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復習課不僅是對所學知識的重復,還是對內容的結構化整合,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數學知識結構化、數學思維結構化,從而培養學生“應用意識與創新意識”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幾何單元復習課;結構化;核心素養
1初中幾何復習課目前存在的問題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課程目標是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通過數學學習,學生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思考、表達.在初中幾何單元復習課的組織上,我們經常看見有的老師“溫故”有余,而“孕新”不足.比如,一些老師過于依賴教材,在復習課中一遍遍地要求學生讀背教材中的定義、定理、基本事實,這難以將所學知識系統化、結構化;還有一些老師則完全脫離教材,一到復習課就組織學生一套套地刷以往的考試題,而對其所體現的數學思想方法避而不談.學生在初學幾何時因為幾何圖形較為簡單,知識點之間的關聯還不是很復雜,通過這樣的復習還能取得一個不錯的成績,所以他們就誤以為只要像這樣做一些重復性的訓練就可以學好幾何.但隨著幾何學習的不斷深入,所學圖形越來越復雜、內容越來越抽象、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更加密切、對數學思想方法的運用要求也逐漸提高,很多學生因為知識結構化的缺失,數學思維和學科核心素養達不到要求,很快無法適應,從而對幾何學習望而卻步.
2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初中幾何單元復習課“結構化”教學案例
2.1設計思路
在小學階段圖形與幾何領域的學習中,學生已經認識了部分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形成了初步的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觀.進入初中,蘇科版七上教材中共安排了兩章幾何內容,其中第五章《走進圖形世界》是“圖形與幾何”的基礎部分,通過實物和具體模型呈現圖形基本知識,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想象、思考等基本活動,從直觀到抽象,從實物操作到空間想象,發展空間觀念.而本章《平面圖形的認識(一)》主要是研究最簡單的平面圖形及其數量關系、位置關系,這也是今后研究其他圖形性質的基礎.因此筆者從自身教學實踐出發,以《平面圖形的認識(一)》為例,實施結構化復習課的設計實踐,探索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初中幾何單元復習課“結構化”教學.
本節課從幾何圖形的構成出發,設計了三個彼此串聯的教學環節:“點”的知識、“線”中方法、“形”的探究.在設計時,整合了以下知識:幾何圖形的構成要素;點、線、角的相關概念及其圖形和表示方法;相關基本事實及定理.授課時教師沒有使用課件和教案,在課堂教學中從“點”開始與學生一起畫圖,既讓學生有用好圖形的意識,又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通過活動讓學生感知圖形的構成元素,依據圖形的特征進行分類;根據文字語言描述畫出相應的幾何圖形;分析圖形的性質;建立形與數的聯系;引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能從基本事實和命題出發,依據規則推出其他命題或結論,對自己和他人的問題解決過程給出合理解釋.在以上教學過程中,教師設置了很多開放性問題,讓學生充分研討、自主生成、及時反饋,在活動中讓學生將數學知識結構化、數學思維結構化,從而培養學生“應用意識與創新意識”的數學核心素養.
2.2教學過程
【教師】:通過這段時間的幾何學習,同學們已經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將生活中的實物抽象為幾何圖形,那么幾何圖形是由什么組成的?
【學生】:點、線、面.
【教師】:今天我們就從點開始,回顧一下本章所學的知識(在黑板上畫一個點).
教學環節一(“點”的知識——已有知識鋪墊)
【教師】:這是什么?
【學生】:這是點.
【教師】:點可以怎么表示?
【學生】:一般用大寫字母表示點.
【教師】:那我們不妨用大寫字母A來表示這個點,讀作點A.
【教師】:(再畫一個點),同樣,這個點我們可以用點B來表示.你能聯想到什么?
【學生】:兩點確定一條直線.
【教師】:請同學們畫出相應圖形并用適當的方法表示.(學生繪制、表示)過兩個點還可能是一條怎樣的線?
【學生】:還可能是射線或者線段.
【教師】:請畫出相應圖形并用適當的方法表示.(請幾位同學將圖畫在黑板上并寫出表示方法)
設計意圖:從構成幾何圖形的最基本元素“點”出發,從“一個點”的表示方法到“兩個點”可以想到什么?從“點”到“線”,從“圖形”到“表示”讓學生自主地對課本中出現的與點相關的知識進行梳理,層層遞進,從而形成結構化的知識認知,進一步豐富了學生對平面圖形的認識,有助于后續進一步建立幾何直觀,提升學生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學環節二(“線”中方法——類比思維方法)
探究1:如圖1,在直線AB 上再畫一個點C,
(1) 圖中現在有幾條線段?它們有什么數量關系?
(2) 在圖2中任取其中兩條線段的中點,有幾種取法?
(3) 在圖3中你能用線段AB、線段BC或線段AC來表示兩中點間的距離嗎?
設計意圖:在已知直線AB上畫第三個點C,這一情境同學們比較熟悉,平時的課堂教學和課后練習均有涉及.這一知識點作為基本模型在章節復習中再一次呈現時,授課教師做了一些改進,將點C設定為老師任取的一點,將熟悉的問題賦予了一點新意.
【學生A】 :圖中一共有3條線段,分別為線段AB、線段BC和線段AC.它們的數量關系可以表示為AB+BC=AC,AC-AB=BC,……
【學生B】:3條線段取其中兩條線段的中點共有3種取法,分別是取線段AB、線段BC的中點,線段AC、線段AB的中點或線段BC、線段AC的中點.
【教師】:請大家畫出圖形,完成你的探究.
