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雙減”和《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實施,如何有效優化作業設計,為學生的學習減負增效,成為每一位一線教師急需思考與解決的問題。對于六年級畢業生來說,形式單一、機械性作業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也無法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本研究旨在聚焦單元整體教學視域,基于王薔教授提出的“大觀念”理念,進行作業設計的進一步優化,引導學生通過完成基礎性作業、實踐性作業、探究式作業不斷鞏固所學,并在學習活動中嘗試運用相關“學習策略”完成一定主題意義下的課后延續性學習,最終基于單元主題意義建構“大觀念”,促成學生學業與自身學科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關鍵詞:“雙減”;作業有效設計;單元整體教學;大觀念;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隨著“雙減”政策的進一步推進與實施,如何有效優化作業設計,為學生的學習減負增效,成為每一位一線教師急需思考與解決的問題。以我校六年級為例,目前在英語學科作業安排與布置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及需要:
1.作業內容與教材單元主題意義的關聯性不強,作業形式單一且機械重復性作業占主導,學生完成的積極性低,且無法調動其元認知和認知策略參與學習活動。學生在作業中實際獲得的影響較小。
2.作業安排圍繞“單一課時”展開,作業間缺乏“延續性”和“關聯性”,對于學生持續發展的促進性與影響性不強。
3.六年級學生面臨小初銜接與畢業復習,因此作業設計上除了關注形式多樣化,更要兼顧“知識綜合性”與“思維高階化”。
基于以上問題,筆者通過閱讀相關文獻,對于進一步優化小學英語作業設計提出了以下假設:
1.基于單元主題意義引領,將“作業設計”納入備課過程中,使學生能夠通過完成有關聯性、延續性的作業,不斷建構基于主題意義的“大觀念”。
2.進一步豐富作業形式,基于單元主題意義,將不同形式的基礎性作業、實踐性作業、探究性作業合理安排,巧妙融入學生每單元、每課時的學習之中,激發學生使用相關學習策略參與到課內外學習過程中,達成更深層次的學習,以提升其學習效率。
一、基于單元主題意義,豐富作業形式,巧妙設計“學習單”與“作業單”,形成“學習任務鏈”,增強六年級學生課內外學習的延續性與關聯性
作業設計是教學設計的一個環節,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業設計是應用系統理論將各個要素進行合理整合、安排和計劃的過程。作業設計不僅要促進學生鞏固語言知識,還要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其良好學習習慣和正確學習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實際語用能力。因此教師在英語的作業設計中應多維、全方位地設計。
六年級學生處于畢業復習階段,學習內容圍繞“相關話題”和“主題”進行綜合語用和復現。因此,六年級“學習單”和“作業單”設計應依據最近發展區理論,綜合安排課前、課中、課后學習,形成完整的“學習任務鏈”。
(一)合理增加“課前預習”單,激活學生已知,為新課學習做好熱身
在六下作業設計過程中,筆者基于前期的“作業單”設計框架,加入了“課前預習單”,旨在通過課前完成“舊知復現”與“新知預習”,激活學生已知,為新課學習做好準備。
以外研版小學英語(一年級起點)六年級下冊M2為例。該課課文圍繞“天氣與活動安排”話題展開,課前,需調動學生的舊知,即 “天氣詞匯”以及“一般將來時”中“will”與“be going to”相關表達。在 “預習單”中,筆者創設了“天氣預報”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完成天氣預報的活動,復現“天氣詞匯”。
此外,根據圖片提示,完成人物“明日活動計劃安排”,復現有關“活動安排與計劃”舊知,為新課學習做好準備。
(二)“學習策略”貫穿課上學習與課后作業中,使學生的課內外學習更具延續性和關聯性
“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有效學習的程序、規則、方法、技巧及調控方式,它既可以是內隱的規則系統,也可以是外顯的操作程序與步驟。在英語學習領域中,學習者在實踐中逐漸獲得和積累相關策略,而策略的使用頻率也極大地影響著學習者的學習。因此,在作業設計過程中,有意識地將“學習策略”融入“作業單”中,對促進學生課后英語學習起著重要作用。
以外研版英語(一起)六下M3為例。該課文涉及大明與Simon一家的出行經歷,課上,通過“Visualizing視覺化策略”,筆者引導學生使用“Plot Mountain”圖示(見圖1)梳理課文情節,建構思維圖示,使抽象信息可視化。課后作業延續使用“Plot Mountain”,讓學生通過填寫涉及故事情節的動詞過去式短語,補全相關信息,回顧課文主要內容,再次運用“視覺化策略”對于課文復現鞏固。
此后,讓學生進一步使用“Summarizing總結”的學習策略,結合“Plot Mountain”和 “語言支架”,完成課文“復述”。此處,調動了學生思維對于信息進行整合、加工、內化和輸出,鞏固所學。
二、基于主題意義進行多種形式的作業設計,在完成“探究式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發展學生高階思維
《中小學語言類作業指導手冊》指出,在作業設計中選取更多類型,堅持開放性和個性化,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在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基礎性作業”,更要兼顧高年級學生特點,通過“探究式作業”設計,激活學生的高階思維發展。
以外研版英語(一起)六上M1為例,本單元話題為“餐廳點餐”,單元主題意義為“智慧點餐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基于單元子主題“點快餐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和“均衡膳食使我們更加健康”,逐步建構本單元的“大觀念”。因此,課后作業設計過程中,也要貫穿這一主題意義。
