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拓展多種閱讀途徑、倡導自主閱讀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也是閱讀中的對話者之一。”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更新觀念,確立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要給學生充足的閱讀文本的時間,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我建構,讓學生自己閱讀、學會閱讀。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要在閱讀教學中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師生關系,確立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一、閱讀興趣的培養策略
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引導學生創意朗讀
有句話說得好:“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對同一篇文章的領會不同,讀出來的情感就不同。因此,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積極鼓勵學生通過各自獨特的角度去體會課文,去感悟課文,再結合自己的生活閱歷讀出自己的情感。
(二)適時引導學生想象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課文關鍵處進行拓展,在課文已有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課文關鍵處進行合理的想象,從而開拓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更有新意、更獨特的語言,使學生充分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如在教學《白楊》一課時,結尾寫到:“爸爸一手摟著一個孩子,望著窗外閃過去的白楊樹,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爸爸在沉思什么?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我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發揮想象。于是,課堂氣氛活潑起來,學生們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生在想象中獲得真切的體驗,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與作者產生了情感共鳴。
(三)引導學生捕捉質疑點
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捕捉質疑點,把問題問到“點子”上,這個“點子”就是課文的重點、難點、知識點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點。
1.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眼發問。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發問,為什么用“借”而不用“騙”。2.抓住矛盾,把課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指出來。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問,這兩個詞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為什么?3.比較優劣,對教材的重點字詞或重點句,通過比較認識為什么要這樣寫而不那樣寫,為什么要用這個字詞而不用那個字詞。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在這里可提問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長”字?
二、朗讀訓練的方法
朗讀是一種最常用的閱讀方式,也是學生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朗讀既有利于開展學生的智力,使學生獲得思想的熏陶,又有助于學生情感的傳遞,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要讓學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經歷閱讀過程,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讓學生自己讀書。充分讓學生去思、去想、去創造,老師要特別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從而促進學生主動開展、充分開展和全面開展朗讀。
(二)讓學生自己提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疑問,因為閱讀的過程就是不斷呈現質疑的過程。但由于學生年齡小,閱歷有限,可能無法把問題進行梳理,有時問題在腦海中稍縱即逝,出現“無疑而不悟”階段。所以教師必須吃透教材,吃透閱讀內容,善于抓住學生心理特征,精心設計疑問,真正起到拋磚引玉作用。
讓學生在閱讀中找出問題,給學生提供質疑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既可集中質疑,也可隨機質疑。可先小組進行,再全班交流。解決問題才能更好地朗讀。也是學生由“讀會”走向“會讀”邁出的最關鍵的一步。
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能提出質疑,說明會讀書會思考了。思考與讀書聯系密切。讀的過程就是把文本上的書面語言內化為讀者個體語言的過程,只有邊讀邊想,才能到達這一點。所以,會讀書的人自然會思考。會思考了,自然能提出質疑。對于學生的質疑,要視情況靈活處理。有些淺層次的問題不必解答,由學生自行完成,而深層次的問題、重點問題可組織學生讀書時討論,還有些與本課教學目標聯系不大的問題,可放到課后,讓學生探索解決。
(三)讓學生自己說話。將教學過程開放化,讓學生想說就說,學生的說才會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個性;將交際形式多樣化,面向全體,人人參與(或同桌式、或小組式、或全班式),讓學生說全員化。只有多說多練,學生說的水平才能不斷進步,才能推動學生閱讀能力的進一步提高,使學生語文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發展。
古人云,讀書要三到:口到、眼到、心到,用心最為要緊。一方面是對文字作品的用心思考、用心體會;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誦讀用心品味,用心體驗,自己的誦讀是否“對味”,這種“對味”就是理解,邊讀邊看,最有利于從遣詞造句到思想感情的融會貫通。
高年級閱讀的重頭戲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更是舉足輕重。每個學生都有一個色彩斑斕、豐富多彩的世界。在閱讀教學中,要運用各種有效的方法,引導他們讀好文,讓學生用真情對課文進行理解、感悟,才能與作者及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達成強烈的共鳴,形成“心靈相融”。
所以教師要圍繞朗讀要求,加強指導和訓練。在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理解內容,領悟方法,學習運用。包含感情的課文、段落,必須讓學生讀出情,進入境,品出味。《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這就是說,在讀敘事性文章時,要把自己的心放在文章中,盡力將自己的情感貼近文中主要人物,去感受他們的情感,這樣才能理解、感悟其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