動地說。而當別人稱贊王愛永時,他總是憨厚地笑著說:“這是我應該做的。”
履職盡責為民發聲
2021年,王愛永當選為曲陽縣第十八屆人大代表。從當選人大代表那一刻起,王愛永就堅定了為民代言的決心。“人大代表不是一種榮譽,也不是一種特權,而是一種職務,承擔著一種義務。人大代表擔負著神圣的使命和責任,所以我要做善于學習的有心人、肯為群眾代言的貼心人。”王愛永說。
“我感覺需要學習的東西更多了。只有不斷學習,提升履職能力,才能切實為百姓干實事、謀福利,這個代表才算沒有白當。”王愛永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幾年來,王愛永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全面提高履職水平,緊跟時代步伐,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在他家的書架上,擺著憲法、代表法、地方組織法、人大代表手冊等書籍。我們隨手拿起一本書翻看,驚訝地發現書頁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字。原來,他每本書都讀過,還認真作了筆記。“通過學習,我進一步了解了人大代表的權利和義務,真正理解了為誰當代表和怎樣當代表。作為新時代的人大代表,就要強宗旨、察民情,爭當心系群眾的表率。”王愛永表示。
王愛永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當選為曲陽縣人大代表后,他積極參加縣人大常委會組織的代表培訓、座談會、調研、視察、執法檢查等活動。在審議討論時,他深入思考問題,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真正做到了人到、心到、口到。他積極宣傳黨的好政策,尤其是在黨的二十大召開后,第一時間召集附近的養殖專業戶一起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把黨的強農、惠農政策以及群眾關心的農業農村方面的內容及時宣傳到養殖專業戶中去,讓養殖戶吃下“定心丸”。
自從當選人大代表之后,王愛永認為自己的角色發生了變化,肩上所承擔的責任不再只是管理好自己的豬場、農場,而是要把更多父老鄉親裝進心里,為群眾“代言”,為百姓“發聲”。“我認為,人大代表‘代’的是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表’的是人民的愿望和心聲。”王愛永說。
王愛永利用工作之余,經常到各地調查市場行情,了解村民們的所想所需。在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王愛永在人代會上提出了一些關于農業方面的意見建議,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他結合自已的創業經歷、親身感受和群眾心聲,提出了關于加快土地流轉的建議。即希望政府出臺一些政策,鼓勵農業經營主體整合土地,成方連片經營,以解決一部分土地撂荒的問題,達到規模化經營、集約經營的目的。這樣不僅可以減少成本投入,而且可以有效增加種糧收入。這條建議提出后,引起了曲陽縣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隨后,曲陽縣政府出臺了土地流轉的有關優惠政策,并結合縣域實際,圍繞特色產業,堅持聚零為整、規模經營,積極探索政府引導、市場調節、農民自愿、依法有償的農村規模化土地流轉新路子,推動了曲陽縣農村土地流轉的較快推進。
“我們趕上了好時代,過上了好日子,我要感謝黨的好政策。一人富了不叫富,大家都富起來才叫富。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給了農民那么多好的政策,我的干勁更足了。我要把豬養好,把地種好,踏踏實實做新時代的農民。我還要積極履職,展現一名新時代人大代表的使命和擔當,帶領更多的鄉親致富,使大家過上更美好的生活,為國家的發展多做貢獻。”王愛永信心滿懷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