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信仰的重要凝聚,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先進性文化。新中國審計的產生發展與紅色文化相依相伴,紅色文化凝聚了“實事求是、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等思想精華,與審計學課程思政培育“三全”人才的宗旨相統一。應充分挖掘紅色文化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深刻理解與把握紅色文化精髓,賦能審計學課程思政。
關鍵詞" 紅色文化;審計學;課程思政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信仰的重要凝聚,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更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源頭活水。將紅色文化有機融入審計學課程思政教學,有助于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培育時代新人。
一、紅色文化賦能審計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在邏輯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群眾在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偉大實踐中創造的,以優秀品質為精神內核的先進文化形態。紅色文化賦能審計學課程思政具有可能性與必然性。
(一)紅色文化賦能審計學課程思政建設的歷史邏輯
從歷史邏輯來看,新中國審計的產生與發展天然具有紅色基因,與紅色文化的發展相依相伴。紅色文化賦能審計學課程思政建設順應了審計教育改革發展的時代要求,新時代審計人才培育亦應根植于紅色文化。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伴隨著中國共產黨成立到新中國建立,紅色文化與紅色審計逐漸萌芽。1923年至1931年期間,《經濟委員會簡章》《審計局組織法》及革命根據地紅色審計制度逐步建立。1932年至1934年,紅色審計從“財審合一”過渡到“財審分離”。1937年至1949年,紅色審計在陜甘寧邊區扎根。在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期間,紅色文化與紅色審計均在曲折中探索。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暫行審計條例(草案)》出臺,全國統一的審計制度建立。隨后,借鑒蘇聯經驗,各級財政設置監察機構替代審計監督職能,但監察機構在大躍進與文革時期被撤銷。改革開放時期,紅色文化與紅色審計快速發展。1978年,我國實施改革開放,紅色審計得以恢復。1982年,國家審計制度建立。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成立,各級政府相繼設立審計機關。此后十年間,《關于審計工作的暫行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條例》《審計工作發展綱要(1991—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等規章制度先后頒布,審計監督框架逐步成型。2000年之后,《關于2007年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指導意見》和“八不準”“八項規定”“六項禁令”等法規紀律出臺,紅色審計發揮了重要作用。進入新時代以來,紅色文化與紅色審計邁入發展新征程。2014年,中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審計監督被納入國家監督體系。2018年,中央審計委員會成立,加強了全國審計工作統籌。2022年,黨的二十大提出“六個堅持”以引領紅色審計監督邁向高質量發展。
(二)紅色文化賦能審計學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邏輯
從理論邏輯來看,紅色文化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審計課程思政建設基于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課程文化發展理論、有效教學理論,二者均承襲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源流。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為了民族獨立與國家富強,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引,吸收借鑒中外優秀成果而形成的革命文化。中國紅色革命的開展,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引的基礎之上,也是建立在遵循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基礎之上。因而,紅色文化也是對于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與價值觀的具體呈現,是通過革命踐行將馬克思主義價值理想轉變為現實的過程。在價值追求層面,馬克思立足社會歷史方法,科學嚴謹地剖析了人類社會財富、地位、特權等不平等現象及其社會原因,并指明了實現公平與正義的社會路徑。紅色文化旨在追求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這同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及解放全人類的思想存在高度的價值觀念契合。
審計學課程思政建設是基于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課程文化發展理論、有效教學理論。馬克思主義的旨趣在于人的解放與全面發展,其中《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等著作中就曾多次強調了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此外,現代審計學課程思政還汲取了課程文化發展與有效教學理論的思想,強調課程思政不僅是“教學內容的系統組織”,而是“學習欲望應在學生身上被有效激發”,從而使現代審計學課程思政教學理念得以豐富。
(三)紅色文化賦能審計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邏輯
從實踐邏輯來看,紅色文化凝聚了“實事求是、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等先進思想精華,與審計課程思政建設立德樹人、培育“三全”審計人才的最終歸旨相統一。
從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至今,審計人才培養踐行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目標的訴求更為迫切,需要圍繞這一要求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探索。合格的審計人才除了需要良好的專業能力,更需要具備政治素養與職業道德,能夠遵紀守法、保持形式上與實質上的獨立性、客觀公正、勤勉盡責、正直廉潔、誠實保密,實事求是地根據掌握的審計證據發表審計意見。
傳承紅色文化,了解紅色歷史,有助于促使審計人才牢記使命,堅定“以審濟民,實事求是”的理想信念,將“忠誠、責任、公正、獨立、清廉”等美好品德嵌入自身的職業價值觀念當中。從紅色文化中汲養,有助于審計人才植入紅色基因,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體悟“八不準”“四嚴禁”等紅色審計文化,以“依法獨立、廉潔奉公”的職業信仰做好審計工作,充分發揮經濟衛士的監督作用,自覺成為風清氣正的審計人。
