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河北省武安市傳統戲劇——武安"儺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武安"儺戲的發現拓寬了文化史、戲曲史、民俗史、"民間藝術史等多個領域的研究視野,對學術界"具有重要意義。禮樂,"即在官方與民間等多種"重要禮制儀式中,音樂與儀式固化相須為用。"武安儺戲在歷史的發展中,儺與戲曲相結合,"儺儀與音樂結合固化為用,儀式性與禮樂屬性"明顯。
一、武安儺戲形成之因
中國流傳至今的儺戲大多分布在南方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武安儺戲的發現改變了“北"方無儺”的固有觀念。武安市位于河北省南部, 武安儺戲在武安西部、北部、東部都有存續, 分布范圍廣泛,但僅固義村及白府村保留完整, 且以固義儺戲最具代表性。為何此處儺戲得以"保存至今?究其原因,離不開武安歷史文化的"繁盛以及地理因素的加持。
從歷史文化方面來看,武安歷史悠久,且"保留有許多古文化遺跡,磁山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屬于新石器文化。在先民萬物有靈的觀念"下,儺文化逐漸形成,這為武安儺戲的產生、 發展奠定了文化基礎。在歷史文化的熏陶下,"武安人民對儺戲有著強烈的文化認同,這就使"得儺戲的產生、發展、保存有了群眾基礎,且"武安人民對于戲曲也非常喜愛,"在《武安縣志》"中有記載: “武俗好戲,酬神演唱無日無之,"甚有一日數臺者。”[1]"這也為儺戲的傳播發展"奠定了基礎。
從地理背景方面來看,固義村位于燕趙文化影響范圍內,東南有磁山文化的熏陶,西邊"的涉縣也有大量的賽戲遺存,且與涉縣相鄰的"山西上黨地區也是儺文化發展繁盛的地區。在"多個儺文化地區的包圍下,固義村也受其影響"并顯現出特有的儺文化特征。
二、武安儺戲儀程
固義儺戲一般認為是圍繞“捉黃鬼”(武 "安當地的一種民俗活動)展開的三天儀程,在 "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舉行。正月十四的主要活 "動為請神與“亮腦子”;正月十五的主要活動 "為“踏邊迎神”、村街“擺道子”、西場演出、""南臺抽腸、村街慶賀、下午演出、晚上演出七 "個階段;正月十六的活動為祭祀、演出、送神。"""筆者通過對武安儺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李增""旺(1950 年生)的采訪"[2],將儀式活動記錄如下。
(一)正月十四:請神、“亮腦子”
正月十四早起請神,先請的是全神,將全""神安置好。屆時會有兩班隊伍,一班去南面請“白""眉三郎”“白面三郎”以及“赤峰三郎”,同時,nbsp;另一班隊伍會去請“龍王”,將其牌位請到仙 "殿。在村南“奶奶廟”請三位“三郎”的隊伍,
由社首、掌竹、臉戲角色、鑼鼓樂、貢品以及 """村民等組成。掌竹有吟唱,鑼鼓樂有專門的請 """神鼓點,"保證隊伍在樂聲中正常行走。請“龍王”"的隊伍也是由社首、掌竹、臉戲角色、鑼鼓樂、貢品以及村民等組成。
正月十四下午進行彩排,當地稱為“亮腦""子”,三戶一社都需要進行“亮腦子”,從前""街由西向東行進,進行預演,"目的是檢查演員""們的妝造以及準備的情況,確保第二天正式演 "出時不會出現差錯。“亮腦子”之后還會演出《大 "頭和尚戲柳翠》《吊黑虎》《十棒鼓》(失傳)。"之后,這一天晚上到早上便不會再有任何動靜。
(二)正月十五:七個階段
正月十五會進行“踏邊迎神”、村街“擺"道子”、西場演出、南臺抽腸、村街慶賀、下"午演出、晚上演出七個階段。
“踏邊迎神”,儺戲中的“探馬”角色是 "迎神的主要人物,扮演后開始踏邊走四巷,"圍 "繞著固義村走三趟,寓意著祛除各路邪祟;村 "街“擺道子”,即將所有參與演出的節目在村 "街道展開;西場演出,"即西大社的演出隊伍在 "玉皇大帝棚前,掌竹吟唱后,演出《岑彭馬武 "奪狀元》《吊四值》《吊四尉》等劇目;南臺 "抽腸,與西場演出同時進行;村街慶賀,即在 "邪惡被審判之后, "慶祝儀式的勝利;下午演出、"晚上演出, "即下午演《吊掠馬》(吊關公)儺戲,"晚上演《祭鹿臺》,這些儺戲表演都是固定不 "變的。
(三)正月十六:祭祀、演出、送神
正月十六會祭祀“蟲蝻王”與“冰雨龍王”。"祭祀之時,參加者有社首、鑼鼓班、武執事、掌竹,"臉戲角色有“城隍、武曹官、五道神、土地”等。"社首會根據不同的環節分別吟誦不同的表文,""祈求來年蟲害不生、風調雨順。
正月十六這一天還會有演出任務,目的是"為本村在正月十五因接待外村親友無暇觀看演"出的人重演一遍。除《捉黃鬼》以外,其他儺"戲演出如《開八仙》《討荊州》等多個節目都"會上演。
送神環節與請神類似,即“怎么請神怎么""送神”,只是掌竹會將唱詞中的“請”改成“送”。"同時,在奶奶廟里,社首還會帶領眾人上香、 "燒表。至此,儀式活動全部結束。
三、儺戲與禮俗
儺是禮的產物,儺戲的發展與禮樂制度密"不可分,隨著禮樂制度濫觴及禮樂制度四階段 論的發展,儺戲也有不同的含義表達。
