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中美科技全面較量的背景下,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又被提到了一個新高度,數學等基礎學科的重要地位再次得以彰顯.學優生的數學創造力的培養,是國家實施強基計劃和英才計劃戰略的一個重要基礎.在中學階段,積極探討學優生數學創造力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有必要的,本文以數學競賽教學經驗為基礎,提出了以史激趣、以問拓思、以論養素的“三步走”教學模式,拋磚引玉.
關鍵詞: 學優生;創造力;教學模式
1問題的背景
在中美科技全面較量的背景下,我國科技界和教育界普遍感受到,基礎學科對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影響.拔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超常教育的發展,關系著千百萬超常少兒能否得到充分發展的事業,也是關系著我國教育強國戰略和民族復興的偉大工程.
黨中央國務院自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來,推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舉措,尤其是從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也稱“強基計劃”.這些都是我國實施教育強國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重大戰略舉措.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奠基階段,特別是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對那些數學基礎扎實、思維品質優秀、自主學習能力較強的學優生,怎樣教學才能讓他們對數學學科產生濃厚且持續的興趣?什么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他們的數學素養和數學創造力,是當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面臨的一個基礎性問題.
2問題的解決
2.1以史激趣
當今課堂教育教學存在的很多問題,都與學生的學習內在驅動力不足有關,根本原因在于學生學習興趣不濃,主動學習的意識淡薄.怎樣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如何發展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很多專家和學者都給予了不同建議.本文認為,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和了解一些與所學內容相關的數學史,可以讓學生了解數學概念產生與發展的過程,追尋數學家學習、成長和研究的足跡,感受數學家的科學精神和科研情懷,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熱愛,激勵和引導學生掌握數學研究一般思路和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初步的問題研究能力.
例如,在學習“對數”概念時,通過閱讀對數的發明數學史可知:對數的出現對數學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有重大意義;對數的發展經歷了漫長且復雜的過程,是一代又一代數學家艱苦求索的結果;對數的本質是指數,指數與對數是互逆關系.
對于數學史的了解,既有專業的數學史著作,教材中也有數學史閱讀材料,作為培養學優生數學創造力的工具,課題組認為:教材中的數學史料,偏于簡略且不夠有趣,而專業的數學史著作,對高中學生來說,又略顯晦澀難懂,因此整合數學史料,對相關的數學史進行再加工,在不違背數學史實的前提下,進行通俗化解讀,以便于教師課堂中滲透,學生課后自行閱讀.
2.2以問拓思
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需要有科學的教學方法.問題驅動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專業領域內的各種問題為學習起點,以問題為核心規劃學習內容,讓學生圍繞問題尋求解決方案的一種學習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活性,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在培養學優生創造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熟悉的數學情境為起點,通過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問題串或問題鏈,引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合作交流解決問題,從而拓展學生思維,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學會提問、學會學習、學會思考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受益終生.
例如,在基本不等式教學時,我們通過三個主干問題和若干個小問題組成一個問題鏈,使學生沿著問題的引導方向,逐步探究,逐步深入,不斷拓展思維,最終高質量完成本節的概念教學.
【主干問題1】在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的會徽“風車”圖案(圖1)中,你能找出哪些相等關系和不等關系?
Q1:從邊的角度,能得到哪些關系?
(a+bgt;a2+b2,a,bgt;0)
Q2:從面積角度,能得到哪些關系?
① a2+b2=2ab+(a-b)2(a,b∈R);
② a2+b2=2ab(a=b);
③ a2+b2gt;2ab(a≠b);
④ a2+b2≥2ab(a,b∈R).
【主干問題2】如何發現并證明基本不等式ab≤a+b2(a,b∈R+)成立?
Q1:你能從生活中或已知的事實中發現基本不等式的來源嗎?
① 能否從已知事實a2+b2≥2ab(a,b∈R)中獲取ab≤a+b2(a,b∈R+),獲取過程中用到了什么數學方法?(當agt;0,bgt;0時,可以用a,b分別代替a,b可得,代換法)
② 能否類比重要不等式a2+b2≥2ab(a,b∈R)的發現方法,也通過相關幾何圖形中數量關系直接得出基本不等式?(如下圖2無文字證明)
③ 你使用過不等臂天平稱量物重嗎?能否使用兩次質量測量的“平均值”a+b2來代替實際質量?(實際質量為ab≤a+b2)
Q2:你能用哪些方法證明ab≤a+b2(a,b∈R+)?
① 應用比較大小的基本方法—比較法,如何進行?(作差法)
② 你能理解執果索因的證明思路嗎?(分析法)
③ 你知道利用代換方法從重要不等式到基本不等式的證明方法嗎?(綜合法)
Q3:你能利用構造的思想來證明基本不等式嗎?
① 從形式上看a+b,ab,你能想到什么方程?(構造二次方程x2-(a+b)x+ab=0必有實數根)
② 從本質上看,ab為兩數a,b的幾何平均值,a+b2為算術平均值,你能從幾何圖形中構造出相關量及其關系嗎?(構造下圖3)
③ 指對數運算可以把乘法運算與加法運算聯系起來,你能構造相關函數解決問題嗎?(圖4中根據函數的凹凸性顯然有lna+lnb2≤lna+b2)[1]
2.3以論養素
當今的課堂教學,教師和學生普遍感到被“卷”得很累,除了學生被反復機械地刷題折騰得疲勞外,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和收獲感低下,也是學生感覺累的主要原因.目前大多數教師為了所謂的“趕教學進度”,仍習慣于講授法,滿堂灌,學生沒有參與進來,以致于“教師講得累得要死、學生聽得厭得要死”[2],然而教學效果卻一塌糊涂,這時就完全依賴于刷題來提升教學的效果.長期來看,大量的機械刷題會泯滅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既不利于學生的能力的提升,更不利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在教師通過問題串完成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等教學后,學優生往往都有了一定的解題能力,在后續的鞏固提高環節,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們去討論、去交流,然后安排學生輪流到講臺評講相關的練習、并接受大家的提問.這種教學法會促進主講學生認真準備,從而能更深更透了解問題本質,進而提升學習的效果.同時,站在講臺上與同學們討論交流,可以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自信和表現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3問題的補充說明
以史激趣、以問拓思、以論養素的“三步走”教學模式,是基于我校的學科競賽輔導經驗凝練而成.我校的學科競賽一般安排在課后的晚上,一周2—3次,每次三節連堂,“三步走”分別應用在課前概念引入、課中師生互動和課后拓展提升環節,教學節奏與常規教學有較大差異.參加競賽小組的同學,大多都是思維品質比較優秀,學習積極主動的學生.這種教學模式,對這些學生來說是比較有效的.我校的數學聯賽成績從原來的全省中等到目前躍居全省一流,近兩年也連續實現了全國金牌的突破.競賽組培養的學生不少在強基中獲取名校破格入圍資格,也有些學生在高考中取得全省前茅的好成績,且目前在高校或走向社會,發展勢頭也良好.綜上,課題組研究的成果,對發展學優生數學創造力是有顯著影響的.
誠然,影響學生數學創造力的因素也是復雜的,學生數學創造力的測量難度也是很大的,本課題只是從一個角度進行了研究,還不完善,不全面.研究成果的有效性也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樣本進行檢驗,成果的推廣還有待于研究內容的進一步優化.參考文獻:
[1] 楊育池.寓理于形意趣生形理交融知識明——“基本不等式ab≤a+b2”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數學通訊(教師版),2013,673(20):12-15.
[2] 章建躍.我講了n遍你怎么還不會[J].中小學數學(高中版)2011,389(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