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施背景
為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我校提出了在全校實施課堂教學改革。
2017年10月,我校聘請了中國名師名校聯誼會秘書長隋慧成教授,作為我校課改指導專家。學校開始挖掘中華傳統教育智慧,尋求現行教育理論的突破。在學習研究“和合教育理論體系”的基礎上,融合先進教育理念和教學設計技巧,創立并踐行了“和合教學法”。
二、簡要介紹
(一)和合教學法的基本內容
1.和合教學法核心理念是“有禮有序、和合生成”
課堂操作模式是“三環六步”。(見下圖)。
為讓學生完成學習目標,分“自強不息”“和而不同”“厚德載物”三個連環。在第一環節“自強不息”,呈現課堂學習方式為自學,自學分讀、做兩步。在第二環節“和而不同”,呈現課堂學習方式為合學,合學分議、講兩步。在第三環節“厚德載物”,呈現課堂學習方式為省學,省學分研、省兩步。第一環節“自強不息”,是學生發現問題的過程;第二環節“和而不同”,是學生分析問題的過程;第三環節“厚德載物”,是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簡言之,和合教學法流程為“三環六步”。
2.看學程,談我們的和合教學法
學程是教師編制的用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案,師生使用學程在課堂上完成教與學的任務。圖中是道德與法治、英語、數學、物理等學科學程,下面我以八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根本政治制度》學程為例,介紹我們的和合教學法。
八年級道法《根本政治制度》(投示學程)是新授課學程,可分為抬頭項目、課題、學習目標、學習過程。學習目標對應三個連環,第一個學習目標在連環一掌握,第二個學習目標在連環二中解決,第三個學習目標在連環三中實現。在各環節中,學習任務與指導告訴我們“學什么”“怎么學”(以連環一為例說說,連環三出現分層教學),在相應環節進行練習,檢驗“會多少”,把不會的問題記錄在“困惑欄目”,先組內解決,仍解決不了的交由小組之間或老師解決。
和合教學法三個環節,環環相扣,相輔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充分體現“有禮有序,和合生成”的理念。
(二)和合教學法的基本特征
1.有效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圖示)
在和合教學中,連環一“自強不息”,側重培養學生自強品質;連環二“和而不同”,側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連環三“厚德載物”,側重培養良好品德。學生根據每環節學習任務與指導,進行自學、合學、省學,從而培養學生自強、創新、厚德三種品質,也真正體現了落實立德樹人的要求。
2.有效落實分層教學,構建高效課堂(圖示)
為完成學習總目標,在不同環節對學生提出不同學習目標。在連環一中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在連環二中要求學生解決重難點;在連環三中要求學生學會知識的拓展應用。在連環三有省學練習,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設計針對全體學生,選做題設計針對大部分學生。這是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在和合教學各環節,學生能掌握的知識,教師盡量少講或不講,精講、精學、精練,提高課堂效率,努力實現課堂的高效性。
3.以“問題”驅動為主線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圖示)
從和合教學三個環節上看,是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和合教學三個環節看,存在自學困惑、合學困惑、省學疑惑三種問題。以問題為主線展開教學,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思考問題的深度,能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有禮有序,和合生成”,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積極實施和合教學模式,打造高效課堂,這是我們不懈努力的目標。
三、實施和合教學法的成效
(一)加快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近兩年,我校先后27位教師獲區級優質課,12位教師獲市級優質課。有4位教師在全市實驗教學說課活動中獲一等獎。關于和合教學法,在本年度有3項市級課題已結題,5項區級課題已結題。
(二)積累了豐富的課改資料和一定的課改經驗
在實施和合教學過程中,制定了各項目方案、評價標準,創辦了和合教育讀物、和合教育簡報、學程、三省集等,積累豐富的和合教學活動資料。
(三)教學質量穩步提高
2017級是推行課改的第一級學生,學生、教師三年基本未變,學習質量逐年提高,推行和合教學法成效日益凸顯。
自實施和合教學法以來,學校連續榮獲全區教育工作先進集體等。
四、實施和合教學法存在的不足
(一)在小組討論、合作學習時,如何照顧學困生,使學生全員發展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二)和合教學法注重立德樹人,注重學生全面發展。一個“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的教學評價體系,從建立到完善落實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五、關于和合教學法的下一步打算
以“有禮有序,和合生成”為理念,打造每科各具特色的和合教學法,不斷豐富和合教學法的內涵。(各科圖示)
堅守和合教學初心,努力追尋和合教學夢。什么是和合教學法?和合教學法從哪兒來,到哪兒去?和合教學法我們已經做了哪些,還需要做哪些?三年的實踐證明,和合教學法更符合我校校情、師情、學情,“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同時我們充分認識到和合教學法從實施到成功的艱巨性、長期性。那就讓我們在教學中立志與拼搏,盡責與奉獻,努力去探索、去體驗、去創造,用自己的行動書寫一份出色的和合答卷。
作者介紹:王永,濱州市沾化區富源中心學校,高級教師,從事教學一線工作三十多年,先后在國家、省級刊物發表過文章。
曹艷芳,濱州市沾化區富國街道城西小學,一級教師,從事教學一線工作二十多年,曾在省級刊物發表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