(一)在作業設計中選取更多類型,堅持開放性和個性化,充分調動并激發學生的認知策略與元認知策略,促進其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在學習單任務設計過程中,筆者做了如下嘗試:
1. 一課時作業基于子主題“Ordering Fast Food Makes Our Life Convenient”,引導學生通過閱讀運用“判斷與推理”策略,推測人物想要選擇的餐食,并填寫在橫線上。
2. 二課時作業基于子主題“Balanced Diet Makes Us Healthy”設計了“探究式任務——制定自己的My Healthy Meal餐單”。學生根據提示,使用“分類與比較”“推理與論證”策略,完成餐單的梳理、復盤、調整,在建構健康餐單的過程中,其自主學習能力在逐步提升。
(二)教師要將知識與技能鑲嵌于實踐情境中進行綜合運用,以多模態語篇方式呈現學習結果
本單元話題為“點餐”,教材語篇以“對話”為主。在作業設計中,筆者兼顧教材文體特征,進一步延續“對話”文體形式。在學生作業呈現過程中,以“結構圖”形式幫助學生將思維過程“可視化”。在第二課時作業設計過程中,學生需要在“My Plate”中梳理點餐過程中自己所選的食物、飲品,將其思維的內容可視化展示出來。在最終對餐盤中食物進行調整并重新制定自己的健康餐食時,引導學生使用My Plate的圖示(見圖2)展示自己的成果。
學習任務設計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與技能相結合。在本單元的作業設計過程中,筆者基于子主題“Balanced Diet Makes Us Healthy”設計了“探究式任務”。課上,學生通過閱讀拓展繪本資源,了解到了“均衡膳食基本原則”。在學生實際生活中,“飲食不均衡”是切實需要解決的問題,基于此,本節課的作業單中設計了“探究式任務”——合理安排自己的健康膳食。
“模擬點餐”環節,學生基于個人喜好選擇食物;隨后經過“梳理餐盤”,學生按照營養膳食配比模型,將自己的“一餐搭配”進行梳理;通過“反思復盤”,學生運用“比較與對比”策略,發現自己飲食中潛在的健康問題,并復盤反思為自己的飲食提出改進意見;最后通過“調整膳食搭配”,學生基于平衡膳食原則對自己的飲食進行調整,建立更為合理的膳食搭配,形成“均衡膳食”的意識,同時解決了本課時子主題中提出的疑問“How to order food or drinks in a healthy way?”。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運用所學語言在實踐中探究,其學習能力和高階思維得以培養與提升。
三、基于主題意義,學生在層層遞進、相互關聯的課內外學習活動中,建構“大觀念”
(一)研讀教材,深度探究教材文本背后承載的主題意義
以外研版小學英語(一年級起點)六年級上冊M1為例,本模塊教學內容圍繞“To be Messengers of Culture is Honorable”展開,主題意義為“自信擔當中國文化的傳播者”。通過學習,學生了解祖國的著名建筑——長城及其背后蘊含的中華傳統文化,增強學生對于我國優秀文化的認同感;學習了解美國及世界其他國家的著名建筑,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最終用英語介紹中國其他的建筑及其背后蘊含的中華傳統文化,強化學生對于祖國文化的自信與認同,以及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責任感!
(二)依托主題意義,設計層層遞進的課內外學習任務,逐步建構“大觀念”
作業設計中,筆者基于單元主題意義“自信擔當中國文化的傳播者”,設計了貫穿單元教學始終的“讀寫結合”任務,同時將“思維導圖”貫穿始終,作為思維支架,幫助學生梳理文本、建構語篇。單元作業目標設置如下:
1. 借助“思維導圖”和相關閱讀材料,梳理中西方著名景點的介紹性信息,建構思維支架。
2. 嘗試基于“思維導圖”描述“著名景點”的介紹性信息。
3. 嘗試基于“思維導圖”撰寫一篇文章,介紹“中國的著名景點”。
具體作業設計如下:
1.第一課時作業中,讓學生補全思維導圖,旨在引導學生在語境中,依托“思維導圖”,運用新單詞再次梳理、復現有關“長城”的細節信息。學生基于“思維導圖”中的句型、關鍵詞提示,口頭復述課文內容,復習鞏固“長城”的描述。學生初步使用“思維導圖”,建構了“描述著名景點”的思維框架,并運用所學語言進行了簡單描述,為后續寫作打好思維和語言基礎。
2.第二課時作業中,學生利用課上拓展的“思維導圖”,回顧“帝國大廈”的介紹。通過填寫“思維導圖”,運用相關句型、詞匯書面描述“帝國大廈”的介紹,為后面的學習做好語言和思維的準備。通過拓展閱讀,提取、歸納、梳理其他著名景點的“思維導圖”,基于學習材料、思維導圖與語言支架提示,嘗試筆頭描述某個建筑物的細節信息,鞏固句式結構以及“思維導圖”的運用,為第三課時自主建立“思維導圖”并基于導圖寫作做好準備。
四、結語
“雙減”背景下,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應依托教材提供的主題情境,提煉主題意義,同時通過不同形式的“作業單設計”,將學習策略融入其中,使“課后作業”與“課堂學習”形成延續性的“學習任務鏈”,使學生得以持續性發展。同時基于主題意義進行多種形式的作業設計,引導學生完成“探究式學習”活動,充分調動并提升“高階思維”發展。與此同時,通過不同形式的作業和探究式學習任務,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單元主題意義,建構“大觀念”。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王薔,周密,蔣京麗,閆赤兵.基于大觀念的英語學科教學設計探析[J].課程·教材·教法,2020(11):99-108.
[3]程曉堂.英語學習策略:從理論到實踐[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4]張春燕.小學中高段英語家庭作業的調查研究[D].揚州大學,2021.
[5]楊杰. 小學高年級英語作業的多維化設計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6]王月芬.重構作業:課程視域下的單元作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
作者簡介:柯妍(1989.12-),女,北京人,北京第一實驗小學前門分校,北京市西城區骨干教師,校級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