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小學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而且有助于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傳承。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盡快樹立核心素養理念,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幫助學生取得最大化學習成果。
一、運用信息化手段,構建多樣教學情境
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多媒體和信息化技術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課堂教學教學中,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本所描述的內容中,讓學生與課本知識產生情感的共鳴,繼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觀潮》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與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錢塘江大潮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直觀感受大潮的景色,進而在情境中理解并學習課文內容,提升知識理解效率,優化自身思維水平,促進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設置實踐活動,重視培養知識應用能力
在核心素養的培養中,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因而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口語交際和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在以往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滿堂貫、學生死記硬背的枯燥教學方式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不能實現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對此,教師應改變教學方式,把知識理論與實際運用結合起來,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比如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如果只是給學生講一些寫作理論,學生很難理解,也難以寫出好文章。因而教師可以根據寫作方向和主題,設計一些恰當的實踐活動,在實踐過程中教授學生寫作技巧。
三、堅持以生為本,強化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融合
課程改革的要求需要教師堅持以生為本,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問題為導向,激發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思考與探究,引導學生通過積極討論和分析實現自主學習的目的。小學語文教師若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構建高效課堂,還應加強課堂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融合,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語文就在身邊。例如在教學《貓》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觀察家里或身邊的小貓并記錄下來,然后將自己的記錄與課本文章聯系起來,發現小貓的特點,進而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體會作者文章中的語言魅力。
總之,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運用好信息化手段,重視培養學生知識應用的能力,強化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融合,并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創新學生對文化的傳承,讓學生從中養成良好核心素養,成為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