二、紅色文化賦能審計學課程思政建設的現實挑戰
目前,已有高校嘗試在審計學課程思政中融入紅色文化,但是仍然面臨思政資源未充分挖掘、教學模式單一、缺乏多元化評價指引體系等現實挑戰。
(一)紅色文化融入審計學課程的思政資源未充分挖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運用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紅色文化與審計學課程思政的緊密結合,需要建立在紅色文化思政資源充分挖掘的基礎上。然而,審計學課程思政教育與紅色文化資源之間存在不對稱,即豐富的紅色資源難以整合形成紅色文化教育體系。僅僅是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紅色文化元素,或者只是簡單的列舉紅色審計案例,那么審計學課程思政將淺嘗輒止,仍然停留于表面,難以達到紅色文化賦能審計人才培育的教育價值。審計學課程思政的開展既要傳授審計專業知識,也需要弘揚紅色文化,這就要求審計學課程思政要與紅色文化資源做到有機嵌入、緊密銜接。因此,充分挖掘紅色文化的思政資源,從而形成系統化、體系化的紅色文化教育思政知識點仍然是現實難題。
(二)紅色文化融入審計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單一化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沒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作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作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紅色文化傳播與審計學知識傳授的結合,需要建立在生動形象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這就使得傳統單一化的課堂教學模式迫切需要創新。紅色文化具有較強的教育培育價值,如果在課堂中采取傳統灌輸式教育,不僅難以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更容易催生厭學情緒。當前高校教學主要以講授或案例為主,紅色文化素材無法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結合,無法讓學生產生共鳴。缺乏沉浸體驗和滲透感染的審計學課堂,容易致使學生對紅色文化產生抗拒感。
(三)紅色文化融入審計學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體系缺乏
紅色文化與審計學課程思政教育是否同向同行、取得育人實效,需要立足于有效教學評價體系的基礎上。這種教學評價應該是多元化、協同化的,即不僅僅局限于審計專業知識的授課評判,也要兼顧紅色文化思政教育的融入。基于現代教育理念,尊重學生差異性并幫助其實現審計職業能力的提升是審計教育的內在要求。然而,傳統教學評價制度更側重于行政主導,并呈現自上而下貫徹落實、“重教輕學”和“重專業輕思政”等特征,評價工具及手段普遍單一化和標準化,難以掌握學生對于審計學課程思政教育的直接反饋。同時,由于教育評價體系長期注重效率為先,強調工具理性,從而評判標準往往整齊劃一,這種規定性評價體系可能造成評判結果不準確,也難以適應紅色文化思政教育的教學發展。因此,亟待探索多元化、個性化的教學評價體系,更好助力紅色文化融入審計學課程思政教學。
三、紅色文化賦能審計課程思政建設的提升路徑
紅色文化是我國寶貴的精神財富,基于紅色文化育人,使紅色文化成為審計學課程思政建設的源頭活水,從而增強審計人才的專業認同感與責任感,續寫新時代紅色文化新篇章。
(一)充分挖掘紅色文化思政資源素材
紅色文化作為中華文化主旋律的重要分支,要實現傳承與發展,必須重視對其思政素材的挖掘與體系化構建。除了傳統紅色文化精神,紅色文化還包括遺址舊址、紀念館、革命文藝作品、紅色精神、革命綱領文件等資源,這些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與改革過程中形成的物質和精神形態的遺存。在黨的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革命圣地、紅色舊址、革命歷史紀念場所,記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擺脫三座大山走向勝利的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承載著中華民族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和感人事跡。因此,應該加強對于紅色文化的研究,對紅色文化精神與紅色文化遺存進行整體性的整合梳理。在此基礎上,有助于形成紅色文化的研究體系,并且構建起紅色文化思政資源素材庫,進而選擇合適的思政素材與審計專業知識形成巧妙對接與融合,最終化解紅色文化賦能審計學課程思政的融入難題。
(二)創新紅色文化融入審計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
充分利用紅色文化上好審計學課程思政,激發學生對紅色審計的熱愛,是審計育人改革的題中之義。深入推進紅色文化融入審計學課程思政建設,必須探索生動適宜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活起來”,使課上教學與課下實踐有機融合。在課前可以利用互聯網將網絡公開課(MOOC)、審計微劇本微電影等信息化素材發送給學生預習,并且在素材中嵌入紅色文化故事,使學生通過網絡平臺了解與感受紅色文化。在授課過程中,通過設計紅色審計案例、紅色文化傳承小組討論、紅色審計競賽答題等環節,開展課題紅色文化教育。在課下活動中,可以組織開展紅色文化基地探訪、紅色審計微劇本演出等趣味性實踐環節,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紅色文化、自覺汲取紅色思想精髓。
(三)構建紅色文化融入審計學課程思政的全過程教學評價體系
紅色文化融入審計學課程思政的提升與完善,依托于全面有效的教學評價。因此,可以結合紅色文化教育鏈條,構建起全過程教學評價體系。在教學評價維度方面,可以從紅色文化素材資源貼合度、紅色精神培育度、紅色文化實踐度等方面設計評價指標,將紅色文化的傳播全過程納入教學考評。在教學評價參與者方面,可以將參與課程學習的學生、教師均納入評價體系,并且組織督學和專家參與組織評價。其中,審計學課程思政的任課教師可以基于每次教學進行反思及自評,對每次授課可以提高的方面做出總結。參與學習的同學可以依據自身對紅色文化與審計知識的學習感受,對學習模式與學習效果做出反饋。督學及相關專家可以站在客觀第三方立場,從教學組織、教學設計、教學結果等不同角度給出提升建議。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全過程教學評價應側重對于教學手段與模式的反思,從而起到切實優化學習體驗與效果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黃蓉生,丁玉峰.習近平紅色文化論述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09):3-8.
[2]徐功獻.中國紅色文化百年變革求真的歷史演進與傳承路徑[J].湖南社會科學,2021(03):15-22.
[3]張新奎,李小旭.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價值與路徑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23 (Z1):39-43.
本文系南京審計大學高教研究課題“紅色文化賦能審計學課程思政建設研究”(編號JY202200410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南京審計大學社會審計學院)
【責任編輯:江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