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塊理論是語料庫語言學的內容之一,筆者查閱資料發現,近幾年對語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聽、說、讀、寫等方面。而對于“寫”的研究又主要集中在學生的寫作方面。因此,本篇文章從“寫”的另外一個角度“譯”來分析語塊理論。原因在于,翻譯不僅包含了外語學習者的這些能力,還包括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對知識的遷徙能力。筆者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探究了學習者當前對語塊的掌握情況,同時也證實了恰當運用語塊理論指導大學英語翻譯教學能夠有效改善學習者的翻譯能力。
關鍵詞:語塊理論;翻譯教學;翻譯能力
一、文獻綜述
作為語言意義范疇化下級單位的語塊是翻譯過程中的一種基本翻譯單位。其作為一類比較穩定、明確的語言信息處理及提取單位,對實現翻譯的流利性和準確性有一定的貢獻。在翻譯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運用語塊化教學模式對學生系統地講述語塊功能及應用原則,以指導學生翻譯學習。英語語塊教學利用英國本土的英語思維模式,可以完全摒棄濃厚的漢語思維色彩,降低母語對學生翻譯時的影響,使翻譯更加準確。教師在進行英語翻譯教學中,給學生提供結構穩定的、具有固定模式的語塊材料,能夠讓學生很容易接受和掌握。由此可見,加強學生語塊的學習可以有效地降低學習者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增強譯文的地道性和流利性。綜上所述,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增強語塊的積累,學習者可以在翻譯過程中通過有意識地提取、加工、運用,使得翻譯更加的靈活地道。
二、語塊理論概述
20世紀70年代,Becker和Bolinger 首次提出“語塊”這一概念。他們將語塊歸納為固定或半固定的詞匯組合。由于語塊涵蓋范圍及研究的側重點不同,研究者對語塊的定義表述不一。
Lewis指出,語言不是由語法和單詞組成,我們大腦里的很大一部分詞匯都是作為一些預制的多詞“語塊”被儲存起來的。
Wray 指出,語塊是一串連續或不連續的預制的單詞或其他意義單位。也即是儲存在記憶里,一旦需要使用的時候可以全部從記憶中提取出來,而不是通過語法產生或分析出來的。
Nattinger and DeCarrico指出,語塊是一種多詞的語言現象。他們將語塊理論分為以下四類。
1.聚合詞(Poly-words):不能變化的短語結構,其作用類似于一個獨立的單詞。例如upstart、uphold、withstand、heartrending等。
2.慣常表達形式(Institutionalized expressions):這類型的表達具有句子的特征,具有連續性且不能改變。例如How are you、I think so、that's all right、it's up to you、you are welcome、it's a pleasure等。
3.短語限制結構(Phrasal constraints):大部分是連續性的。例如,a day ago、in summary、in a nutshell、in a row、above all、all in all、as a whole、let alone、to say nothing of等。
4.句子構造成分(Sentence builders):具有句子的特征,可以改變或插入新的單詞,例如“I think that X”“My point is that X”“It's no use (in) doing sth”“There is no denying that”等。
從以上研究者關于語塊理論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看出,語塊是根據一定的語法規則,將具有某種聯系的單詞或詞組有意義地結合在一起,進而形成一個強大的“詞場”。這種“詞場”對學生們有效地理解并熟記詞語的內涵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同時,在外語翻譯教學中,我們還應該注意將這些程式化的語塊和翻譯靈活結合在一起,即將語塊的“靜”與翻譯的“動”結合在一起。這就要求學習者在學習語塊的過程中要清楚語塊本身所體現的文化內涵,清楚在哪些情況下可以用,在哪些情況下又不能用。語塊并不是僅僅靠單純的背誦就能熟練應用的,如果僅靠套用的話會使得翻譯失去活力,也就達不到翻譯本身的靈活性。
三、研究設計
為證實學生語塊的積累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翻譯,本研究以某大學2017級英語專業32名學生為研究對象,調查了學生英語語塊水平現狀以及語塊學習策略對翻譯能力提高的有效性,以此來分析學生的語塊識別、積累及運用情況。英語語塊能力和語塊學習策略的實驗數據均用 EXCEL2010進行統計,并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進行數據分析。研究問題如下:
1.翻譯過程中,學生語塊識別能力如何,是否有足夠的語塊積累?
2.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語塊學習策略使用情況如何?在翻譯過程中,是否使用了某種語塊學習策略以及語塊學習策略的哪一種情況對學習者翻譯能力的提高作用更大?
四、研究結果
本調查問卷包含10道涉及語塊的短語搭配單選題,以及15道漢譯英的句子翻譯(句子涉及語塊)。題目的選擇均來自英語專業四級真題。2017級英語專業32名學生在大三的上學期做了這份調查問卷。為了增強測試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調查的這32名學生當中,通過考試人數20人,合格人數(60-70)9人,良好人數(70-80)9人,優秀人數2(80+)2人,未通過人數12人。
(一)語塊學習策略現狀調查問卷
(二)采訪
本研究共采訪了8名同學,采訪主要包含以下三個問題:
1.你了解語塊的概念嗎?