禮樂制度,是音樂從屬于禮的制度,側重 "于等級性,"所謂“八佾”的舞蹈排列規模以及“王 "宮懸,諸侯軒懸,卿大夫判懸,士特懸”的樂 "器使用規模就嚴格限制了不同身份的人所使用 "的樂舞規模形式。在這種制度之下,在不同的 "儀式環節又有嚴格的音樂類型使用,形成了音 "樂與禮制儀式相須固化為用的“禮樂”,在國家、"民族、群體、個人等重要禮制儀式中,音樂與 "儀式相須固化為用。
《周禮》中所記載的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大喪、先柩;及墓,入壙,以戈""擊四隅,驅方良”[1]"就是“儺”這一活動出現""的證明。
漢魏及南北朝時期禮樂制度不斷演化。秦"""漢以降,"宮廷太常對于《周禮》《儀禮》《禮記》"之中所記載的禮儀進行更加清晰地闡釋,對于"""五禮的論述更加具體,將兩周時期的多種禮制 ""歸入五禮之下進行類歸,是為禮樂制度不斷演"""化,直至隋唐時期禮樂制度定型, “儺”被明"""確劃分到“軍禮”之中, 記錄在《大唐開元禮》"""之下。
宋元以降直至明清時期,禮樂制度延續發"展,儺禮制度逐漸衰微,有“自唐以后,儺之禮不見于正史”[1] "以及“直以戲視之”[2] "的觀""點存在,這一時期市民音樂不斷發展,娛樂性""質的藝術形式增多,戲曲、舞蹈等與儺結合,"""故事性、娛樂性都是當時儺禮的特色。明清時期,"“社祭”與“還儺愿”的活動占據主流,儺戲 "以其綜合性得以存續。當下武安固義儺戲就是""在歷史的發展中留存,存續于當下的證明。
四、武安儺戲禮樂屬性表達
禮樂按照“吉、兇、軍、賓、嘉”五禮進""行使用。《禮記》中講“凡用樂必有禮,用禮 "則有不用樂者”,側面反映出樂從屬于禮的思想。"武安固義儺戲與吉禮相關,其中使用的樂以鼓 "吹樂為主。吉禮是五禮的核心,"是祭祀之禮(武 "安固義儺戲是鄉人儺的遺存,不再列入軍禮之 "中)。吉禮之下, "又有大祀、中祀、小祀之分,"""諸神為小祀,小祀又具有“通祀”的性質,上""至宮廷下到地方官府都需要進行祭祀,武安儺 "戲屬于小祀的范疇。正是在一系列繁復的儀式""過程中,音樂與禮制儀式結合,顯現出了這種""吉禮的儀式訴求。
再來看武安儺戲“樂”的部分。武安市固 ""義村隊戲有《吊黑虎》《吊掠馬》《大頭和尚"""戲柳翠》等,賽戲有《岑朋馬武奪狀元》《長"""坂坡》《虎牢關》《甘露寺》等。這些藝術形"""式在演出時,都需要有鼓樂在場,為演員的行"""進及表演進行伴奏。現存于固義儺戲的鑼鼓曲 ""牌有《大得勝》《小得勝》《十棒鼓》《八仙鼓》"《戲柳翠鼓》《軋鼓》《綜合鼓》《上場鼓》《急鼓》《調陣子鼓》《迎閻王鼓》《男生鼓》《女旦鼓》《平唱鼓》《戲柳翠鼓》等,不同的鑼鼓曲牌有其獨特的使用場合。以《大得勝》為例,其使用在請神、送神等儀式環節。鼓譜 1/4 拍,60 速度演奏,A 段的鼓譜展示如下:|"的蹦 ·""| 的蹦 ·""|"扎"|"的蹦 ·""|的蹦"·"|"扎"| 大那個"|"青崩"|"傾"|"大 "|大那個"|"青崩"|"傾"|"啊崩"| 青崩"| 的不的不"|"青"|"啊崩"|"青崩"|"的不的不""|"青|"啊崩"|其中, "“的”代表小鼓右鼓槌單擊; “崩”代表大鼓左鼓槌單擊; “不”代表小鼓左鼓槌單擊,有時也包括大鼓;"“那個”代表雙鼓槌先后輕刮鼓面或先后輕擊; “大(或扎)"”代表擊鼓邊。[3]"音樂與禮制儀式相須固化為用,禮樂屬性顯現。
五、結語
武安儺戲的歷史文化內涵豐富,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對學術界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從歷史文化背景及地理因素兩方面,對武安儺戲形成之因做了闡述;從武安儺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口中得知武安儺戲的整個儀式流程;從儺戲與禮俗的概念層面闡述了儺戲與禮俗相互交融發展的關系;最后結合以上論述,對武安儺戲的禮樂屬性表達做了“禮”與“樂”的闡釋。武安儺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間傳統文化的復合體,在一系列的儀式活動中,體現出其特有的禮樂性質。
["作者簡介"]"郭宸瑜,男,河北邯鄲人,河北師范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中國音樂史。常江濤,"男,河北秦皇島人, 河北師范大學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音樂史、民族音樂。
[1]"""""出自《武安縣志》十八卷,1940 年鉛印本。
[2] """""考察時間:2022 年 7 月 24"日、2023 年 2 月 23"日。"""考察地點:河北武安。調查對象:李增旺、馬增祥。
[1] """""出自(西周)"姬旦《周禮》,"錢玄等注譯,""岳麓書"社 2001 年 7 月出版。
[1]"""""出自(清)"秦蕙田撰《五禮通考》(卷五十七)","新興書局"1970 年出版。
[2]"""""出自錢茀《儺俗史》,"廣西民族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0 年出版。
[3] """"出自王慈嫻、王新榮、丁計良主編《中國·武安儺"戲》,河北美術出版社 2012 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