設計意圖:這一問題的解決過程中,要求學生會讀題,弄清題目的要求,從題目的文字敘述中獲取有用信息;會看圖,數出有幾條線段;會思考,在確定雙中點的位置時有分類意識;會表達,能畫出每種情況對應的幾何圖形,并用適當的幾何語言進行說理.在這一過程中,通過觀察——猜想——交流——驗證,培養了學生解決幾何問題的數學思維能力.
【教師】:研究了一條線的“雙中點模型”之后,我們接下來再增加一條線(在黑板上板書“兩條線”),你能想到什么?(圖4)
【學生】:我能聯想到本章學過的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它們可能平行或相交.
【教師】:現在我們觀察右側兩條直線相交的這幅圖,你還能聯想到什么?
【學生C】:我還能想到對頂角.
【學生D】:圖中還有鄰補角,它們相加和為180°.
教師請學生回顧角的相關知識……
【教師】:類比剛才“線段”問題的研究思路,你能提出跟“角”相關的問題,并加以研究嗎?
學生畫圖、探究、展示……(如圖5)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授課教師并沒有按傳統例題的呈現形式,將題目的已知條件、求解問題直接拋給學生,而是讓學生根據之前的研究,自主思考自己提出跟角相關的問題.在教學中設置諸如此類探究性的開放問題,不僅有助于學生鞏固“雙中點”模型,也有助于學生體會類比思想,進行經驗遷移,化未知為已知.為接下來的進一步探究設計提供充分的知識鋪墊和思維支撐,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繼續探索幾何圖形相關性質和變化的興趣.
教學環節三(“形”的探究——設計探究方案)
【教師】: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經歷了從“點”到“線”、從“一個點”到“兩個點”、從“一條線”到“兩條線”的過程,如果繼續研究,你準備從哪些方面拓展呢?
在這一環節的活動中,老師給了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先獨立思考,根據之前的活動經驗,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分小組交流自己的發現.通過集體討論,明確研究方向,完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實施.在匯報階段,小組成員彼此補充,能夠用數學的語言表達本小組的發現.聽匯報的同學也能借助別人的經驗完善自己的方案,發現存在的問題并能勇于提問,培養敢于質疑的科學精神.
【學生E】: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研究了一條線、兩條線的相關知識,我們組接下來研究了三條線的情況,按交點個數分成了4種情況.
【學生F】:我們小組覺得接下來可以研究線圍成的圖形,比如三角形、四邊形等等.再比如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小學里我們學過了它們的周長和面積公式,那么它們中的邊、角有哪些特殊的關系,我們也可以繼續研究下去.
通過同學們的探究、猜想、討論、歸納,本節課最后形成如下的知識結構圖(圖6).
設計意圖:點和線是構成幾何圖形的基本要素,在初學幾何時,讓學生從“圖形”的角度,經歷從簡單到復雜的構建過程,讓知識結構化;從“思維”角度,讓學生會用幾何語言說明所得結論的正確性,讓思想方法結構化;從“探究”角度,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不斷積累幾何探究經驗,將方法遷移,實現深度學習,讓經驗結構化.
3教學反思
3.1回溯章節學習,讓知識結構化
章節復習課中的知識回顧不僅僅是讓學生重復學過的定義、定理,還應在活動中將知識串聯起來,像串珍珠一樣,讓學生不斷地主動回溯所學過的知識點.在本節復習課中通過“點”的知識、“線”中方法、“形”的探究幾個環節的學習及課堂上老師與學生的合作畫圖,讓學生不斷深入,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構建出本章的知識結構體系.
3.2注重素養培養,讓思維結構化
抽象能力、幾何直觀、推理能力、模型觀念、創新意識是幾何階段學生需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在復習課中不能僅僅是一張卷子走天下,幾道題目滿課堂的情況.而要安排相應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培養核心素養,讓數學思維結構化.讓這節復習課成為幾何學習的“種子課”,通過“讀題——畫圖——想結論”的研究過程,讓學生根據語言描述,畫出相應的幾何圖形,分析圖形性質,加強對各角數量關系的認知和理解,從“數”到“形”,以“形”想“數”,多角度構建數學問題的直觀模型,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在初步學習幾何時,就能明晰解決問題的思維路徑,從而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
3.3放手學生實踐,讓經驗結構化
復習課教學中不能滿堂課都是講解式教學,本節課通過雙中點問題厘清各線段間的數量關系,在接下來的教學研究過程中,學生很自然地會類比線段,把已有的研究經驗遷移到角中來.
對角的概念,學生在小學階段就有了初步的認知,在本章學習的角的大小比較、角的和與差、角平分線的相關知識也都是對照線段的長短比較、線段的和與差、線段的中點的學習經驗類比進行的.在猜想出結論后,作為學生探索、思考、猜想、歸納的延續,本章要求學生能夠簡單說理,根據已知條件,以已有的定義、定理為依據,用數學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理解各命題間的結構與聯系,初步掌握邏輯推理方法.這也為后繼幾何學習中,能夠運用更為嚴謹的推理論證做了鋪墊.讓學生在推理過程中,感受數學學習的嚴謹性,養成注重論據、邏輯表達和交流的習慣,培養推理能力.放手讓學生實踐,有助于學生積累幾何探究經驗,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胡全會.課程視野下的數學結構化教學[J].教學與管理,2020(20):40-42.
[3] 陳艷,徐明悅.結構化單元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以《菱形、矩形、正方形》為例[J].數學通報,2021,60(7):47-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