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師,施祖新今天準時放學了嗎?怎么都一個多小時了,還沒到家,我們到處都找不到人。”電話里焦急的聲音讓我瞬間從趕路的疲憊中清醒過來,只有一個念頭——什么情況,放學是我目送這個孩子出的校門啊!懷著滿肚子的疑問,我向家長詢問著具體情況。電話是孩子父親從外地打過來的,家里人告訴他孩子一直未回家,奶奶在校門口等了很久也沒接到人,也沒去他媽媽的店里,平時放學十幾分鐘就到家的孩子從未有過如此情況。他們十分著急,不知道出了什么事。
我馬上在班級微信群里發出信息:有沒有同學見過施祖新,或者有沒有同學知道他去誰家玩了?眼睛一瞬不移地盯著手機,一個個的“沒有”的回復讓人越發焦急。腦中不斷的搜索著各種蛛絲馬跡,孩子今天的言行舉止有沒有什么反常,結果卻一無所獲。我不知如何是好,只想著去幫家長尋找,并馬上向學校匯報情況。“我上課聽見施祖新和陳祖鴻商量著放學去河里捉螃蟹。”群里有一個不一樣的回復了!我為終于有一絲線索而高興,同時擔憂也涌上了我的心頭,怕他們真的去捉螃蟹,那樣太過危險。趕緊聯系陳祖鴻的家長,“沒有回來”幾個字瞬間讓我的心跌入谷底。怎么辦?怎么辦?走在回家路上的我就像是熱鍋上的螞蟻,恨不得飛回學校去尋找。只能聯系住在附近對土橋又較為熟悉的家長幫忙出去找一找,特別是附近可以抓螃蟹的地方。一分鐘,兩分鐘,五分鐘……時間就這樣一分一分地流逝。在煎熬的等待中,手機響了。“他回來了,是去同學家玩了。”家長的話語讓我長出了一口氣,人安全就好!接著陳祖鴻的家長也在群里發語音說孩子回去了。經了解,他們幾個同學放學后聊得高興就直接去了另外一個同學家里玩,忘記了時間。
孩子安全回家了,我的心也放下了。可這短短半個小時的心路歷程真是一言難盡。其實,放學不及時回家是許多學生的通病,即使老師家長已經耳提面命了很多次,放學一定要及時回家,有什么事需要出去的一定要告訴家長,征求他們的同意,告知出去的時間和目的地。可他們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一玩高興了就會把這些拋之腦后。他們不能理解家長和老師對他們的約束,總覺得不就玩一會嘛,沒有什么大不了。
經過這件事我不禁開始了思索,怎樣才能讓學生的回家路不再“漫長”,不讓這種擔心、心慌、忐忑、煎熬再來一次。我總結了以下幾種關于比賽、游戲、班規約束等方法來改變現狀。
第一,召開主題班會,強調安全的重要性。為了引起學生們的重視,班會課上可以重點分享近幾年發生在身邊的拐賣兒童的案件,讓他們首先明白家長、老師擔心的是什么。告訴學生:世界并不是童話故事,不只有真善美,在太陽照不到的角落,總有一些黑暗的眼睛在盯著你。我們要學會保護自己,不給他們可趁之機。之后,再發出倡議:“放學路上不逗留,及時回家好習慣。”最后,對上學和放學路上的安全進行再次強調,教育學生們按時到校、及時回家,堅決不去有危險的地方,如池塘、溪流等處,不做危險的事情。生命只有一次,我們必須珍視。
第二,把及時回家寫進班規。班規對于孩子們來說,是有一定約束力的,我們要充分利用,把它形成規章制度,有利于大家相互監督,避免相同的事再次發生。
第三,通過比賽促進習慣的養成。我們要做“有心”的教師,及時了解每位學生放學回家的相關信息,比如:學生怎么回家,有沒有人接,回家需要多長時間。這些信息都做到心中有數以后,可以組織一些小游戲、小比賽,促進他們行為習慣的養成。比如可以比一比“誰按時回家了”,或者進行“你今天回家比昨天快了幾分”等,讓他們不再漫無目的在路上閑逛。
第四,家校攜手合作共贏。小學生的習慣養成僅僅依靠老師在學校的耳提面命是不夠的,我們要充分發動家長來當我們的好助手。可以利用家長會、微信群等方式,和家長達成共識,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果孩子放學沒有按時回家,一定要及時和老師取得聯系。平時多溝通、交流,呼吁他們多多關注孩子,我們一起攜手呵護他們的成長。道路千萬條,安全最重要。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對于小學生總是充滿了誘惑。要讓他們在這些誘惑中保持及時回家的理智,需要我們多些耐心不斷重復教育,讓家對他們充滿吸引力,讓回家路不再“漫長”,也讓教師和家長在放學后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