2.你會經常總結課本中出現的固定搭配或短語嗎?
3.你認為在翻譯當中一些常用的固定表達重要嗎?
五、結果分析
(一)語塊識別能力和積累分析
15道單選題:專四成績優秀的2名同學分別答對了15、14道,良好的9名同學答對情況在9-12道之間,合格的9名同學的答對情況在8-12道之間,未通過專四考試的12名同學的答對情況在5-11道之間。
10道翻譯題(每道題2分):專四成績優秀的2名同學得分分別為19、18分,良好的9名同學得分在10-18分之間,合格的9名同學的得分在8-18分之間,未通過專四考試的12名同學的得分在5-15分之間。翻譯的評判標準以語塊為基礎,要求能夠正確翻譯出語塊。
從結果可以看出,語塊的積累與學生英語學習具有正相關,與學習者翻譯具有正相關。因此,對高校英語專業的教師和學生來講,可以通過加強學習者對語塊的掌握來提高翻譯水平和外語能力。
(二)語塊學習策略分析
從問卷結果可以看出,32名學生當中有70%的學生會將語塊的學習歸功于老師有意識地在課堂上拓展、補充,并有意識地布置作文、習題等讓學生靈活運用積累語塊。有25%的學生將語塊的積累歸功于學生閱讀期刊、報紙摘抄、背誦考試參考書籍詞匯、在課本中自我積累,以及學生自己買的資料書中的專項訓練短語、固定搭配。另外仍有5%的學生認為語塊的學習是通過電子App、聽歌、看視頻學習。
從結果中可以分析出,老師在學生學習語塊時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目前學生對語塊的認知不夠樂觀,仍處于被動的狀態,而老師對學生語塊學習的輸入也相對較少。針對這一現象,所采取的措施是:
從學生角度,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語塊學習的積累;引導學生在課下閱讀文章的過程中養成語塊積累的習慣。從學生的翻譯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對語塊的掌握依舊停留在比較常見的表達上,對于其他一些語塊的掌握不夠扎實。這也就表明學生在平常的學習當中忽視了對語塊的積累。因此,學生應該認識到語塊學習的重要性,在平時的學習中不斷積累語塊。
從老師角度,在備課和講課的過程當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給學生盡可能多的語塊輸入,在課后讓學生有充分的機會靈活運用這些語塊,并在講課的過程當中注重語塊的分類、整理,這將會使得學生學習語塊更加得心應手。針對翻譯教學來說,教師在讓學生做翻譯的時候應該把句子當中出現的語塊標注出來;在講解翻譯練習的時候應將學生的答案和正確答案仔細比對,找出學生翻譯的不足之處。另外,語塊作為一種語言形式,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因此,教師在講解這類語塊知識的時候就要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這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掌握語塊。
(三)采訪分析
受訪的8名同學對語塊概念并不了解,但是當告訴他們語塊的概念之后,他們就明白原來語塊竟然是日常學習中的固定搭配。關于第二個問題,僅僅有2名同學表示會做總結,其余的同學表示會直接在課本當中做一下標記。最后一個問題,6名同學都認為很重要,表示自己翻譯的句子很簡單,基本上不會用到一些常用的表達,有的時候用到了,但是往往會把介詞用錯;另外有同學提到有些固定搭配感覺很熟悉,但就是想不起來,只好用一些比較簡單的單詞來表達。
六、結語
通過研究可以得出,語塊的掌握與學習者英語翻譯水平成正相關。語塊的學習離不開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老師在課堂上教授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且老師的主要角色是引導學習者主動積累語塊,僅僅依靠老師的課堂講解來提高對語塊的學習,效果是不會那么明顯的,學習者必須自覺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地積累語塊知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語塊的學習和積累并不是一個枯燥死板的過程。隨著20世紀80年代認知語言學的發展,更加注重探究語言背后的認知因素,因此,對于語塊的積累和學習必須以發展的、認知的眼光去對待。
參考文獻:
[1]Lewis M. Implementing the Lexical Approach: 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M]. London: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1997.
[2]Nattinger J, Decarrico J. 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3]Wray A. Formulaic Language in Learners and Native Speakers[J]. Language Teaching, 1999(32):213-231.
[4]謝懷志.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語塊化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5(2):125-126.
[5]邢環宇.語塊視角下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海外英語,2018(9):39-40.
[6]解晶.語塊教學法在高職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海外英語,2015(23):98-99.
[7]袁卓喜.試論語塊在翻譯過程中的作用與啟示[J].外語界,2009(5):83-89.
[8]管秀麗,仇中海.語塊理論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3(S2):99-100.
[9]陳彩芬.二語語塊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241-245.
作者簡介:王玲玉(1993-),女,廣州華立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翻譯。
基金項目:2022年廣州華立學院校級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應用型本科高校英語專業翻譯教學學生思辨能力提升研究”、2019年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國標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專業思辨能力培養的實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