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的許多新理念要求語文閱讀課堂能創造生機和活力,提倡閱讀課堂向自主、人文、活躍、開放的方向發展。比如“自主、人文、活躍、開放”要有度,即尺度,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高水平的操作能力和應變能力。下面我簡要談談這方面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以供商討。
一是閱讀課堂必定要關注學生基礎積累。那么,教師就必須要有相當豐富的知識積累和駕馭教材的能力。
學習語文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沒有一定的積累談深層次的閱讀是一句空話。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文本時一定要關注學生對字詞句的理解與積累,一定要關注精彩語段和名篇的背誦默寫,也一定要關注文章、文學常識的積累。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自主、人文、活躍、開放”到一定水平,學生必然要提出相應的問題,此時就是考驗教師駕馭教材的關鍵時刻,這就要求老師知識積累要很豐富。
二是要關注語言探究。通俗易懂的語言能力是教師的基本能力,我認為普通話標準只是一個方面,更主要的是通俗語言的運用,這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以普通話為基礎,把語言通俗化,將會達到意想不到的閱讀理解效果。眾所周知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但不容忽視的是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因此閱讀教學在強調人文性的同時必須更多地強調語言的探究,通俗易懂的語言是探究的內容之一。
三是閱讀教學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要在一定程度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以此喚起學生生活體驗。
我曾多次向學生闡釋“情感共鳴”的含義:巴爾扎克在寫《人間喜劇》時,《高老頭》中高老頭的結局是凄涼地死去,作者是在淚流滿面的狀態下完成的,當作者面對朋友時也失態地默念著:“高老頭死了!高老頭真的死了!”以至于朋友以為巴爾扎克神經出了問題。這實質是作者與作品中的人物產生了情感共鳴。那么,一般情況下,對于我們讀者而言,不僅僅要達到與作品中人物共鳴,還要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若這樣就屬于高水平的閱讀了。實現這一目標固然很難,但長期培養也可在一定水準內達到一些微目標。比如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和經驗,當遇到與文中的“情節和事物的再現與我們的經歷和生活接近”相仿內容時,可以讓學生自由討論和表達。當然最捷徑的方式是讓學生反復朗讀,在讀中形成對文本內容的大致了解,采用恰當的語氣語調讀出正確的節奏、感情、韻味。再者要尊重學生閱讀的獨到理解,這樣,學生潛在的情感體驗的激情就會被激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