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國有企業是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國有建筑企業在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由于建筑企業的經營管理存在有別于其他行業的一些突出特點,其高質量發展的方式和路徑難以借鑒工業、制造業等的經驗,需要針對建筑業的特點及變革演進趨勢,構建起科學的高質量發展模型,為新時代國有建筑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依據。
建筑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管理現狀
盈利能力不強。建筑企業尚未擺脫“低價放量”的發展模式,在低價競爭、管理失控的條件下,仍然靠擴大規模、復制現場來維持增長,反而放大了虧損。據統計,2020年,中國建筑企業平均產值利潤率3.2%,落后于新簽合同增長率12.43%和利潤總額增長率2.03%,連續4年下降,如果去除投資板塊的利潤貢獻要素,則實際處于負增長狀態。
成本管控錯位。建筑企業傳統的成本管理套用的是制造業成本管理的理念和方式,導致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成本管理在公司層面過剩,在產品(項目)層面不足,成本管控錯位,企業邊界擴張和質量提升受阻。第二,忽視了建筑產品內生存在的“時間”這個特殊的成本要素,在成本管理中往往聚焦工、料、機等費用,忽視了對環境條件的應對和控制,導致資金節奏、資源節奏頻繁錯配,難以實現均衡施工,大量停工、待工帶來巨額時間成本,導致項目發生虧損。

技術水平不高。中國建筑企業增長的技術貢獻率僅為25%~35%,而發達國家為70%~80%,科研成果轉化差距較大;建筑企業技術裝備水平整體不高,2002年以來的20年間,建筑企業技術裝備率長期在0.96萬元/人至1.34萬元/人區間波動,連續多年沒有實質性增長,而歐美建筑企業這項指標一般在30萬元/人以上。同時,我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為發達國家的2~3倍,建筑能耗占國家總能耗的47%,建筑垃圾占社會垃圾總量的45%,超過所有發達國家的總和。
文化建設滯后。中國建筑企業,尤其是國有大型建筑企業受計劃經濟思維和國有企業身份認知的影響,其文化內向性、封閉性特征明顯,客戶意識、服務意識、品牌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亟待加強,突出表現在:履約意識不強,產品和服務缺乏對客戶負責的責任感;拖欠農民工薪資問題較多,引發勞資沖突和輿情事件;環保投入不足,破壞當地生態環境和水土資源等。這些問題被社會大眾和媒體負面傳播,對企業信譽帶來難以估量的負面影響。
國有建筑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模型構建
從發展概念的角度看,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是對企業在中長期運營中表現出的價值創造能力、價值創造效率以及持續創造價值的期望等的綜合性評價。從發展范式的角度看,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可以界定為:企業發展遵循價值最大化、內生驅動式和增長可持續的發展范式,表現出“增長穩健、技術先進、管理有序、結構合理、效益領先、品牌優良、文化良好”七個方面的基本特質。
2019年以來,中鐵十七局作為國有大型建筑企業,積極推動企業從經濟效率比較優勢戰略向差異化競爭優勢戰略轉變,從規模速度型發展模式向高質量發展模式轉變,探索構建國有建筑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模型。
該模型提出:建筑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實現,依賴于產業結構、市場布局、商業模式、企業管理、技術能力、企業文化六個方面的因素。各因素中,產業結構、市場布局、商業模式是外在因素,能夠為企業直接創造價值;企業管理、技術創新、企業文化是內在因素,作用于外在因素并間接創造價值,高質量發展是內、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根據該模型,進一步推導出國有建筑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一是高層次且多樣化的市場需求中,企業有機會構建新的增值與管理模式,通過模式創新增加利潤,以利潤牽引市場拓展的方向識別,形成市場—模式—利潤的循環。二是高水平的市場為技術創新提供應用場景,使企業通過技術進步實現產業鏈延伸和價值鏈提升成為可能,在價值鏈高端區間的占位將為企業帶來更多利潤,并提高企業的品牌信譽。三是構建與市場接軌的新型企業文化,能夠更加適應成熟市場的商業規則、營商環境和文化環境,反哺企業的持續經營和品牌信譽,形成正向耦合。
