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只要老師多鼓勵,多表揚,有足夠的耐心,相信老師一定能走入他們的心靈。只要走進學生的心靈,就沒有教育不好的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話說:“對孩子的熱愛與關懷,是一股巨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樹立起一切美好的東西。”作為教師,要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與他們進行真誠的心靈對話,并摩擦出情感的火花;要走進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關心他們的冷暖疾苦,時刻把學生放在心上,這樣,師生關系才會更加和諧,教育教學質量才能得到提高。我們教育者要有愛心,而班主任更要有一顆大愛之心。學生的教育不只是簡單的知識教育,更需要班主任付出一顆真誠而火熱的心。一個學生就是一個豐富而復雜的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我認為最美的方式是師生之間心靈的溝通。
那么,班主任如何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做到與學生心靈之間的交流呢?
一、尊重學生,理解學生
尊重是相互的。學生是有自己思想和行動自由的獨立個體,他們渴望被平等地對待,能得到老師的尊重對學生來說是極大的精神鼓勵。從尊重學生出發,建立新型的現代師生關系,教師要進行必要的角色轉換,要擺脫傳統的師道尊嚴觀念的束縛,學會傾聽,學會理解,學會寬容,學會欣賞,懂得贊美,善于交流,成為學生成長的伙伴,成為學生成長的引導者和鼓勵者,成為“孩子們的同志和朋友”。 實踐證明,只有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情感,才能使每名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要想真正撥動學生的心弦,教師就要尊重學生,以平等的地位去傾聽學生的心聲,這樣學生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老師。通過交流互動,能加深師生之間的理解和溝通,加深師生之間的友誼,從而使老師能走進學生的心靈。
正是由于走進了學生的心靈,了解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和學生一起成長,和學生有了共同的話題、共同的心聲,學生才愿意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去,教學效果也有了明顯提高。
二、賞識學生,激勵成長
有這樣一句話說得好: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諷刺之中,他就學會了害羞;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學會了自愛。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很有必要換位思考一下:學生是怎樣看待老師的?學生是怎樣認識教師對自己的評價的?以前,我總是認為“嚴師出高徒”,好像學生在批評指責聲中才能長大成材,批評指責成了教育學生的常規武器。現在,我認識到了賞識教育的重要性,能通過激勵、表揚等手段,肯定孩子的優點、長處,幫助孩子們建立自信心,培養孩子們責任感,激發孩子們的創造欲,促使孩子們自強、自立、自信。
三、關心學生,幫助學生
陶行知先生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多給學生一些關心、幫助,這將會在他們的人生歲月中慢慢顯示出獨特的“滋補”作用。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多接觸學生,關心學生,了解學生,以情感人,真誠相待,學生才會理解教師,信賴教師。
教師要善待學生的錯誤。學生犯錯誤,應耐心分析處理。教師要幫助學生找到犯錯誤的原因,不厭其煩地幫助他們改正。有時候,老師給學生的哪怕是一句普通的問候,一次簡單的提問,一個善意的提醒,一個真誠的微笑,一束期待的目光,一段鼓勵的評語,都可能改變一個學生的心境。尤其是后進生,就更需要教師的關注,用真摯的情感去溫暖學生的心靈。這樣,在融洽的師生情感中,學生自然會把教師的批評看作是對自己的愛護,把教師的表揚看作是對自己的鼓勵,從而收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
四、寬容對待學生
我曾不止一次地告誡自己:要學會寬容,因為你是一名教師。每個學生都希望能得到老師的尊重和理解,能傾聽他們的心里話,為他們排憂解難。用心傾聽,平等交流,勝似長篇大論的勸說。教師只有放下架子,信任學生,真誠地傾聽學生的心聲,才能真正實現心與心的溝通,也只有寬松的教育氛圍才有利于學生的全面成長和個性發展。
教師對學生寬容,才能擁有快樂。愿每一位學生都能享受到寬容的陽光,愿每一位教師都能擁有幸福而快樂的教育人生。
心靈是湛藍的天空,包容著世間的一切。心靈是平靜的湖水,偶爾也會泛起陣陣漣漪。讓我們始終保持純潔高尚的心靈、熾熱溫暖的心靈、堅毅不屈的心靈,讓我們的心靈靠進學生的心靈,用我們心靈的力量去溫暖學生、教育學生、影響學生,使學生的心靈成為一葉輕盈的方舟,航行在波瀾起伏的大海上;使學生的心靈成為一棵參天大樹,閃爍著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