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山之春》的創作背景
(一)作品來源
琵琶獨奏曲《天山之春》是琵琶演奏家王""范地根據新疆彈撥樂器熱瓦普獨奏曲《天山的""春天》改編而成,原曲《天山的春天》是新疆 "著名熱瓦普演奏家烏斯滿江同作曲家俞禮純在""20 世紀 50 年代初共同創作完成的。1961 年,""敏而好學的王范地在烏斯滿江和俞禮純兩位老""師的指導下,充分學習了熱瓦普的演奏技巧,""將《天山的春天》這首器樂曲在保存原曲基本 "音樂素材的前提下,對樂曲的結構進行適當地""改寫,利用琵琶演奏技巧的多樣性模仿熱瓦普,"""編創了華彩樂段,改編成有小樂隊伴奏版本的""琵琶曲《天山之春》。隨后,"在 20"世紀"70 年代,"王范地和琵琶演奏家劉德海合作將此曲進行二""次創作,改寫為無伴奏版本的琵琶獨奏曲。
(二)作者簡介
王范地的音樂核心是愛與真誠,他的藝術"有一種深刻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有中國古典美"學的樸素單純之美,而他的音樂風格與他的人"生經歷息息相關。1933 在上海出生的王范地因"家境貧寒年紀輕輕輟學務工,卻與音樂結下不"解之緣。17 歲結識多才多藝的馬林生并拜其為"師系統地學習了琵琶十三套大曲和劉天華的二"胡十大名曲。1952 年他考入上海民族樂團民樂"隊。1953 年他考入北京電影樂團,在北京電影樂團有幸跟隨汪派琵琶傳人李庭松老師學習琵 "琶演奏。1953—1957 年王范地的琵琶演奏藝術""進入成熟階段,成為國際獨奏演員。1954 年,""王范地開始教授學生琵琶演奏。1960 年,王范""地在北京舉辦了琵琶音樂會,"改編出琵琶曲《送""我一枝玫瑰花》。1964 年中國音樂學院建院后,"王范地在二胡演奏家蔣風之推薦下到中國音樂 "學院教授琵琶,并在"1984 年成為中國第一位琵""琶專業碩士生導師。
(三)時間背景
新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濟文化實"現多元化繁榮發展,人民對未來充滿了期待。"此時的文藝政策以走民間、走邊疆為主,"《天"山之春》便是在此時創作。《天山之春》整首"曲子包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時代風格,"洋溢著歡快的氣氛,表現出新疆人民載歌載舞"的歡樂場景。
二、《天山之春》的曲式結構
《天山之春》是變奏曲式,全曲大體上可 "分為兩部分。曲子前 7 小節為引子部分,節奏 "舒緩、音調低沉,F 大調主音結束在屬音上,""營造出積雪高插云霄的天山。主題材料共"15 小 nbsp;節,是兩個樂句構成的平行樂段,采用重復手法。"曲子從第 23 小節開始進行第一次變奏,采用模 "進和重復的手法,在速度和演奏手法上進行裝 "飾變化。第二變奏轉入 C 大調, 速度持續遞進,以內外弦交替演奏、“雙彈”等演奏手法擴展"主題呈示主題,展現了天山萬物復蘇的美好風"光和牧民們放牧歌唱自由生活的場景。
第二部分轉入 D 大調,為全曲的對比段, 運用縮進、擴展、重復、模進的創作手法三次"變奏,節奏緊湊,激情昂揚,其中也包含了華"彩樂段和再現樂段。華彩樂段是在主干音上橫"跨三個八度音階,進行十六分音符快速模進,"音樂情感更加激烈;再現部分是變化再現第二"部分主題和快速模進,進一步強調主題,使全"曲在高潮中結束。
整首作品是由"F"大調到"C"大調再到"D"大調。"在轉調位置,采用同音反復的旋律寫法,使得""樂曲在轉調上平穩進行,增加樂曲流線性,使""音樂情感逐漸遞增。主題旋律的主要動機貫穿 "全曲,F 大調的開始到 D 大調的結束,運用關 "系調進行對比,使音樂更加豐富,也表現了天""山腳下的牧民們熱情洋溢、逍遙灑脫、能歌善""舞的民族特點。
三、演奏技巧的運用及情感表現
(一)“彈”“挑”的運用
《天山之春》整首曲子運用大量的“彈”和“雙彈”,突出了"3/4"拍音樂節奏“強—弱—弱”"的音響關系。引子的旋律分布在相把位和第一 """把位,音色低沉,把位之間的音區對比起到音 """樂弱起的效果。搭配“雙彈”“彈”的演奏技法, ""音樂舒緩,"宛如天山上融化的雪水,"蜿蜒流淌,拉開全曲的音樂風格。在第二變奏中,"采用“雙"彈”“挑”“彈”的演奏技法在旋律上進行大"小三度彈奏,節奏感強烈,展現出少數民族女"孩在天山腳下踩著鼓點翩翩起舞的曼妙身姿。
此外,""《天山之春》這首曲子的后半部分,"還運用到二度、三度的“快速彈挑”,增加樂""曲的演奏難度,也是演奏者演繹這首作品的炫 "技部分,烘托出歡快的音樂氛圍,體現新疆音樂特點中舞蹈上的快節奏小步伐。
(二)“搖指”的運用