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
優化市場布局,筑牢高質量發展基礎。國有建筑企業要將資金和資源向潛力深厚、項目高端、環境優良的地區傾斜。在國內市場,重點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集中力量拓展市場需求、訂單質量、支付條件和營商環境優勢明顯的區域市場,根據目標市場客戶的關注重點和管理偏好,培育新的區域競爭優勢。在國際市場,利用央企品牌資源優勢,聚焦打造優勢明顯、持續發展的核心國別市場,加快與各大窗口企業形成“抱團出海”的利益共同體,有效應對各類風險,實現海外業務持續健康發展。
推動科技創新,注入高質量發展動力。國有建筑企業應圍繞施工現場和行業前沿,加快將科技創新實力轉化為創效創譽成果,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機械化方面,堅持“工裝保工藝、工藝保質量”,在高等級隧道、特殊結構橋梁等重難點施工中研發和推廣應用先進工裝設備。數字化方面,加快推進BIM、智慧工地等技術應用,突破傳統建造“盲盒施工”限制,實現高精度復雜建筑建造和項目精細化管理。工業化方面,積極探索裝配式建筑、橋梁及結構件預制等領域,面向中長期發展規劃做好技術研究、儲備和應用。綠色建造方面,通過科學技術創新和新材料應用,有效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加快形成綠色建造的自主技術、中國標準和工程范例。
探索管理創新,打通高質量發展路徑。國有建筑企業應從工程項目管理特點及自身實際出發,加強自有供應鏈建設,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管理效能。對內,要著力構建以時間為主線、品質為責任、成本為依據的新型管理理念,降低工期成本、消缺成本、管理成本,實現為客戶創造價值和實現企業自身價值的相統一、相促進。對外,要實現從占有資源向掌控資源轉變,吸引和集聚一批有實力、有信譽的分包商和供應商,構建起具備成本優勢、產業鏈優勢、抗風險優勢的強大自主供應鏈,始終牢牢掌握供應鏈創效的主動權。
加快轉型升級,形成高質量發展格局。國有建筑企業作為行業排頭兵,要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營運模式,拓展新興領域市場,從勞動密集型企業向資本密集、管理密集型企業轉變。市場布局上,圍繞國家戰略針對性地調整產業布局,包括但不限于:城市更新、產城融合等為代表的新型城鎮化產業,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建造等為代表的新基建產業,環境治理、生態修復、固廢處理等為代表的環保產業,抽水蓄能、海上風電、低碳材料等為代表的“雙碳”產業,鄉村振興、文養康旅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業態。商業模式上,主動研究運用ABO、TOD等模式,通過聯合投資平臺、設計研發、運營維保等合作方,采取戰略合作、參股控股、組建聯合體等方式,整合優質社會資源,提升“一站式”綜合服務能力。
提升品牌效應,促進滾動高質量發展。國有建筑企業應進一步聚焦客戶需求,持續提高產品和服務品質,以良好履約塑造信譽優勢,以精品工程放大品牌效應。建立健全以屬地和優勢區域為重點的客戶服務體系,構建高端對接、前端跟蹤、政企合作等工作機制,加強核心客戶培育、需求跟蹤和服務保障,主動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和定制化服務。同時,積極履行作為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在促進經濟、穩定就業、保障民生及應對社會重大公共事件等方面主動作為,通過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贏得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打造先進文化,筑牢高質量發展保障。國有建筑企業要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涵,依據市場規律和價值理論,塑造“創造價值、共享價值”為核心的企業文化體系。實踐中,要將客戶對產品和服務的滿意度作為生產經營活動的根本評價標準,將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多少、優劣作為員工的根本評價標準,將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作為企業管理活動的根本評價標準,將維護職工利益作為黨建群團工作的根本評價標準,著力塑造“強實力、重責任、講擔當、有溫度、受尊敬”的國有企業形象,以先進文化引領企業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中鐵十七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