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學法可以增強語文課堂的生動性和趣味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知識學習和探究中來,抱著“我要學”的態度,幫助學生對課文的內涵和情感有深刻的感悟和把握,對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發展是有益的。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情境教學策略,靈活創設多種類型的教學情境,充分關注學生的情感特點和學習需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運用語言描述帶入情境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師對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語言素質進行培養,創設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具有推動作用。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該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學語言是一切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的重要要素。所以,語文老師應該積極地運用語言這一媒介,對學生的認知和情感進行生動的語言情境創設和訓練。語文教師應從課堂導入環節入手,綜合運用口頭語言、肢體語言、神態語言等,設計出既能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又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精彩開篇語言,不斷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在講解內涵深刻的課文時,語文教師不能再只用直觀的情境教學手段,而要把學生已有的相關經驗用語言描述的形式調動起來,使學生在感同身受的基礎上,發揮聯想精神,使其認知和情感同步發展。尤其是詩詞散文類文本,其特點是言之有物,差異化的場景畫面浮現在不同的學生腦海中。因此,語文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可以用深情的、形象的話,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對課文描寫的情景、意境、情感等進行聯想、想象,對語言的神韻、意境的美感進行深刻的感悟。
二、運用問題引導深入情境
問題是學習的催化劑,語文教師應將問題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結合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這樣才能真正理解課文的內涵。語文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綜合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近期發展狀態、教材內容等,明確提出問題的目的和方向,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高中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理解力比較成熟,對問題的理解比較全面深刻,這一特點對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有一定的幫助。其中,觸發問題情境的主要因素是學生的思維和內心感受,與學生的認知和社會生活經驗緊密相連。教師提出的問題,如果能在情感上引起學生的共鳴,就能提高他們探究的熱情。所以,在實際語文教學中,如教學小說、科普文、新聞等文本時,采用問題情境是比較合適的。
以小說類文本為例,這類文本的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境生動,學生閱讀興趣往往比較濃厚。同時,高中學生接觸到的社會現象較多,生活閱歷也比較豐富,教師能讓學生帶著已有的經驗,通過科學的問題設計對課文題目進行分析,對學生情感思維的發展有一定的幫助。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們的不同看法進行提問,語文課文開放性較強,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觀點、思考會有很大差異。教師若能結合自己的觀點,提供機會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進行交流和辯論,就能使學生充分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提高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所以,語文教師要善于設計開放性的題目,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分析,并把自己的觀點和思路分享給其他學生,這樣才能有效地增強學生的思考能力。
三、運用人生經歷走進現實課本
課文反映當時的社會背景、作者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教師首先要帶領學生了解課文的創作背景、作者的寫作意圖等知識,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情感。許多文字描寫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去甚遠,雖然高中生的知識積累和生活閱歷更為豐富,但對于當時的社會生活和作者的情感思考,還是不能完全理解和體會。語文教師面對這種情況,應積極創設生活情境,運用情境將學生已有的經驗與文字敘述的內容聯系起來,使學生對文中的內容有所感悟、有所體會,并在理解的深度上有所拓展。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真正走進現實,這種方式是指通過創設真實情境,使學生對生活有真切的感悟,使其閱歷、體會更加豐富。語文課本中寫景、田園生活類文章比較多,不少學生缺乏相似的體會,難以體味風景之美,也難以體味人生之樂。所以,語文老師可以利用雙休日、寒暑假,引導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生活中的美景。當學生積累了豐富的閱歷后,不僅對文字內容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寫作能力也能得到相應的提高。
綜上所述,情境教學法可以調動學生的知識經驗,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情感共鳴,對學生認知情感的發展和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幫助。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創造貼近教學目標、符合學生特點的課堂情境,靈活運用語言描述、課堂提問、生活體驗等多種形式,依托情境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促進學生能力和素養的發展。