“搖指”音色上介于“滾指”和“輪指”之間,"相對于“滾指”而言較為柔和, "相對于“輪指”"則較為強勁。它是手指帶動手腕,以右手食指"""或中指指甲的側鋒或上偏鋒在琴弦上快速小幅 "度左右搖動的指法,在二、三弦上進行演奏較"""為常見。手指小幅度搖擺頻率越快,演奏的音"""樂流線感越強,音色越佳。在演奏時,為達到"""最佳的音色,琴體重心多向左傾斜配合右手形"""態找到最松弛的狀態。
在本首曲子中,"“搖指”巧妙地與引子結"束處緊密相連,音色含蓄,旋律渾厚低沉,模"仿熱瓦普,帶著濃厚的新疆民間音樂特點,仿"佛是遠處的美妙歌聲又或者是帶著神秘面紗緩"緩走來的曼妙少女。
(三)“輪指”的運用
在琵琶演奏技巧里凸顯琵琶樂器獨特性的"演奏技法便是“輪指”。琵琶彈奏得是否深入"人心, 一部分取決于“輪指”技法運用的好壞。
“輪指”從手型上大致被分為兩種,虎口成飽"滿圓狀為“龍眼輪指”,善于演奏快速圓潤柔"美的音樂;虎口較為細窄則為“鳳眼輪指”,手指張開幅度大,"音質扎實,"音量較強。“輪指”"的流暢舒展性使它善于表達樂曲中的抒情和歌 """唱部分。
在本曲中,"作者分別運用了“半輪”“長輪”"和“挑輪”三種演奏指法。彈奏此曲時手型為“龍 """眼輪指”為佳,可以表現出曲子主題旋律的歌 """唱性。此外,曲中運用的復調寫作手法,通過“挑”"起的二、三、四弦為一弦上的主旋律進行伴奏 """的“挑輪”琵琶指法來實現,凸顯三拍子節奏 """的舞蹈特點,描寫出天山春意盎然、生機勃勃 """的自然風光和天山腳下熱情洋溢的牧民們踩著 """鼓點歡歌載舞、放牧勞作的情景。
(四)“掃弦”的運用
“掃弦”是“彈”的擴大化指法,觸弦速 "度快、聲響大是“掃弦”的特點,"善于表現激烈、"振奮、浩瀚的場面。
本曲在第二部分使用大量的“掃弦”,速"度逐漸加快,將熱情高漲的情緒烘托到最高,"把聽眾帶入少男少女舒展、矯健、剛勁有力、"有著濃郁西域風格的舞蹈,表達了新疆人民對"春天到來的喜悅和對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五)特殊技法的運用
在《天山之春》這首曲子中,運用了兩組"""特殊的組合技法, ""“挑彈彈”組合和“挑彈帶”"組合。這些特殊的組合演奏技法模仿流行于新"""疆的獨特樂器熱瓦普的音色,使音樂富有律動"""感,生動活潑。
(六)節拍、節奏的運用
在節拍上,"《天山之春》是琵琶改編新疆"風味樂曲里第一首使用變化節拍的曲子。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貫穿全曲的前半部分,"附點節"奏增加 3/4 拍的節奏律動,使旋律抒情悠揚中"帶著輕快愉悅。第二部分拍子變為 2/4 拍,賦"予更加緊湊的節奏律動,音響效果更加明亮,"帶著典型的新疆維吾爾族舞蹈音樂的特點。
在節奏上,用三連音、切分節奏等節奏型"表現新疆歌舞音樂的特點。全曲速度慢起漸快, 使音樂富有活力;在熱烈的快板中結束,"凸顯"出新疆音樂的特點。除此之外,全曲在音樂旋"律上運用了 #"1、#4、"b7 等新疆音樂中極具特色"的變化音。
四、《天山之春》改編成功的原因
《天山之春》這首樂曲林石城也曾改編過,與原曲名同為《天山的春天》,但林石城改編的版本相關資料少之又少。經過大量查找,有幸找到林石城版《天山的春天》演奏視頻。經過對比,筆者認為《天山之春》之所以比林石城改編的琵琶曲《天山的春天》流傳度更高,原因主要有三點。
其一,在曲子結構上,"《天山之春》的結構相對于《天山的春天》,重復手法運用得更精妙, 線條性更強, "聽覺感受上更加連貫自如。
其二,在旋律的處理上,"《天山之春》在轉調時音樂處理更為流暢,全曲所表現的新疆少數民族音樂風格更為強烈。
其三, 在演奏技巧的運用上, "引子部分《天山之春》運用的“彈”的琵琶演奏手法比《天山的春天》運用的“摭”的琵琶演奏手法,更能彰顯 3/4"拍音樂的節奏律動;而《天山之春》“搖指”的運用相對林石城版《天山的春天》引子后接的“輪指”,更能凸顯主題旋律的由遠到近,表現天山美景的神秘感。
五、結語
在琵琶演奏創作中,"王范地的《天山之春》是首個少數民族音樂在調式上運用轉調實現西洋大小調對比的樂曲,同時也是琵琶改編的新疆少數民族樂曲里第一個采用混合拍子演奏的樂曲,為琵琶早期改編少數民族音樂提供了創作方向,可以稱其為琵琶在少數民族音樂創作上的引導者。這首樂曲利用琵琶演奏技巧的多樣性和音區音域的廣泛性擴充主題音樂旋律,讓人們通過琵琶了解到新疆音樂,也進一步提升了琵琶的演奏技巧和表現力,為今后琵琶曲改編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簡介"]"劉馨遠, 女, 河南漯河人,"漢族",河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學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